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垂光:平易近人,德高望重
——缅怀王义炽老局长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那一年,又是春天的季节,我到他老人家家里看望他,见他正在客厅厅廊窗口摆弄兰花,记得并没有看到兰花朵,我就说:“这兰花,好是好,就是种来种去总不开花……”他回答说:“种得好也会开花的,很好看。兰花清淡、高雅,尤其是白色的更好。兰花在国内、台湾、海外都很受欢迎,……不过,有的人莳养兰花,是因她风格高尚,淡雅、飘逸,能寄托人品,表达风范”。那是他刚退休后不久的岁月吧,这席话,不意间道出他老人家的一生追求。
他不仅莳兰养兰,在他客厅的两壁上,还挂着一大幅“红梅傲霜雪”的国画和传统的国画精粹“墨竹图",这不也正象征着老人家过去几十年的艰辛经历,那种“苦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心思吗;不也正显示着老人家在那动乱年代中坚强的气节吗!
几十年时光终于过去了,艰辛、委屈、身心苦痛,都过去了。
终于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当教育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的时候,自己到了退休的时刻,所以,“梅、兰、竹”寄托着老人家晚年的心境和风范,正如前人诗句云:“世事沧桑心事定”。
“春风化雨”,这是他老人家客厅侧壁一个大镜屏上镌写的四个大字,他曾对我说:“早期出来的学生,总比较尊师重道,这些文字都是他们搞的。”对于他教导过的学生们来说,薄薄的教导,辛勤的培养,确实永志难忘。
自从解放进城以来,早期在“海滨中学”,后来在“华侨中学”,以至于走上市局的领导岗位,从教师到局长,从基层领导到宏观指导,可以想见那是怎样的“桃李满天下”。
有一次,他拿出了和太太一起应泰国学生们邀请,到曼谷等地旅游的照片让我欣赏,并逐一介绍说:“这个是开设和经营碾米厂的,那个是从事珠宝业经营的……”照片上可见到他们正领着老人家在参观工厂和生产设备。他兴致勃勃地解析说:“泰国出大米,质量高,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国,中国也有进口,我们潮汕人就喜欢吃‘暹米’……”可以看出,早期培养的学生在海外大都事业有成。当然,也可联想到在国内也会有一大批获得成功和成就的学生吧,正可谓:“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啊……
每次到他家里探访的时候,不管在坐有没有其他客人,他总是热情招呼,让坐待茶,亲自泡出热腾腾的潮汕工夫茶来招待客人,不管你的职位高低,不管你的资格深浅。他不像有些人——只要当了一个什么“官”,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尤其对一般的人或下属人员,甚至冷茶冷凳地对待;他对人态度和蔼亲切,总是平等待人,谈论事情,无论大事小事总是从容温和,在我的印象中,从没有过发脾气的情景。对自己的生活简单、朴素,无论家居、摆设都简单,清雅。曾有人提议更新客厅家具档次,他和太太都谢绝了。所以仍然一直是那么几样家具,服装饮食也一样简朴,并未见过有什么豪华的衣服或奢侈的饮食……
人们敬重他,正因为他平易近人,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人。他知道我身体瘦弱,经常生病,每次见到总是问起关心我,特别是“牙痛”的毛病,告诫我要多吃“软食”、“热食”,注意治疗,也经常介绍自己牙齿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处理的经过,以及种种教训。当我生病的时候还关照学校给我生活多点照顾……
记得有一次,我谈到在“四人帮”垮台后,国家人才青黄不接,开始高考统一招生后,全国生源不足,文化素质不高。那时候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快出人才,早出人才”,全国纷纷响应,我校也挑出一批尚未毕业的优秀学生,进行特别培训,准备提前越级参加高考。我当时参加教学辅导工作。当年一批学生成功考上大学,被录取到“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在,这些人都已是工作多年的工程师、医师、大学教师或教授了)
他听到这些很高兴,一再表示,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教育三个面向,实行教育改革,提高学生文化、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使祖国早日实现现代化。他的鼓励,使我深深感动,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从他退休到终年,他都是念念不忘教育事业的改革和推进。即使在有病的晚年,也还为改善中小学的条件而奔走……。
他是一个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人,人们怀念他。
他的一生虽然坎坷,但正是:
高风亮节沧桑世,
丹心青史流人间。
(作者系华侨中学退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