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希诚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0804
本馆由[ 天堂使者 ]创建于2010年05月21日

请柬:邀我徜徉艺术殿堂

发布时间:2010-06-15 17:47:18      发布人: 天堂使者
“艺术”二字,是对沈希诚的请柬收藏的一个定位。在沈希诚的“请柬世界”里,情谊与艺术,达到了最完美的融合。

  50年来,沈希诚先生一直耕耘在“美术”这片土地上。无论是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创始人之一、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创始人,还是展览馆馆长、艺术顾问,他总在和美术打着交道,而他本人自然也就迷上了这门艺术,特别是其中的绘画。但“行有行规”,正如搞文物工作的不收藏文物一样,美术工作者一般是不能开口跟别人要画的。于是,富有多年办展经验的他想到了各次艺术展的请柬,这一类请柬的设计,为了突出每一位画家办展的中心内容,往往将画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搬到请柬上。直接收藏画虽然是行不通了,但这些请柬却能帮他弥补遗憾,了却“藏画”情结。从1973年起,他便开始专门收藏艺术请柬了。

  不同于泛泛的收藏,沈希诚先生更多是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请柬。而今雪花般纷飞的婚嫁、宴会之类的请柬,都不在他的收藏之列。他的12000多种收藏品,构成的是一个纯净的艺术世界,从请柬的内容里,既能欣赏到徐悲鸿、李可染、潘天寿等诸位大师的丹青,也可以看到孩子们画笔下的绿太阳、红月亮;而那各式各样的摄影作品、雕塑、名家书法、民间剪纸更是将美术殿堂中的种种精华都凝聚在了这一帧小纸之上。同时,这些请柬设计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每张请柬在构图、文字编排,乃至质地、形状、工艺制作上都独具匠心。既有以仿古纸质取胜的,也不乏烫金镀银的请柬;请柬外形除了平时常见的长方形之外,还有圆形、大小不一的微型;请柬的颜色或淡雅,或明艳,黑白和彩色的请柬交相辉映,显得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将近30年时间,沈希诚一直醉心于艺术请柬的收藏,他说,“对这些请柬,我就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疼它。”这话一点也不夸张。1982年北京幻灯厂曾搞过一次幻灯展览,那次的请柬十分特别,纸的中间嵌了一张幻灯胶片,得到这样一张请柬,他自然是兴奋不已。哪知后来,这张请柬被借到一个新闻单位时,不慎丢失了。这可急坏了沈希诚,四处向人打听,都没有找到这种请柬,最后多亏了一位在幻灯厂工作的朋友,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为他找到了这样一帧请柬。沈先生形容当时自己的心情,“就跟找到了自己的孩子那样激动。”

  沈希诚十分珍惜自己的请柬,但他并不吝惜自己的收藏,他喜欢把自己收藏的请柬展示给大家,就在笔者采访之前,他的“沈希诚七十珍藏艺术请柬回顾展”刚刚结束。他说:“我收藏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东西压在箱子底下,而是希望这些东西能供人参考、借鉴,帮助大家回顾美术界的活动。”在这次展览会上,最让他难忘的是一群小学生观众,当孩子们围着他,七嘴八舌地提出一大堆有关请柬、美术、收藏的问题时,他感到特别的高兴。

  在收藏界中,还流传着沈希诚“以柬会友”的一段佳话:淮南画院的一位老院长,在得知了沈希诚的收藏以后,经常给他寄来各种艺术请柬,现在两人已经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这次沈希诚办展览,老院长还专门画了两幅画送给他,而让人惊讶的是,这两个朋友竟然从来都没见过面。请柬,成为了沈希诚和朋友们寄托情谊的载体。沈希诚告诉我,他自己在收藏品上并没有投资,没花钱买过一张请柬,他的藏品除了有自己收到的请柬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朋友们攒下来,专门送给他的。

  沈希诚说:“别人都觉得搞收藏的是疯子,确实,人家不注意的事,收藏者却要钻进去。”现在,他已成功举行了五次个人收藏展,专著《 浅述当代美术》也已经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但他那股“钻”劲儿并没有减退,他仍然是每天比别人提前两个小时来到单位,整理藏品、资料,连中午也不肯休息。谈到今后的打算,沈希诚计划先出一套介绍其收藏以及展览情况的光盘,另外他还想出一本画册,但投资太大,他还在等待机会。但无论如何,用请柬传“艺”,以请柬寄“情”,将会是这位七旬老者心中永远的挂牵。文图/吴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