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江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15998784
本馆由[ 罗琴剑 ]创建于2010年07月24日

第十六团在盱来嘉地区的游击坚持

发布时间:2010-11-25 19:50:36      发布人: 罗琴剑

《皖东革命斗争史》

第十二章   坚持淮南敌后的游击斗争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淮南地区的形势(略)

第二节 坚持淮南敌后的游击斗争

一、   津浦路东地区的游击坚持

第十六团在盱来嘉地区的游击坚持  新四军主力撤出后,盱(眙)、来(安)、嘉(山)地区留有第六旅第十六团和来安县支队、嘉山县大队、盱眙县大队一个连,加上后来联系上的六合县大队两个连,总兵力约2000人。鉴于北撤后地方党政组织不健全的状况,8月,朱云谦建议设立盱来嘉工委。淮南区党委同意朱云谦的建议。中共盱来嘉工委由朱云谦任书记。盱眙县委书记金江、来安县委书记徐速之、嘉山县委书记李锐、嘉山县大队副政委胡少卿为委员,统一领导盱来嘉三县的斗争。82日,盱来嘉工委在盱眙、嘉山交界处的朱刘集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第十六团团长彭济伍,政委王胜凯列席会议。会议传达了81 日华中军区决定的有关内容,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86日,为加强领导,淮南区党委又决定在盱来嘉地区成立区党委代表团。区党委代表团由李世农、陈雨田、朱云谦3人组成,李世农为书记。在李世农未到达之前,由朱云谦暂代理。这时的路东地区,一片白色恐怖。国民党第五军和整编第七十四师疯狂进行“清剿”。8月中旬,这两支军队调往徐州,第二十六军来接防。第二十六军加上原在津浦线上的第四十八军和驻天(长)扬(州)公路的整编第二十五师,在路东地区大大小小的集镇上都设立了据点,他们分头多路反复“清剿”。第二十六军军部及一个师驻六合城、东沟和八百桥;一个师驻竹镇、马集、汊涧、天长城直到三河南岸;一个师配合桂系第四十八军一三八师驻来安城、自来桥、盱眙、古城、半塔一带。面对气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第十六团与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8月中旬,朱云谦指挥第十六团和三县地方武装主动出击,攻击分散孤立的敌正规军和还乡团,先后攻打了屯仓、自来桥、半塔等10多个集镇。尤其是818日,第十六团二营夜袭半塔区工所,毙蒋军20余人,俘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兵30余人。三县地方武装也寻机出击。这一连串的行动,引起很大震动。人民群众奔走相告,“新国四军还在”的喜讯传遍淮南各地。华中军区来电予以表彰,延安的解放日报828日在第一版以《盱来嘉地区恢复要镇多处》为题,发了消息,同时配发社论向外界进行宣传报道。第十六团的连续出击,引起国民党军队的惊恐不安,他们惊呼“共军第二师朱云谦部5000余人”仍在淮南。8月下旬敌急忙调集第二十六军一个师,整编第四十八师一个旅,加上皖保安五团,分头向第十六团所在的仇集山区扑来。“进剿”的国民党军队总是以团或营为单位集中活动,不敢分散,第十六团很难将其各个击破。只要双方一接触,四面八方的国民党军队就围拢过来,越围越多。第十六团不能恋战,只能边打边走,同国民党军在山区兜圈子。国民党军打进山区后,大搞所谓“强化占领区”活动,建立区乡反动政权和地主武装,强化保甲制,实行五家联坐。切断群众与新四军联系。各地的反动分子只要发现新四军,就白天敲锣,夜间举火,通风报信。

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剿”,使得斗争环境严重恶化。方干部原先的任务是“就地坚持,区不离乡,乡不离乡”,这时也不得不四处流动,日夜穿插。盱眙县委副书记、县民兵大队政委梁化龙,来安县委副书记王化农等在坚持斗争中壮烈牺牲。

第十六团处境越来越险恶,活动的地区限于盱来嘉三县结合部的山区,纵横不到50公里。这里所有山头,大都在200米以下,一两千人的队伍,既无藏身之地,回旋的地盘也不大。每到一处都要随时准备转移,有时刚刚喘息一下就得离开。村庄不能停留,只能在山上露宿。经常要不停的转移,同国民党军捉迷藏。

827日,朱云谦决定兵分三路,暂时分散行动。第十六团团长彭济伍带第二营到来安境内活动,胡少卿带嘉山大队到盱眙境内活动,朱云谦则带第一营、第二营向津浦路西的滁县、定远一带转移。

津浦路西地区情况更糟,因为敌人占领的时间比路东早,其反动统治已趋于稳定,对基层控制更为严密。朱云谦率领部队在路西同国民党军队周旋一个星期后,无法立足,又回到路东。第十六团二营副营长方仲仁和第四连连长沙耀华(沙大本)等20余人过铁路时受阻,进入凤阳山区游击坚持。

95日,华中军区来电,命令朱云谦率第十六团经六合、天长、仪征向高邮转移,盱来嘉三县地方武装留下就地坚持游击。97日,淮南区党委又来电指示组织盱来嘉中心县委,徐速之、胡少卿为正、副书记,以嘉山大队为基础成立游击大队。98日,朱云谦在自来桥附近召集会议,宣布华中军区与淮南区党委的决定,研究盱来嘉地区坚持斗争等有关问题,并正式成立盱来嘉中心县委,统一领导该地区的坚持斗争。

99日黄昏,朱云谦率第十六团冒雨开始战略转移。当日晚,盱来嘉中心县委书记徐速之召集三县地方区委书记以上、部队营以上干部会议,宣布成立中心县委,讨论研究留下坚持游击斗争问题。会议尊重大多数同志的意见是,决定先随第十六团到高邮湖边稍作休整,安排老弱病伤人员,补充枪支弹药后,再返回盱来嘉地区坚持。三县干部和武装人员连夜动身,第二天拂晓,在来安东寺港赶上第十六团。910日夜,部队到达天长、六合两县交界的横山附近宿营。第二天早晨,北面郑集、金集、南面樊集,附近长兴集(现天长冶山镇)的国民党军队,从几个方向包围第十六团。敌人在察觉这是一支正在突围的新四军主力部队后,迅速调集兵力进行“围歼”。上午,第一营同国民党军队交火。在激战大半天后,朱云谦率第十六团及三县武装和干部趁大雨甩开国民党军队,按原计划向天长草庙山前进。

912日,第十六团接近草庙山,进了山下的楼村。刚要休息做饭时,驻金集的国民党军又打了过来。朱云谦立即命令部队上草庙山,抢占有利地形。从上午10时开始,敌人向草庙山进攻,到12时,第十六团连续打退了敌军数次冲击。下午,敌人越集越多,草庙山附近集镇上的敌人大多倾巢出动,山周围的敌人不少于4个团,情况万分危急。朱云谦果断决定人,强行突围。下午3时,战士们突然象猛虎一样冲下山去。第十六团的突然举动出乎敌人的意料,待敌人清醒时,大部已冲出了敌人的火力网,国民党军队被远远甩到后面。4时,部队到达了官桥。下午太阳落山前,第十六团在天扬公路边遇到30多人东南支队接应队伍。随后,第十六团在东南支队参谋罗平的引导下,迅速从国民党军队两个团中间越过天扬公路,进入东南支队的防御阵地。半夜,部队到达高邮湖边的送驾桥和长沟集。在这里,朱云谦与陈雨田、艾明山等东南支队负责人见面了。终于摆脱了敌人,大家高兴万分,松了一口气。东南支队为第十六团筹集了大大小小数十只船,随时做好起航的准备。13日拂晓,第十六团与三县武装由送驾桥和长沟集上船,安全渡过高邮湖,中午到达高邮县城。

8月初到9月中旬,第十六团这支英雄部队在津浦路东浴血奋战了40多个日日夜夜,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完成了游击坚持和突围转移的任务。第十六团在津浦路东游击坚持不仅牵制了国民党军主力,配合新四军正面战场作战,而且保存了100多名地方干部,为后来恢复和建设淮南准备了骨干力量。在游击坚持中,第十六团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团长彭济伍、政委王胜凯在斗争中先后壮烈牺牲。

东南三县的游击坚持 在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五师、第二十六军对津浦路东进行“清剿”时,仪征县、甘泉县还在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并筹集粮草准备支援主力部队与国民党军决战。不久,“清剿”路东东南地区的国民党军将所有集镇全部占领,并分驻一个营或一个连,对新四军地方部队和干部进行包围进击。同时建立乡保反动政权,采取小村并大村、保甲联防、联保联坐等手段,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以孤立民主政府和地方武装。东南三县(六合、甘泉、仪征)的地方武装和干部,在与上级失掉联系、情况不明,又受到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处境艰难的情况下,仍然顽强坚持战斗。

为了便于坚持斗争,仪征县党政机关分东、西两部分,甘泉县党政机关分路南、路北两部分,与地方武装和区乡干部一起,在国民党军包围中穿插战斗。仪征县委书记魏然率县大队3个连1个侦察队,在全县跳动,不停地突围、转移、作战、行军。经常是一天做几次饭,没吃到嘴,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就包围上来,只得应战突围。区乡干部也是单独行动,分散游击,常遭国民党军队袭击包围,损失很大。

六合县委党政机关干部及县大队4个连在县委书记秦超、县长刘力县大队长艾明山、副大队长张百锷的带领下,在樊集、冶山一事带坚持敌后斗争,区干部则分散各地坚持斗争。8月上旬,国民党大军压境,六合县委决定分散活动。县长刘力行、县大队副队长张百锷带领县级机关和八百、四合、樊集等区的干部以及县大队两个连的兵力,就地坚持斗争。县委书记秦超、县大队长艾明山带领部分区乡干部和县大队两个连兵力,突破天六公路,向马集、竹镇一带活动。818日,六合县大队在半塔附近与第十六团会合,当晚,配合第十六团袭击了国民党半塔区公所。月底,秦超、艾明山率县大队返回六合活动。9月初,在仪征谢集与东南工委、县委会合。

825日,仪征、六合、甘泉三县武装在仪征县沙集、陈集一带会合。三县领导干部聚会。根据区党委关于东南三县成立东南工委、东南支队的指示精神,决定组建中共东南工委和东南支队,统一领导和指挥三县的对敌斗争。会议推选淮南区党委社会部部长陈雨田为工委书记兼支队政委,秦超、魏然、郭石为工委委员兼支队副政委,艾明山为支队司令,田贤成为副司令,黄明为参谋长。东南支队以每个县大队为一个营,有1000多名战士。支队的斗争方式是根据情况定,集中则打击国民党军队单独行动的营连单位,分散则支持地方区乡干部开展对敌斗争。

829日,东南支队得知谢集驻有国民党第二十六军一个营,其中有一个连分驻在月塘后,决定攻占谢集歼灭该营。战斗打响后,月塘、金集等地国民党军赶去增援,东南支队因弹药奇缺,久攻不下,遂撤出战斗。由此东南支队也了暴露目标,因而不断遭到六合、天长、仪征、扬州以及一些集镇的国民党军合击、围攻,处境极为困难。经常日不得食,夜不得宿,伤员又无处安置,弹药又得不到补充,只好转移到高邮湖、邵伯湖以西的郭集、黄珏桥、公道桥一带水网地区集结休整。东南支队转移到天扬公路以北后,三县干部与区乡武装继续在原地坚持斗争。

923日,东南工委和东南支队接到淮南区党委、淮南军区急电,电文称:两淮已失守,运河线即将不保,东南支队及地方干部要立即突过运河,阜宁县益林镇待命。集结在高邮湖边的东南支队及地方干部,奉命立即过高邮湖突进运河以东,到达指定地点待命。北撤前,仪征县委经请示淮南区党委同意,留下十二圩地下党支部12名党员长期埋伏,进行隐蔽斗争。这是北撤后津浦路东地区唯一国民党统治区坚持斗争的党组织。

天高地区的游击坚持  新四军北撤后,天长县及高宝县金沟河西地区黎城、金沟、马坝、铜城4个区均被国民党军占领。淮南区党委副书记李世农带领高宝、天长县的一部分干部武装,背靠运河线,依托苏中解放区,以金沟大河为防线,在小河东的闵塔、银涂、南湖、北湖4个区继续坚持斗争。他们发动群众在德兴圩一带建立了后勤基地,储备粮食,修筑防御工事,组织区乡联防。

为了打开天(长)高(宝)地区游击斗争的局面,淮南区党委决定成立天高游击支队,由天长县委书记梁明伦任支队政委,华中第三专署公安局治安科长林青任支队长,高宝县委副书记张静江任支队副政委,天长县委副书记周庆生任副支队长。全支队共有60多人,下设3个中队。区党委规定支队的任务是,联络在盱来嘉地区坚持斗争的第十六团,在他们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开展游击斗争,迎接大部队反攻。

9月初,天高游击支队进入天长、盱眙、嘉山等地区活动,寻找第十六团。先到来安半塔、古城一带,接着进入盱眙县境,经过十里长山,到达嘉山自来桥、涧溪等地,均未找到第十六团。这时,游击支队行动很困难,他们每到一个村庄,还乡团即围攻袭击,只能白天在群众家中隐蔽,夜晚行军。经多方询问了解,支队领导获知第十六团已突围东去,遂决定撤出,分散突围。99日晚,梁明伦、周庆生带领天长、高宝干部从盱眙张洪营开始突围。10日下午,在天长杨村被敌人包围,副支队长周庆生等被俘,梁明伦壮烈牺牲。支队长林青带领十几名战士,突围成功,到达高邮县城。

天高游击支队从成立到进入路东地区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也没有按原计划联系上第十六团,但他们每到一地都做了许多工作,而且付出了很大牺牲,他们的作用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后人牢记和敬仰。

922日,淮南区党委急电仍在金沟河东坚持斗争的高宝县委,立即组织干部武装向运河东撤退。高宝县委书记孟家芹、副书记陶滔等立即组织撤退。23日上午,高宝县干部、武装100多人,赶到运河边上的刘堡集中,后经过陶林、射阳、东沟、益林,在10月上旬到达山东莒县葫芦套地区学习休整。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