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216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6月07日

郭沫若与陈布雷之间的唱和

发布时间:2010-11-10 11:56:42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941年11月,正逢郭沫若先生的五十寿辰,同时又是其从事创作活动25年纪念,为庆贺这位在历史研究、文学创作中有卓越贡献的文化巨匠,全国许多地方都举行了纪念活动。郭沫若所在的重庆自不用说,远至香港、延安、桂林等地,都举行了庆祝活动,反映出郭沫若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
  当时,重庆的庆贺活动最多、规模最大。时在蒋介石身边任职,被人称为“文胆”的陈布雷,也作为活动的发起人,欣然参加到这次活动之中。
  陈布雷先生早年是著名的报人,因文笔犀利、说理周全、文采斐然而名重一时。陈布雷与郭沫若,早在北伐时期就见过面。陈当时曾对郭表示过真挚的仰慕:“今日一睹沫若先生风姿,真乃三生有幸。”他们两人早年在上海从事文字工作,亦有惺惺相惜的互敬。此时,陈布雷虽在国民党上层任职,但他文人气极重,一般人很难进入他的视线,可对真正文人,他还是相当诚挚的。当别人拿来请发起人签名的“郭沫若50诞辰和创作生活25周年庆祝缘起”的横轴时,陈布雷欣然签上自己名字。从后来的情况看,做郭沫若纪念活动发起人,他是乐意的,也是认真的。
  11月16日这一天,重庆大规模庆祝活动开始。当天,陈布雷写了一封热情而真挚的信,表达他的衷心祝愿:
  沫若先生大鉴:三叶集出版时之先生,创造社时代之先生,在弟之心中永远活泼而新鲜。至今先生在学术文化上已卓尔有成。政治生活实渺乎不足道。先生之高洁,先生之热烈与精诚,弟时时赞叹仰佩。弟虽一事无成,然自信文士生涯、书生心境,无不息息相通。国家日趋光明,学人必然长寿。此非寻常祝颂之词也。唯鉴不尽。
  弟陈布雷谨上
  《三叶集》是郭沫若早年与宗白华、田汉三人相互通信的结集,其中倾吐青春豪气,追索人生意义,探讨诗文真谛……闪烁着耀眼的光华。出版之后,风靡一时。陈布雷专门提及此书,正表达了当时的强烈印象。
  这封信有两句话颇可表现陈布雷当时的心情:一为“政治生活实渺乎不足道”,这正是旧时文人从政后常常发出的感叹。陈布雷当年文采风流,是很愿意在文坛上有一番作为的,不料涉足政坛,为人操刀,此中苦衷,难为外人言,故有此感叹。另一句“然自信文士生涯、书生心境,无不息息相通”。从一些人的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出,陈布雷虽身在政坛高层,但文人习性大致未改,对官场的那一套颇不适应,故内心并不舒畅。此时借向文化人庆贺之际,真情吐露,也极有感染人的地方。
  文之不足,陈布雷还在信后附上一组诗,表达庆贺之忱:
  郭沫若君五十初度,朋辈为举行二十五周年创作纪念,诗以贺之。
  滟滪奔流一派开,少年挥笔动风雷,
  低徊海澨高吟日,犹似秋潮万马来。
  (先生以文艺创作公于世,似在民国十年前,时余同客海上。)
  搜奇甲骨著高文,籀史重徵起一军,
  伤别伤春成绝业,论才已过杜司勋。
  (君客居东邦,以甲骨金文理董古史,著作斐然。)
  刻骨酸辛藕断丝,国门归棹恰当时,
  九州无限抛雏恨,唱彻千秋堕泪词。
  (七七变起,君自东瀛别妻孥归国,当时有“别妇抛雏断藕丝”“登舟三宿见旌旗”句,为时传诵。)
  长空雁侣振秋风,相惜文心脉脉通,
  巫岫云开新国运,祝君彩笔老犹龙。
  这一组诗,从郭沫若当时的影响,写到他的业绩成就;从他的作为,写到诗者的真诚祝愿。对于久不作诗的陈布雷,这也实在是极为难得的。
  接到陈布雷的贺函及贺诗,郭沫若亦情不自禁。他也赶紧回陈布雷一函,函后附有步陈布雷诗原韵的和诗一组:
  畏垒先生赐鉴:五十之年,毫无建树,猥蒙发起纪念;并叠赐手书勖勉,寿以瑶章,感慰之情,铭刻肝肺。敬用原韵,勉成俚句以见志。良知邯郸学步,徒贻笑于大方,特亦不能自已耳。尚乞教正,为幸。
  专复敬颂
  时祉
  弟 郭沫若
  顿首十一、二十三
  步韵和诗是这样写的:
  一
  茅塞深深未易开,何从渊默听惊雷,
  知非知命浑无似,幸有春风天际来。
  二
  欲求无愧怕临文,学卫难能过右军,
  樗栎散材绳墨外,只堪酒战策功勋。
  三
  自幸黔头尚未丝,期能寡过趁良时,
  饭蔬饮水遗规在,三绝韦编爻象词。
  四
  高山长水仰清风,翊赞精诚天地通,
  湖海当年豪气在,如椽大笔走蛇龙。
  敬步原韵呈畏垒先生教沫若初稿
  “畏垒”是陈布雷的笔名,当年曾以此署名而名动一时。郭沫若在此以“畏垒”相称,自然有对其当时才情、笔力的推重,也回应了陈布雷“时余同客海上”间的惺惺相惜之忱。
  郭沫若和诗写成之后,将它们与陈布雷之诗一并交给重庆《大公报》。这两组唱和之诗于11月28日同时在该报刊出。在两组诗的前面,编者还加了一段按语:
  11月16日,郭沫若先生五十生日,在渝友人为举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陈先生贻书,有“国运日趋光明,学人必然长寿”之语,旋复赠以此诗,郭先生得之甚喜,即贺四律。
  《大公报》发表这两组诗的第二天,另一家《扫荡报》也予以刊出,一时引起很大反响。作为蒋介石“文胆”这样特别身份的陈布雷,对文化人郭沫若表现出的真挚及相通之情,透露出其书生内心的许多信息。这对于我们理解这位先期以才思横溢、笔扫千军一时闻名,后来却成为代“领袖”操刀的文人的复杂心境,确实有可以格外珍重的地方。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