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清明怀念父母
父母亲大人,一年过去了,明天是清明节,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今年有痛、有爱、有业绩
一、有痛
(一)【庚子年春月,疫情肆虐】
【感染过万,死者数千。无数家破人亡,都在当下发生】
公元2020年,天下大疫。 万民苦,染者众,人多死。 人间酸辛,百姓悲戚。 数月后,疫情褪去,万象更新,神州如初。 只可惜, 春来花相似,亡者永不归...
天地之间,唯生死,才是大事
典型代表:
一个女孩的父母,相继双双离世。
她叫李悦。本在英国工作。
2019年底,李悦母亲患直肠癌,治疗不见效果。日渐虚弱,无法进食,只能打营养针度日。
护士曾告诉李悦,她母亲太痛苦,可能会轻生。
而母亲也表示,她想停针,安然离开。
有一天,母亲写下不抢救声明:停针后出现任何需要急救的情况,希望医生不要采取任何急救措施。
1月10日,李悦回国。
但她还没等到母亲好转的消息,另一个噩耗来临:
因频繁出入医院,父亲感染了。她也感染了。
1月26日,她和父亲一起去了发热门诊,拍了CT,显示肺部都有斑片状的磨玻璃影。
1月27日,二人回家隔离。
1月30日和31日,李悦和父亲收治到武汉市第八医院,两人在不同病房,无法见面。
当天,父亲那层楼,走了三个病人。
2月3日,父亲病危,被转到金银潭医院。
李悦送父亲上救护车——这是她与父亲的永别......
2月5日,李悦也到了金银潭医院。
三次核酸检测为阴性之后,她于2月9日出院。
2月12日,父亲病情恶化,中西药都用过了,仍然没有好转。
她听说,康复者捐献的血浆,能让治疗有效果。2月14日,她就去了金银潭,捐献血浆,想救爸爸一命。
捐完后,她打电话给父亲:
“爸爸,我献了血浆!”“你再坚持几天,很快就会有解药用到你身上,你马上就会好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去看妈妈了。”
可没有想到,希望很快破灭。
2月15日8:00,李悦接到电话,父亲被送往ICU。
两个小时后,又一个电话打来,父亲走了。
没有告别。
没有遗言。没有见到最后一面。
那天,武汉下了雪。大地白头,仿佛苍天都在为此悲伤。
在这样的凛冬之中,无数武汉家庭都在压抑地哭。
可李悦根本没有时间掉眼泪。她的母亲,还在等着她。
彼时,已奄奄一息的母亲,一直想停针。但因丈夫和女儿感染被隔离,她一直撑着,想见他们最后一面。
她不知道,丈夫永远见不到了。
2月20日上午,医生给李悦打电话,说母亲情况危急,并向李悦确认,母亲之前签下的不抢救通知书是否还有效。
李悦悲痛难忍,最终说:尊重母亲的意愿。
2月20日下午,医院的电话再次打来,母亲走了。
同样,她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从1月10日回国,到2月20日,41天,一个家庭家破人亡。
(二)疫情之下,认识这三个人
今天的南极,是很多游客心中的天堂。
但是100年前,南极,还是人们心中最可怕的地狱。
南极,是这个世界上最冷的地方。这里测到过自然界最冷的温度:零下89.5度。
南极是这个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
你看上去满地冰雪,但是南极的降水比撒哈拉沙漠还少,空气干燥,被称为白色荒漠。
南极,也是这个世界上风最大的地方。
12级台风是33米/秒。南极有时的风速可以达到100米每秒。
一位日本科学家走出营地喂狗,大风把他吹走,他的尸体最后在4-5公里之外的地方找到。
你听说过北极光,你可能还见过北极光。
但是你见过,或者你甚至听说过南极光吗?
南极光和北极光一样,只有冬天才能见到。
但是北极的冬天可以住人,而南极的冬天,寒冷、危险到连大部分科学家都要撤出。
所以,这个世界上见过南极光的人,少到你大概率没机会认识。
但是,我今天不是来给你讲南极地理的。
我今天是来给你讲,在南极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三个人:阿蒙森,斯科特,和沙克尔顿。
他们在南极遭遇的危机,可不是买不到口罩,可不是远程办公,可不是政府为什么不补贴,房东为什么不减租,不是我的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怎么办?
他们遭遇的危机,是:我死在这里怎么办?
今天,我给你讲讲这三个人的故事。这三个一直给我激励和启发的人的故事。
疫情之下,我建议你认识这三个人。
希望他们的故事,也能给你同样的激励和启发。
— 1 —
斯科特
人类到底是被什么力量在驱动前行?
有人说是懒惰。
是懒惰的天性,促使人们不断发明让人可以让自己什么都不做,但可以拥有一切的科技。
我不同意。你要多勤奋,才能发明出让自己懒惰的科技啊。
驱动人类前行的,是人性中永远无法被满足的、永远躁动的“求知欲”。
求知欲,驱动了探索,甚至探险。
1910年,英国海军军官斯科特,带领他的“特拉诺瓦号”,带着他巨大的求知欲,开始了出征南极点的探险。
1910年的南极点,是整个人类历史上,从未被踏足过的地理坐标。
英国皇家地理协会希望给斯科特的第一任务,是“科学探索”;而他心中的第一任务,是“生命探险”,是成为第一个踏足南极点的人类。
这种心态,像极了很多一路狂奔的创业公司。
不过斯科特的探险,并不顺利。
他在从新西兰到南极的路上,被冰封了20多天。
这样导致他抵达南极大陆的时间比预想的要延迟,减少了准备冲刺南极点的准备时间。
抵达南极大陆后,斯科特让他的队员,连续3个星期,每天工作17小时,加紧在冰天雪地里搭建基地。
队员们精疲力尽。
斯科特带去了矮种马和当时非常先进的雪地摩托,在南极运送物资,往去往南极点的路上设置补给站。
但是因为没有经过极限测试,雪地摩托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无法正常工作,最终被弃用。
而矮种马因为会出汗,汗液被冻成冰,差不多一半的矮种马最后死去。
最后,斯科特在南纬79°27′的地方,离原计划(南纬80°)差距67公里的地方,设置了一个最主要的补给站,放置了1吨的物资。
这个补给站,被命名为“一吨站”。
做好准备后,1911年11月1日(南极的夏天),斯科特的30人探险队从营地出发,正式冲刺南极点。
这一路,非常艰险。
斯科特用了火箭发射的策略。
30人走到一段,选择20人继续前行;再走一段,选择10人前行;再走一段,选择最后的5人冲刺南极点。
(斯科特团队冲刺南极点的5人团队)
斯科特的5人小组,历经千辛万苦,在1912年1月18日,终于抵达南极点。
但是,他们居然在南极点发现了一座帐篷!帐篷上插着一面挪威国旗!进帐篷一看,里面居然还有一封写给斯科特的信!
这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写给斯科特的。
因为充分的准备,阿蒙森比斯科特早了一个月抵达南极点,并留下了这封信。
阿蒙森希望斯科特把这封信带回,交给挪威国王。
斯科特第一个抵达南极点的梦想完全破灭了。
他在日记中写道:
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无穷的痛苦须恼——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梦想就这样破灭了…………
所有梦想都消逝了,上帝啊,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地方!
斯科特带着巨大的失望,开始往回走。
但是因为缺乏准备,他们的食物越来越少,甚至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
一个月后,一位队员死去。几天后,另一位队员无法前行。
他为了不让自己成为负担,自行走出营地,走入风雪。
余下的三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也只能看着他拥抱死亡。
最后,前行离“一吨站”还有17公里的地方,他们已经没有食物、没有燃料,无法离开帐篷。
斯科特在这里写下了最后一段日记:
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妻子手中。
然后,他把妻子两字划去,改成了:遗孀。最后,斯科特5人团队,全军覆没,死在了从南极点返程的路上,离“一吨站”只有17公里的地方。
如果当时的“一吨站”没有偏差67公里,可能就不会有这个悲剧。
大本营团队找到斯科特尸体的时候,他的身边还有用于科研的岩石标本和各种资料。
这些资料为后来南极地质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斯科特,永远消失在了南极。
— 2 —
阿蒙森
斯科特的创业公司“特拉诺瓦号”,用极端的危机中悲情死去的方式,活成了一个传奇。
那么,那个在南极点给斯科特留下一封信的阿蒙森呢?
1910年,挪威的探险家阿蒙森的“前进号”,出征北极点。
走到中途时,他突然宣布,此行的真正目标,是南极点。
为什么?
北极点是阿蒙森从小的梦想,但是被美国探险家捷足先登。他决定改变“前进号”这家创业公司的愿景和方向为南极点。
阿蒙森的创业,是有备而来。
在出征之前,他在北极圈内爱斯基摩人的驻地,生活了很久,探寻在极地的生存方法。
他发现,矮种马,不是最佳的运输工具,狗才是。
为什么?
养过狗的同学都知道,狗的身上是没有汗腺的,狗通过伸出舌头来散热。
所以,在极地的时候,不会被汗水把自己冻死。狗拉雪橇,是南极最佳的运输工具。
仅仅是这一个洞察,就足以救斯科特的命。
爱斯基摩狗一天跑28公里很轻松,所以阿蒙森抵达南极大陆后,用3架雪橇,5个人,和18条狗,很轻松地在南纬80°、81°、82°设了三个补给站,放置了3吨物资。
足足是斯科特的三倍。
做好准备后,1911年10月19日(南极的夏天,比斯科特早了13天),阿蒙森的5人探险队(斯科特是30人)从营地出发,正式冲刺南极点。
他们带了50条狗,和4架雪橇。
这一路,阿蒙森和团队坚持日行30公里。
为什么?
如果天气好的时候,就多走,容易得意忘形,过多消耗体能;如果天气差的时候就少走,也会偏离日程打击团队士气。
所以,阿蒙森像机器一样控制自己,每天不多不少,30公里。
11月2日,他们就来到了预设好的南纬82°的补给站。
阿蒙森把补给站的物资装载到雪橇上,然后在前往南极的路上,在83°,84°,和一块没有被冰雪覆盖的红褐色裸露的岩石上,设立了3个新的补给站。
这就是强准备。前方的风险完全未知,不报任何侥幸心理,步步为营。
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抵达南极点。阿蒙森如愿以偿,成为第一个抵达南极点的人类。阿蒙森在这里,写下了给斯科特的那封信。
1912年1月25日,阿蒙森团队5人,从南极点安全返回营地。而1月25日返回营地这件事情,阿蒙森3年前(1909年),就已经写在自己家书房的一张便条上。
惊人的计划性。
你怎么看阿蒙森和他的“前进号”创业公司的成功?运气吗?
阿蒙森自己是这么说的:
最重要的因素是探险的准备如何。
你必须要预见可能出现的困难,遇到了该如何处理或者如何避免。
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条的人——人们管这个叫做好运气。
对于那些不能预见困难并做出及时应对的人来说,失败是难以避免的——人们称这个为坏运气。
危机之所以是危机,是因为它是未知的,而且常常会突然降临。
你叫它黑天鹅,你叫它灰犀牛,你叫它小概率事件,你叫它什么,都无法避免遭遇危机。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强准备。
能从危机中救自己,不是政府,不是银行,不是房东。
唯一能救你自己的,就是自己。
1957年,美国在南极点设立了科考站。
为了纪念这两位首先抵达南极点的英雄,美国把科考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科考站。
— 3 —
沙克尔顿
人类抵达南极点3年后,也就是1914年,另一位英国探险家,率领他的创业公司“坚韧号”的27位创业者,打算抵达南极大陆后,完成首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创举。
这位探险家,就是:沙克尔顿。
也许会有人觉得,这些人好无聊啊。
在温暖的家里,和家人在一起不好吗?为什么总是用生命去冒险,用生命去证明什么呢?
是啊。那你为什么要创业吗?一定有些东西点燃了你。
点燃你的东西不同,但火光,是一样的。
但是很不幸,1915年1月,在行进的过程中,浮冰把坚韧号团团围住。
今天中国的雪龙号,可以破1.1米厚的冰,也曾经被困在浮冰里。
后来被美国的破冰船营救。那艘船也只能破1.8米厚的冰。
那你可想,1914年,100年前,沙克尔顿的船面对浮冰的包围。
然后,冬天逐渐到来,浮冰越来越厚,它们都能听到浮冰不断把船体扭曲、拉断桅杆的声音,却毫无办法。
毫无办法,那怎么办?
沙克尔顿带领27名船员,从船上搬到了浮冰上。等待夏天再次来临,浮冰融化。
这一等,就等了10个月!
你在家隔离了多久?10天?20天?沙克尔顿在浮冰上,隔离了10个月!
10个月后,浮冰融化。大家本来以为可以重新出发了。
但是因为浮冰带来的扭曲,坚韧号的桅杆倒塌了,主船沉入海底。
你可以想象当时这家创业公司所有员工的心态,与其说他们有必胜的信心,10个月后,不如说他们有的是必死的勇气。
对不起,鉴于现在的情况,你们还要继续隔离。
他们在浮冰上,又住了5个月!
怎么办?怎么办?
怪船长这个白痴,为什么把我们带来这里?怪自己运气不好,怎么居然会被困在浮冰里?怪政府怎么到现在,都没有实施营救计划?
怪谁都没用。这时候只有一个问题重要,那就是:怎么办?
这家创业公司的小伙伴们的心态,不是“我死在这里怎么办?”,变为了“我怎么办才能不死在这里?”
沙克尔顿决定,和27位船员一起,登上3艘救生艇,开始在冰海上寻找生还的机会。
7天后,他们飘到了一座只有30米x15米大小的“岛”上。这座岛叫做“大象岛”。
岛虽然小,但他们至少站在了地面上。
然后呢?在这里等一样是坐以待毙。
沙克尔顿决定,和另外5名船员,登上最大的一艘救生艇,出去寻找救援。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对离开的人,也对留下的人。
离开的人,可能是去送死。而剩下的人,不知道离开的人真的会回来救他们,还是找了个体面的借口,抛弃了他们,做了一次战略性裁员。
沙克尔顿,和这5位船员,在冰海中,甚至用双手划水,一直划行了16天,在气候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前进了800英里(1300多公里,相当于从上海划到了北京,还多),终于来到了南乔治亚岛。
然后呢?在这里等一样是坐以待毙。
沙克尔顿,又和其中2名船员一起,用了3天3夜,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不眠不休翻越冰川,最终在一座捕鲸站,看到了人类。
几天后,他们回到了大象岛,救出了全部27名船员。
被“隔离”700多天,将近2年后,沙克尔顿的创业公司和他所有的员工,都活了下来。
二、有爱
武汉疫情大决战,中国2万名最精锐医护全压上,已经打赢!
尽管没有硝烟,但决战已经打响。 2月9日,41架包机将近6000名医护人员送到武汉天河机场,这是疫情发生以来,抵达武汉的医疗队人数最多的一天。 目前在武汉,来自全国的“白衣战士”已达近2万人。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来自中国实力最强、历史积淀最悠久的一批老牌医疗单位:协和医院、华西医院、北医三院、解放军总医院、朝阳医院、华山医院、南方医院、瑞金医院……
可以说,中国压上了医疗界的所有精锐王牌,背后的局势与决心,不言而喻。
疫情严峻,医者逆行。这份无畏的勇气与担当,值得我们每个人的注目与敬礼!
这是和平年代,最惨烈的战争。
尽管如此,中国毅然压上了几乎全部的医护精锐,这意味着,大决战已经悄然开始,而这仗我们必须打赢,退无可退!
不管你过去对医院对医生有着怎样的看法,经此一役,我相信对这一职业,每个人都会有全新的认识,中国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做出的努力与牺牲,无愧神圣二字。
拥有这样的保护者,我们何其有幸!
三、有业绩
1、2019年初至2020年清明,所负责项目的所有节点任务全部完成,有成就感!
2、全家和睦、女儿学业稳定。
儿子世卿全家祝父母亲大人在另外的世界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