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丰收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2331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6月09日

史丰收:一个“抑郁”天才的悲喜人生

发布时间:2010-09-26 15:48:0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本报记者 吴向阳 谷少传   实习生 蓝广雨

   9月29日,一代速算大师史丰收教授因心脏病发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53年的人生之路。 

      泥岗西路1068号,深圳市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教学楼东七楼705房,是深圳史丰收速算法国际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办公室。而早在2007年以前,第一教学楼有整整两层楼都属于深圳史丰收速算法国际研究与培训中心和史丰收速算法研究所,除了四间办公室,其他全是培训教室。如今,昔日的辉煌仅剩下一间不大的办公室,而且在这间办公室里,竟有三家培训机构同时办公,史丰收速算法国际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只有4名。

      1妹妹史丰莲:

      “他一生都沉浸在数字中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无法从哥哥离开的现实中摆脱出来,他一生都沉浸在数字中,他是那么孝顺和善良……”昨日上午,在深圳史丰收速算法国际研究与培训中心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史丰收的妹妹史丰莲。

       据史丰莲介绍,他们兄妹一共四人,哥哥史丰收是家里的老大,从8岁开始,史丰收就开始钻研速算。记忆中,童年的史丰收每天就趴在家里的大炕上列算式、找规律,练习册写完了,就在废纸上写;废纸写完了,就在自己的身上画;身上画不下了,就在地上、墙上画。有时母亲半夜被史丰收惊醒,原来他想到一个计算方式,非要母亲点灯计算。

       那时史丰收家的墙上写满了算式,本来雪白的墙壁都成了“麻子脸”。家里整个就成了数字的海洋,随便什么地方都有史丰收写下的数字和算式。有次他妈妈给他两个大馍吃,见他正忙着计算顾不上吃,就把大馍放在他边上。谁知老半天他也没吃一口,却在大馍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邻居们看到他整天在胳膊上、脚上都写满了数字,都以为这孩子着了魔。村里人本来叫他“丰娃”的,后来干脆叫他“疯娃”。

       经过不懈的努力,年仅11岁的“疯娃”终于打破了传统的四则运算方法,开创了不用计算工具,不列运算程序,从高位算起,一口报出正确答案的快速计算体系。现在人们才知道,原来“疯娃”是“神童”。

       记者从2004年起到2007年期间曾与史丰收教授有过多次接触,他在数字上的极度敏感令我们非常震惊。对于电话号码、门牌、车牌号、书页码等几乎一切与数字有关的东西,他基本上都是过目不忘。在任意几组数字前,他能迅速找到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对应与联系。哪怕是事隔数月,只要他见到记者,就能准确地说出记者的电话号码以及名片上的邮编。

       直到去世前,史丰收仍保持着“天天算”、“时时算”的习惯。他不放过生活当中的每一个验证他算法的机会,给别人算账他最热心。即使走在大街上,看见汽车奔驰而过,他也会将汽车后面牌号码上的数字乘一遍,诸如此类的计算他乐此不疲。 

       2落户深圳

       史丰收速算法获“丰收”

        1978年,史丰收被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为数学系学生。在大学期间,史丰收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速算法上,使之不断完善。这时候的史丰收不仅能解决一般四则运算的速算,甚至连开方、对数和三角函数的速算问题也能解决了。

       期间,史丰收的第一部专著《快速计算法》出版。此后,他的著作先后发行了2000多万册,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史丰收速算法也开始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大学毕业后,史丰收一直致力于速算法的推广,一晃就是十多年。1991年5月,“史丰收速算法国际研究与培训中心”在深圳挂牌成立,史丰收也挥师南下,从此与深圳结下不解之缘。

       深圳是史丰收的“福地”,在培训中心成立之后,史丰收的事业蒸蒸日上。1992年,第一届速算法大奖赛在深圳举行,并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题词;1993年,史丰收速算法列入小学教材规划,同时,丰收大厦在深圳市奠基;1995年,史丰收速算法研究所在深圳正式成立,史老师被聘为深圳大学兼职教授;1996年,史丰收速算法分30个条目、约2万字,被编入《数学辞海》第一卷;1997年,史丰收速算法被编入《现代小学数学》课本;2000年,史丰收速算法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成功,并建成史丰收速算法网站……

      史丰收速算法不仅在国内引起巨大的反响,也引起了国外的关注。在深圳培训中心成立不久,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分部也相继成立,史丰收速算法开始走向世界。在这十多年期间,史教授多次被邀请到国外做培训和表演。在深圳,史丰收达到了他事业的巅峰。

       3保姆梁琳:

       史教授患病就是因为“用脑过度”

       事业走向顶峰时,史丰收的人生却在“抑郁症”的侵蚀下变得支离破碎。

       采访中,史丰收的亲人和同事们普遍认为:长期的精神紧张,超负荷工作,加上遭到多达9人次的剽窃侵权案,以及漫长的产权官司使得史丰收心力交瘁,再加上双亲的相继过世,终于令史丰收患上了双向性情感障碍,即抑郁症。曾前后在史丰收家做了6年保姆的梁琳更是以自己的理解说:史教授患病就是因为“用脑过度”。

       现在在莲花北一家家政公司工作的梁琳,1997年至1998年以及2004—2007年一直在史丰收家里做保姆。前后总共6年时间,梁大姐目睹了史教授在病魔的折磨下人生与家庭的种种变故。

       在梁琳的记忆里,1997年刚开始工作时,史教授的身体还很健康。给人的感觉很平易近人,还经常教工人速算。儿子史志罡很聪明,妻子对史教授也是关爱有加,家庭关系非常和睦。史教授工作特别认真,晚上有时候还会熬夜加班。喜欢抽烟,平时如果不上班,也会睡睡懒觉。

       由于自己家里的原因,梁琳在1998年底回家乡了。等到2004年她回来的时候,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梁琳说,这时史教授身体已经大不如前,除了需要定时吃药外,有时候还会表现得很暴躁或情绪低落。后来,梁大姐得知史教授当时已经得了抑郁症,“他的情绪有时会连续7天高涨,兴奋狂躁不睡觉,有时又一连好多天低落,萎靡不振睡不醒,并伴有剧烈的头痛,痛苦不堪,曾有两次想自杀。”

       “史教授发起病来就控制不住自己,喜欢骂人。”梁琳回忆。而史太太首当其冲成为被骂对象。每到这时候,史太太和梁琳就会到楼下暂时避开他。梁琳说:“如果看不到人,史教授就不骂,自己回房间睡觉去。”面对自己的行为,在身体情况正常时的史教授也深知不好。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梁大姐就听到史教授对妻子表示自己对她和家庭都有愧疚。史太太也是很理解丈夫的,对史教授的照顾还是一如既往地尽心尽力。

       史教授发病时只骂人,不打人。“因为教授不愿意伤害别人。”梁大姐说。然而,他却常常伤害自己。梁大姐告诉记者,有一次,史教授拿起放在厨房里的刀,企图自杀,幸好家里人及时把刀夺下。也是从那次之后,家里厨房的门就经常被锁上。 

       然而,由于对医生与药物固执的不信任,史丰收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入院治疗的频率也越来越高。2005年后,每年有超过1/3的时间史丰收是在医院度过,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那时,几乎是每一个接近过他的人,都会感受到这个速算天才在疾病折磨下的矛盾与痛苦。在病情发作时,史丰收会狂躁得难以自持,几乎是不分昼夜地给每一个他认识的人打电话。记者和编辑部的同事就曾多次接到过类似的电话。有一次凌晨5点多,史丰收给采访过他的本报记者打来电话,在电话中高唱革命歌曲,并称已将受迫害的情况向中央写了书面材料,中央领导很快就会批复等。这个电话结束时,时间已是早上7点多。

       在后期,随着病情的加重,史丰收开始不相信别人,怀疑身边所有的人。在梁琳的记忆中,史丰收的爱人南华是最受煎熬的人。无端的怀疑,突然的责骂,让一直悉心照料史丰收的南华苦不堪言。日复一日的累积让这个家里的矛盾也随之升级。梁琳至今还记得,2007年有一天,她买菜回去时,由于夫妻俩发生矛盾连警察都来到了家中。梁琳说:“你说具体有什么事,也说不上来,主要就是史教授对大姐的猜忌和怀疑,让生活无法正常下去。 

       2007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的南华生病住院50多天。然而,当她病好出院后,却发现家里的门锁全换了。无家可归的史太太只好自己离去,从此音信全无,至今仍然联系不上。一个原本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也就此解体。

      4儿子史志罡:

      “父亲一直是我的骄傲!”

     “父亲一直是我的骄傲!”史丰收去世后,我们辗转联系到了史丰收的儿子史志罡。在电话里,史志罡多次对记者说这句话。史志罡现在陕西一家广播电台工作,对于父亲的事,他不愿意多说,唯独和记者谈了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在史志罡的眼中,父亲史丰收是一个朴素、节约、好学的人。在物质方面,史丰收没有任何要求,也不需要什么享受。史志罡说,父亲是一个热心肠的善良人。不管是同事,朋友还是亲戚,只要是有困难,史丰收都会努力帮助他们。“父亲是一个慷慨的老实人。”

      在谈话中,史志罡告诉记者,父亲最让他敬佩的是孝顺。1992年11月,史丰收的母亲李改侠因脑溢血去世。当时史丰收的事业正迎来高峰期,史丰收在悲痛中写下《母亲与速算法》一文。洋洋几千字,道出了这位孝子的思念与愧疚。

       史志罡从小在父亲的光环下长大,他小时候有一定的压力,他说:“小时候我就特别怕别人知道父亲是史丰收,更不希望别人拿我们来比较。”但长大之后,他开始慢慢理解父亲,也知道父亲在从事一件伟大的工作。“当我理解

       父亲之后,我就一直为父亲感到自豪和骄傲!”史志罡对记者说。

       如何评价史丰收的一生是件困难的事情。一个速算领域的天才,却始终无法学会自如地与身边的亲人、同事交往;他的智商大大高于常人,但情商却难以支持他工作及生活的正常运作;他为人耿直,心地坦诚,但脾气急躁,处理问题有时一厢情愿。他要求妻子、弟妹、部属都像自己一样,无私地为推广速算法拼搏奉献,不讲回报。但态度简单生硬,结果事与愿违,导致与家人亲属关系紧张,部属们对他敬而远之,这反过来又加重了他的孤独与苦闷,促使了他病情的恶化。

        一个人很难做到方方面面都完美,正如史丰收的儿子史志罡所说:“父亲一直在追求各方面的完美,但,这太难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安息吧老乡!理解你的抑郁!


    写信时间:2012/08/17 23: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