远去的枪声----
远去的枪声----抗日英雄金振中的故事2008-10-03 08:50我无言地伫立在卢沟桥上。桥两侧的石狮子,有的戏水,有的弄球,这些玩耍的石狮子,还记得一个叫金振中的河南固始人吗?
我第一次听说金振中这个名字,是从父亲的嘴里。父亲是个粗人,但他讲述的金振中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故事却为后来我读的史料所印证。只是故事的结尾有点荒诞,居然和毛主席有关。
毛主席得了天下没有忘记金振中。主席不是访问过苏联嘛,斯大林送他一张小包车,那车,他老人家没舍得坐,最后送给了金振中。现在,这张小包车就停在县委党校门口。父亲说的有鼻子有眼。
50多年前的中国,能拥有私家车的肯定是个富翁。而实事上,那个时候的金振中却一贫如洗,一家老小几乎到了沿街乞讨的地步。
金振中的一生是坎坷的。早年,他投军冯玉祥部队,后编入第29军。喜峰口大战,身为营长的他脱光上衣,冲入敌阵,用大刀砍回了被日寇抢占的烟筒山,受到师长冯治安的嘉奖。1936年春天,金振中营接防了宛平城和卢沟桥。
卢沟桥是华北最大的石拱桥。这座桥位于河北宛平县境内,往西北走10多公里就是京城了。它横锁在永定河上,两旁各有一碑,东面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卢沟晓月”,西面记着亭史。每逢秋冬季节,凉风劲吹,商旅驮队慢慢地从桥上走过,悄然融化在高耸神秘的群山之中。
卢沟桥是幸运的。因为金振中们,它成了中国人民神圣抗战的永久象征。而当时的金振中却是尴尬的。时令虽然进入了春天,但中国大地上,抗日的星星绿色仍掩埋在衰草连天之中,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手谕像一把锁,多少仁人志士围困在大门之内,难以越雷池一步。
卢沟桥是北平的咽喉,兵家必争之地。从宋至明这里多次发生血战,到了民国,直奉军阀在此恶战五个昼夜,河如霞染,尸积如山。显要的战略位置让日寇觊觎多时。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日寇进犯,战,触怒上司,军法处置,退,国土沦丧,又有多少同胞将成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如何对付日军?金振中曾请示过师长冯治安。冯治安很现实,认为与日军争端,越往后推越好。而金振中则表示:尽力维持目前局势。一旦日军硬攻,我将与桥共存亡!
我抚摸桥头的石狮子,默默发问:你们记录下那个夜晚日寇野蛮挑衅的细节了吗?
“这天晚上,完全无风,天空晴朗没有月亮,星空下面,仅仅可以看到远处若隐若现的宛平城墙和旁边移动着的士兵的身影,这是一个静悄悄的夜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直接发动者——日寇中队长清水节郎大尉,在他的“战争手记”里用诗一般的语言记录了当晚的情景。
而在头一天,金振中通过化装侦察,已经发现日寇的步军以卢沟桥为假想阵地进行演习,炮兵紧张地加固着工事,战车也像永定河里的鱼来回穿梭,行迹诡秘。蓄谋已久的战争魔影正悄悄地向卢沟桥移动。
果然,清水节郎声称演习失踪一名士兵而要进城搜查。晚10点,绥署来电征求金振中意见,金振中断然拒绝日寇进城搜查。日寇似乎听到了他的拒绝声,恼怒得像猛兽一般,开始撕咬卢沟桥。炮轰宛平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在黑暗中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