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1870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6月04日

绿原:用诗找寻理性的光

发布时间:2010-09-26 16:30:2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唉,真不信一生如此短暂。”这是绿原诗作《人淡如菊》中的几句。2009929日,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出版家绿原逝世,享年87岁。1个多月后,绿原追思会在北京举行。

  临走前,绿原留下两首告别诗,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我并不恐惧,我更不懊悔,我只有一点忧郁。忧郁,或许是:真不信一生如此短暂。”

  人生课堂 选择了诗

  绿原原名刘仁甫,曾用名刘半九。1922118日出生,原籍湖北省黄陂县。1942~1944年,绿原在重庆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学习,因受国民党特务迫害离校。1948年年底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1953年任中共中南局《长江日报》社文艺组副组长,1953~1955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组长,1962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19836月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童话》、《集合》、《另一个起点》、《另一支歌》、《我们走向海》等诗集,诗作曾获多项国际大奖,有着广泛影响力。

  正如绿原所言:“诗歌对于我,正是人生长途中不可或缺的促进者和鼓舞者。”用诗歌,绿原鞭挞旧社会的黑暗丑恶;用诗歌,绿原书写对新中国的期待;用诗歌,绿原欢呼1949年这崭新的春天。绿原将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巧妙地融入激荡的诗歌中。

  绿原好友评价:我感觉到在绿原的创作追求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永久性的艺术魂魄,如果用简单的词概括起来说,那就是哲理、悲情。哲理表现为对现实和人生的理性沉思,悲情则是拥有与人民大众悲悯深爱的精神。

  与诗长久 共同患难

  绿原的苦难人生孕育了他的诗歌,而他的诗歌又升华了绿原那苦难的心路历程。正像绿原自己曾经说过的:“我和诗从来没有共过安乐,我和它却长久共着患难。”1955~1962年,绿原因冤案失去人身自由。在监狱中,绿原开始刻苦学习德语。对这段历史,绿原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谈及:人们应当学习遗忘,忘记负面的记忆、不快的记忆,不让它们卷土重来,方能在生活中轻松地开启前进的道路。

  绿原的好友、著名翻译家冯至在一篇名为《肃然起敬》的文章中写道:“联想绿原在失去人身自由的7年内写的一首诗《又一名哥伦布》和1970年在牛棚里写的《重读圣经》,既表达了坚定的意志,也蕴函着深刻的体会和睿智的情思,我曾反复吟诵,一唱三叹。我对他在困苦中甚至在灾难中的那种艰苦卓绝的精神肃然起敬。”

  自1977年开始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工作期间,绿原努力介绍德语国家作品,并使之系统化。除亲自审编修订重要稿件外,绿原还制订了歌德、海涅、易卜生等重要作家的全集或选集的翻译计划,其翻译的《浮士德》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

  五十知音 百年伴侣

  在绿原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红绸布匾,上写着两行金色大字:五十知音, 百年伴侣。这是子女们为父母“金婚”纪念特地制作的。“是苦难帮助他们考验和锻炼了自己,是苦难帮助他们体会到历史的公正,是苦难帮助他们认识了真理,认识了道德,认识了美,认识了什么是持久的坚忍不拔的比死还强的东西。”在散文《我们的金婚纪念》中,绿原将与夫人罗惠之间那从懵懵懂懂情窦初开,到大难临头时夫妻不离不弃的深厚感情一一娓娓道来。

  追思会上,罗惠说:我觉得绿原没有白活,也没有遗憾。他的一生很艰难,但他很勤奋。他活了一辈子,但是却努力去做两辈子的事,这是鼓励我们家人更要向前看。

  “绿原是一位平凡的中国文化人。历经艰难后,他忘我地工作,努力地耕耘,在诗歌与外国文学领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想到父亲一生经历的艰难困苦,绿原的女儿刘若琴感到酸楚和苦涩。但回顾父亲为社会所做的工作,和为历史留下的文字,刘若琴又由衷地感到慰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