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颛顼
2011年06月07日09:09 新浪读书
颛顼传记
在昆仑山脉的东坡下,延续下来1片山地。这1片山地叫作六盘山。在六盘山的东坡和西坡,冲击出来2块山间低地。东坡的低地发育出来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古书叫作昆仑。西坡的低地发育出来匈奴祖先。读者知道,匈奴人与古汉语氏族并立生存,直到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匈奴人方才衰落。匈奴祖先起源的六盘山西坡低地,叫作洮河。我们不妨将洮河的匈奴祖先叫作洮河文化。
且说洮河文化并不是统一的族群,同样的是成百上千个氏族林立的局面。在成百上千的洮河文化氏族中,走出来了颛顼氏族。颛顼氏族向东迁徙,翻过六盘山,来到大地湾领地。颛顼氏族又从渭河万里迢迢来到东方的济水,汇合进大商氏族。渭河的土著是大地湾的昆仑和蓝田的华胥。颛顼来自洮河并不是渭河土著。
山海经记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zhuo首,谨耳,人面,()喙,鳞身,渠股,豚趾,取淖nao子女曰阿女,生帝颛顼”。
(黄帝的妻子叫作雷祖。雷祖生昌意,昌意在西方的若水。昌意生韩流,韩流是大脑袋,小耳朵,人脸,猪嘴,身上长鳞,细腿,猪脚。韩流娶了“淖”地区的阿女,生下来颛顼)。
降处:巫祠术语,指巫祠中心以外的地方,偏僻,蛮荒。淖:蒙语诺尔,扎赉lai诺尔在内蒙古,什里诺尔在青海。可知阿女在洮河。韩流不是人形,这是巫祠里动物神的塑像,颛顼祖先的崇拜。
这是1段昆仑氏族攻击颛顼的话。上面一段话启发了我们的思考:这是颛顼的起源经历。颛顼来自六盘山西坡的洮河。颛顼的母始族淖子在洮河。颛顼从姊妹婚群分支出来。颛顼分支的母始族叫作淖子。颛顼分支崇拜动物神的猪神,是在动物崇拜时期。
洮河是匈奴祖先的领地。这意味了,颛顼从匈奴祖先分支出来。怎么样呢?大商因为颛顼的管理而兴起。起源于洮河的匈奴人与古汉语氏族相邻相伴。洮河文化相当太行之山的漳河时期。可知洮河的进程并不比漳河的进程差。
颛顼向东迁徙来到六盘山的东坡。古书说,共工与颛顼争神,怒触不周之山。读者已经知道,不周在渭河上游,不周水湿地在干爽以后,建设起来共工领地。共工与颛顼争神,是说争夺巫祠领地。从这1段话可以知道,颛顼曾经在渭河建设起来巫祠,因为争夺领地,在颛顼和共工之间发生斗争。斗争一定很激烈,规模不小,古书留下清晰的讲述。斗争的结果,颛顼退出了不周领地。从“怒触”可知,共工是胜利者。
是什么原因,颛顼与共工发生激烈的斗争?颛顼来自洮河。洮河的祖先神和昆仑的祖先神不一样。颛顼的祖先神没有被共工氏族接受。颛顼退出不周,向东迁徙,来到少昊的领地。在少昊领地,颛顼再一次的遭到排斥。少昊巫祠这样攻击颛顼: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颛顼,于此弃其琴瑟。”(颛顼是我们少昊抚养长大。颛顼跑到了东方大壑的地方。)
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颛顼曾经作过少昊的依附氏族。颛顼退出少昊领地,继续向东方迁徙。颛顼在渭河的经历一定是很坎坷,总之,没有建设起来领地,退出渭河。颛顼氏族自己的史诗没有流传下来。也许,在昆仑史诗中有颛顼的信息?只是不能为我们知道。
颛顼在东方的济水创造了辉煌,被古汉语氏族接受,但是,在渭河却受到攻击。我们不妨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探索。颛顼氏族已经从事畜牧生产,但是,渭河氏族仍然是采集和捕猎生存。渭河还没有到食物枯竭的程度。因为生存方式不同,对土地的使用也不相同。就是说,渭河的社会生产还没有开始。
颛顼来到洛阳平原。洛阳平原因为接近济水,至少有了田牧的生产。在洛阳平原,在1些氏族中已经会说1些古汉语。颛顼在洛阳平原知道了,在东方有1支说古汉语,并且从事放牧生产的氏族。颛顼首领带领族群再一次的迁徙,终于来到济水。在济水,说古汉语,从事放牧生产的氏族,读者已经知道,就是契氏族。
颛顼来到济水边的濮阳,在濮阳成功的建设起来领地。那么,颛顼领地是怎样建设起来的?颛顼大范围的毁林,开辟草场。因为开辟草场,野兽无法藏身,无法建立领地,从颛顼的领地退出。
颛顼使用牧羊犬放牧,而大商从娀狄祖先就只是饲养狗来帮助捕猎。颛顼氏族的健壮男子组织起来巡逻马队,保卫领地。巡逻马队主要的是防范蚩尤进犯。巡逻马队已经有了常备军的性质。颛顼氏族建立起来优势的组织。而优势的组织是管理生产氏族的必要条件。颛顼因此被誉为古帝王。
颛顼在濮阳建设起来颛顼崇拜。颛顼神与喾完全不同。如果说喾是1位生育神,那么,颛顼神就是1位生产神。生育神的喾衰落,而生产神的颛顼兴起。颛顼氏族在濮阳成功的建设起来生产神的颛顼巫祠。颛顼巫祠因此被称作帝丘。
巫祠神是神,不是人。但是在巫祠时代,一切的社会行为都是以巫祠神的名义,以至在周春秋时,全部的神都赋予人的品格,将巫祠行为描绘为个人的行为。诸侯国将巫祠神保留下来,但是将巫祠当作政权的敌对势力清除。
说颛顼是生产神,是相对于生育神。古中华的著名生产神叫作后稷。后稷是1位种植神。在颛顼时期,种植神还没有产生出来。颛顼神的功绩在于对历法的创建。对于颛顼创建历法,后人给与了极高的评价。史记说:
“帝颛顼,高阳者……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戴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仪,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番(虫旁)木,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这一段是对颛顼的祭祀辞,流传到春秋时代。高阳显然是个巫祠,而颛顼则是巫祠崇拜。上面的祭祀辞是宗教语言的表述,如果当作社会语言就读不通。这1篇祭祀辞说了些什么意思?我们不妨从宗教语言角度来读1读:
高阳巫祠的颛顼神,平静而深沉,洞察而智慧,因地制宜的组织生产,观测天象以制定历法。遵循祖先以管理天下,从混成天地起始宣讲,虔诚的祭祀天地,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无论大小巫祠,都在颛顼的统属之下。
古书记载,颛顼对星历的机构加以调整,由五人负责改为二人负责。一人主管编制,一人主管传递。史记太史公曰很详细地讲述了借用神力推行星历的情况。
在古书中,记载了一次高阳与地震灾害做斗争的神话。这是高阳的又一个方面的业绩。墨子•非攻•下篇:
“昔者,三苗作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冰,地柝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震。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祈。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
(过去,三苗作乱。“天”命令消灭它。白天的景象在晚上出现,象血一样的雨下了三天,蛇爬进了祭庙,狗在大街上嗥叫,夏天里结冰,地裂泉涌,五谷不能正常生长,人人惶恐不安。高阳在玄宫接到了天的命令,要禹亲自征伐有苗。禹发出四次雷电。在禹的身旁有人面鸟身的神,手中拿着象征权力的玉,在观察有苗的目标。终于,“苗师大乱”,天时也慢慢安静下来。)
这一次地震叫做“苗”。高阳发动了同地震的斗争。从这篇文字看,苗是自然灾害的代称,高阳用巫术同自然灾害对抗。
关于颛顼时期古汉语氏族的领地,有炎帝,颛顼天下各半。颛顼的都古称帝都,帝都传说在濮阳。楚辞,离骚的第一句是:(楚人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总起来说,颛顼时代的古汉语氏族领地在黄淮平原,包括了卫河。在中华史上,女娲,伏羲,禹,蚩尤,受到了后代几千年的拜祭,高阳巫祠的颛顼也受到了不少于千年的拜祭。这本身就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高辛巫祠树立喾崇拜。高阳巫祠树立了颛顼崇拜。高辛巫祠退出对商邑的管理以后,大约由高阳巫祠接续主持对商邑的管理。高阳颛顼时期,建设起来2个生产领地。1个生产领地在济水。1个生产领地在章丘。高阳创造了生产辉煌,为大商(的生产氏族)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附记
商邑在公元前1300年成为殷墟。颛顼大约在殷墟以前的1~2百年衰落,退出商邑。接续颛顼对商邑管理的是北方氏族,叫作孤竹。对于孤竹主持商邑的殷墟时期将在殷墟章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