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没有忘记王成德
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老太太名叫王庆梅,在2018年时已经拥有74高领。按理来说已经过了古稀之年的她,不但儿女双全,还都将儿女培养成人了,应该颐享天年。
可王庆梅却丝毫不觉得开心,甚至经常看着桌上摆的照片偷偷地抹眼泪。
桌子上摆的照片是王庆梅的父亲,她的父亲早年参加解放军,并参与过淮海战役,可惜他的父亲在淮海战役中英勇牺牲,只留妻子和只有四岁的女儿。
王庆梅从四岁以后就没有见过父亲,她脑海中对于父亲的影响一点也没有,唯一祭拜父亲的方式只有通过伯父根据脑海中的印象所画的肖像画。
对于王庆梅来说,她此生只有一个心愿,按照河南焦作市的习俗来说,找到父亲的遗冢与母亲合葬在一起。
可王庆梅也曾试着找到父亲生前所在的老部队,希望能够得到父亲被埋葬的地方。可在王庆梅父亲英勇战死后,她的两个伯父曾前往淮海战场,结果只找到一片废墟,根本不知道王庆梅父亲埋在了哪里。
父亲走得早,王庆梅只从母亲口中得知,她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在战场上杀敌卫国,是一个大英雄,而王庆梅对于父亲的情况,只知道这么多。
偶然一天,王庆梅在吃完晚饭后照常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电视,此时电视节目正播放着由万盛华导演的战争类电视剧《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中所讲述的剧情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北战场,解放军战士与多十倍于己方的反动派浴血奋战的历史。
在电视剧中,唐国强主演的毛主席让人印象深刻,可真正让王庆梅动容的却是电视剧中的一个戏份并不算多的配角。
这个配角名叫王成德,当王庆梅在电视剧中听到王成德的名字后,情绪当即激动了起来,因为那是她父亲的名字。
对于拥有十四多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同名同姓的人多了去了,在解放军中名叫王成德的士兵没有一个连也得有一个排,为何王庆梅在听到王成德的名字时这么激动呢?
王庆梅看电视时听到王成德的名字后,眼泪止不住地流,电视剧中扮演王成德的演员只是一个30多岁模样的年轻人,但王庆梅却越看越觉得电视剧中的王成德就是自己的父亲。
为了能够确认,王庆梅每天蹲守在电视机前,每到播放《保卫延安》时,眼睛都不眨一下,生怕遗留下任何细节。
根据电视剧中的记录,王庆梅将王成德的一切信息记录了起来,然后串成了一条线索:王成德、职务旅部指导员、二野九纵队二十七旅。
了解完这些信息后,王庆梅将母亲留下的遗物拿出来重新翻阅,当她打开父亲的烈士证明时赫然发现,父亲的信息与电视剧中的王成德一模一样。
也就是说《保卫延安》中的王成德就是以王庆梅父亲为原型创作的人物,而这也让王庆梅从心底燃起找回父亲记忆的希望。
看着《保卫延安》中的王成德,王庆梅眼泪止不住的流淌,口中更是喃喃道:“国家没有忘记他们,我父亲是一个大英雄。”
为了填补父亲在王庆梅脑海中的记忆,王庆梅决定立刻起身前往焦作市博爱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原址查看情况。
在焦作市博爱县的第九纵队司令部旧址后,王庆梅看到了很多文字介绍关于第九纵队的光荣历史,甚至还有十分珍贵的历史照片。
当王庆梅来到一间展览馆中,发现了关于第九纵队在河南省内参加的主要战役,虽然没有提到王成德的名字,但王庆梅看到这些文字记载后,已经将父亲在部队中南征北战的形象构建了出来。
透过文字,王庆梅在脑海中的父亲形象越发鲜明。王成德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在他24岁时已经成为了焦作下马村的村长,并且深受村民的爱戴。
当国共内战爆发后,王成德积极相应共产党的号召参军入伍,与反动派展开了殊死搏杀。王成德在刚参军入伍时,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仅仅只花费了两年时间便成为了连队指导员。
王庆梅知道那个战争的年代究竟有多么可怕,在战场上,生死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可即便如此,王成德依旧能在短短两年时间接连升任,甚至还荣获了一等功勋章,这些无不反映出王成德究竟付出了多少血汗。
王庆梅看着展览馆中的文字,一字一句地念了出来,生怕有任何遗漏。当王庆梅看到九纵队解放洛阳市,猛然想到了母亲曾对自己说的一件事。
那是在1948年3月8日,九纵队在陈毅、粟裕和陈赓等将领的指挥下,发起了洛阳战役,并于6日后成功解放洛阳。
王成德跟随部队解放洛阳后,曾向焦作老家的妻子写过一封信,信中提出想让妻子带着女儿到洛阳团聚,可当时兵荒马乱,王成德的妻子不敢轻易离开家乡,而年幼的王庆梅也失去了最后见到父亲的机会。
王庆梅回忆了那段往事,眼角再一次泛起了泪花,但她却没有丝毫埋怨母亲“自私”的决定,毕竟一个20多岁的女人带着一个年幼的女儿,前往相隔100多公里的洛阳,绝非什么容易的事情。
从展览馆出来以后,九纵队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向王庆梅介绍了墙壁上的照片,说:“纪念馆建成以后,每年都会有老兵带着家属到这里参观,还有一些老兵主动拿出了珍贵的照片捐献给纪念馆,其中有一张九纵队官兵的合照,如果运气好的话可能从照片中看到王成德的形象。”
听到纪念馆工作人员的话后,王庆梅当即激动起来,立刻起身到查看九纵队的合照。奈何王庆梅身材并不算高大,即便踮起脚尖也没办法看到墙上的照片,于是工作人员立刻贴心地为这位老太太搬了凳子,让她站在凳子上仔细观看。
当王庆梅看到九纵队的一张合照时,或许是凭借着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又或许是女人的第六感,王庆梅一下子就看到照片上的一个男人哭了出来。
只见合照中的一位士兵虽然不起眼,但王庆梅却指着这位士兵说:“这一个,我看着有亲切感!”王庆梅边说边抽泣,好似她真的跨越了时空与父亲对视。
王庆梅喜极而泣说道:“虽然我没见过你,但我觉得看到这个相片,心里面特别亲切。”
工作人员见到这位74岁的老太太哭成了泪人,虽不忍打扰她与父亲的相遇,但还是对王庆梅说:“这些照片是当年的老兵提供的,虽然老兵的数量正在逐年减少,但仍有老兵健在,您不妨到找到这些老兵,询问关于您父亲的线索。”
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王庆梅连夜赶到了焦作市寨卜昌,在这里见到了一位已经90岁的老兵。
这位老兵已经90多岁,但思维仍然清晰,对于当年九纵队的一切仍旧记忆犹新,甚至能够轻易说出九纵队旅长和指导员的名字。
90岁的老兵名叫杜平,同样是九纵队的一员,在解放战争时期,杜平担任旅长警卫员的职位,对于九纵队的领导干部十分了解。
当王庆梅见到杜平老人时,眼泪再次不争气地留了下来。在王庆梅眼中,如果自己的父亲没有去世,那么也应该是和杜平一样的年纪。
不过杜平老人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确实已经没有了任何关于王成德的线索,但从他的口中却讲述了九纵队更多的战斗历程,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王成德也应该有和杜平同样的作战经历。
王庆梅并没有从杜平口中了解父亲的情况,但在她的脑海中,父亲的形象却越发饱满。为此,王庆梅说:“我70多年来,从未想过有一天能找回父亲,更未想过有一天我能与父亲的距离如此接近。”
对于父亲,王庆梅没有丝毫的怨恨,她从不怨恨父亲丢下母女两人从戎,也从未怨恨父亲不想母亲告别而壮烈牺牲。
王庆梅的母亲对于丈夫也从未有过任何怨言,在淮海战役结束以后,王庆梅的母亲迟迟收不到丈夫的来信,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庆梅的母亲才收到了一份军部发出的信件。
王庆梅的母亲打开信件后,一下子哭了出来,只见信件中赫然是一张烈士证明,并且有毛主席的亲笔签名。
此时,王庆梅的母亲才知道丈夫的噩耗。当王成德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出后,王庆梅的爷爷奶奶曾经多次劝说儿媳改嫁,毕竟当年的她只有20岁出头。
可在王庆梅母亲的眼中,再也没有比王成德更优秀的丈夫,所以这位勇敢坚韧的母亲主动挑起了家庭的大梁,不仅让公婆放弃劝说自己改嫁,甚至还一个人承担起了3个家庭的重任,任劳任怨。
在王庆梅的印象中,她自从母亲得知父亲壮烈牺牲后,再也没有见到过母亲流泪,最后一次落泪还是在母亲临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