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恩师刘永盛[一]
有一个人,对于学生时代的我们而言,是专业上的导师,是精神上的父亲,是黑海上的航标,以及可以将后背托付的朋友,他就是我们的恩师刘永盛。
能得到刘老师的教导绝对是我们的幸运,在科班的心理学教育中,永远都是枯燥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占据着主导,那些在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中永远闪烁着光辉的思想,对于在这条道路上苦苦追寻的年轻学子而言,却成为了难以理解和消化的存在。扪心自问,在封闭的象牙塔,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在心理学刚刚起步的阶段,我们是多么的迷茫,多么的不知所措,不知道未来的道路在何方,更不能理解书本上那些理论学了有什么用。我们对外以“心理学专业人士”自居,对内却是强烈的不安全感。“心理咨询”中的条条框框我们翻来覆去的看,但是实际上呢,有谁能够拍着胸脯说“我会心理咨询!”?
没有实践,忽视实践,也许跟传统心理学教育有关,但是对于这门有助于社会和自身成长的使用科学,我们欠缺的太多了,五年前,我们因学习催眠与刘老师结下了永远的师生情谊,在那之后,刘老师更是以一个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的实践导师步入了我们单调的大学时代,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所学专业的看法与态度。刘老师在心理咨询上的教导是相当的仔细和认真,真的可以用“手把手”来形容,没有保留,没有私心,对于我们这批学生的自我成长也是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那个时候,刘老师其实并不是我们学校的专职教师,也没有正儿八经的带过我们的课,但是只要是我们去请教,他都会毫无保留的把他的学识教授给我们,并额外的布置书目和作业。
那真是我们最幸福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和刘老师谈论案例和各种治疗方法一谈就是华灯初上,而且每每都是刘老师请大家吃饭,在饭桌上大家继续谈论专业,回来之后,我们把学过的书籍翻出来,重新体会什么叫“共情”,什么叫“人本主义”,大家在寝室里经常探讨我们曾经以为烂熟于心融会贯通的理论直至深夜,第二天又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