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看海老人”:娘,要去找您了!
从小就有个看海梦
1946年,刘存出生在寿张镇殷黄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告诉记者,小时候生活拮据,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了三年书。贾秀兰告诉记者,刘存是家里的独生子,也是出了名的孝子。为了给父母看病,刘存欠下不少账。在刘存的悉心照料下,两位老人都在84岁高龄时辞世。因家境贫寒,刘存错过了成家的年龄。
父母相继离世后,刘存开始外出打工。他告诉记者,山西、陕西、湖南、苏州、甘肃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刘存说,他从小就有个愿望,想看看真实的大海。在外面打工那么多年,刘存的这一愿望却始终未能实现。“一方面因为打工没时间,另一方面也不舍得花那个钱去看海。”刘存说。
在外打工期间,刘存吃了不少苦,为了多攒点钱,他时常延长工作时间,吃饭也经常是草草应付。时间长了,不规律的饮食引发了肠胃病。三年前,刘存住进了阳谷县寿张中心敬老院。
捐赠遗体为感恩
贾秀兰介绍,3月4日刘存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当时没敢告诉他,后来经不住他总是问。他也经常跟我说知道自己得的不是什么好病。”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刘存在第二天来到贾秀兰的办公室,希望贾院长帮助联系一下红十字会看看怎么捐赠遗体。
“听到他说这话,我当时都感动得掉泪。他是我照顾过的570多名老人中,唯一一个决定捐献遗体的。”贾秀兰说,之前刘存也提出过想要捐赠遗体,但都只当他是开玩笑,劝他再考虑考虑。这一次,刘存在她办公室说不用再考虑了,早就已经决定了。
“我们这边都讲究入土为安,他能想到捐赠遗体搞科学研究确实让我很感动。无意中得知他唯一的心愿就是看海时,我暗下决心就是自己出钱也要帮他完成这个心愿。”贾秀兰说。
谈到捐赠遗体,刘存说:“遗体烧了也就是烧了,听说遗体对科学研究很有用,说不定还能帮助攻克癌症,就想到捐出去。这么多年吃了不少苦也没少受别人的照顾,捐赠遗体也是出于对社会的感恩。”
带着父母照片去看海
7日,刘存在贾秀兰及敬老院医护人员谭友民的陪同下来到了青岛栈桥景区的海边。贾秀兰告诉记者,刘存站在礁石上面对着大海放声大哭,从怀中掏出母亲的照片说:“娘,你也沾沾儿子的光,看看这大海……你也苦了一辈子,也看看这海……我的时间也不长了,马上要去找你了。”
贾秀兰说,见此场景,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一直陪在刘存身边的她也流下了眼泪。贾秀兰一直担心刘存的身体状况,特意带着敬老院的医护人员、氧气袋、药品、注射器去的青岛。贾秀兰回忆,刘存在海边拿着父亲、母亲的照片对着大海回顾自己的一生,跟他们讲起了心里话。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忍心打断他。刘存在礁石上站了大约一个小时,身体并未出现不适。此次青岛之行,刘存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参观了海底世界。
9日,刘存跟记者谈起大海显得格外兴奋。“第一次见到,大海真是太宽广了,感觉我的整个心胸也一下子宽广起来了。所有的忧愁、私念也都消失了。”老人发黄的脸庞上露出了笑容。
活得依然坚强乐观
9日记者来到寿张中心敬老院时,刘存恰好外出找好友聊天去了。贾秀兰告诉记者,刘存坚持不肯住院治疗,说治疗也没用,白白浪费国家的钱,每天只是吃药来维持。
从青岛回来之后,刘存每天都坚持运动、找好友聊天。“他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饭量比以前好了,也能经常看到他的笑容了。”贾秀兰说。
刘存告诉记者,现在他没有什么未了的心愿了,也没有压力,想看的都已经看了,下面就只剩下捐献遗体的事了。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但心中仍然期待奇迹的发生。刘存笑笑说,他有战胜疾病的信心,现在的好日子他还没过够呢,想着等身体好点了继续出去打工。他说自己不想等死,只要能走动,他就要坚持运动。贾秀兰也时常找刘存聊聊天,鼓励刘存坚持下去。
老人引起多家媒体关注
本报曾在3月16日刊登《六十六岁孤寡老人郑重签字捐献遗体》一文,文中提到,3月13日上午,癌症患者、66岁的孤寡老人刘存在自愿捐献遗体申请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而老人最后的心愿就是去青岛看海。
刘存捐赠遗体的举动让周围人为之动容,也引起了《半岛都市报》、青岛电视台和阳谷电视台的关注,《半岛都市报》于4月8日作出《患癌老人决定捐遗体最后心愿是来青看海》的报道。(感谢阳谷电视台记者陈波提供采访支持)□文/图 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