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恺泽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2480
本馆由[ 138*****607 ]创建于2010年06月11日

卓恺泽在《中国青年》发文《到武汉去》,这位共产党员牺牲时年仅23岁

发布时间:2021-05-28 13:41:05      发布人: 138*****607

“武汉工作是重要的,但是在白色恐怖之下的地方工作尤为重要。其实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是有民众,都是需要我们去工作的。我们若真是一个革命的青年……便应当……用自己及同志们的力量,领导着革命的民众,以创造一个新的武汉,不应当存一种避难就易的苟且心理……”这是创刊于1923年10月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1926年12月刊发的文章《到武汉去》中的一段话,作者是当时在团中央宣传部任职并编辑《中国青年》的共产党员卓恺泽。


共产党员卓恺泽。 

警醒革命青年“明确自己革命的方向” 

卓恺泽发表《到武汉去》的这期《中国青年》原件现藏于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这本刊物由当时的汉口长江书店于1926年12月20日出版发行,为《中国青年》第六卷第二十号、第二十一号合刊(一百四十五期、一百四十六期)。


现藏于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中国青年》第六卷第二十号、第二十一号合刊封面,内页印有卓恺泽写的文章《到武汉去》。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供图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袁钢介绍,卓恺泽以“砍石”为笔名发表的这篇文章号召革命青年不要简单盲目“到武汉去”,而是告知革命青年革命形势严峻复杂。

卓恺泽在文章中警醒革命青年:“革命的青年决不要贪图政治军事的庇护,而且政治军事亦决不能庇护任何真正的革命工作。我们只有散在全国各地努力工作,树立各地民众势力的基础,造成全国普遍的革命高潮,才能完成解放全民族的目的。武汉的工作仅仅是全部革命工作中的一部分,若不是自己有一种投机怯懦的心理,没有理由把这一部分工作看得太重要了。”他以此来告诫、引导到武汉去的革命青年:要正确认识复杂的革命形势,理性分析局势,明确自己革命的方向,切忌一味随大流,误了革命,误了国事。

以“砍石”为笔名在《中国青年》发文28篇 

卓恺泽1905年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松岙镇一个较富裕家庭,191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宁波的浙江省立第四中学,1923年考入北京华北大学预科,担任学生会干部,不久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五卅惨案后,党组织派他到北京学联工作,组织“沪案雪耻会”,发动学生罢课和示威。同年6月,他被选为共青团北京地方委员会青年部负责人。同年10月,他任共青团北方区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并协助赵世炎编辑《政治生活》刊物,引导青年投入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卓恺泽于1925年着手编写《青年平民读本》,后完成4册,每册24课。这套读本通俗易懂,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资本家土豪劣绅横行的形势,鼓舞劳动人民“非起来革命不可”。《青年平民读本》后经恽代英等人修改,由上海书店公开出版发行,不久被军阀当局列为“赤化”书籍加以查禁。但是,它已流入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许多工人、农民从这套读本中受到启蒙教育,走上革命道路。

1926年1月,卓恺泽兼任共青团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他在三一八惨案中受伤,伤愈后回乡探亲,发动群众参加农民协会,宣传革命真理。同年7月,他调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区委书记。

1926年10月,卓恺泽调至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发表文章,抨击帝国主义、军阀及国民党右派。

随着北伐战争节节胜利,1926年下半年,革命力量由中国的南部扩展到中部,革命的重心已转移到长江流域。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于当年11月在武汉建立了一个公开的革命出版发行机构——汉口长江书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