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何凤山
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但期间所发生的事足以令人一生回味。正如在大自然中,万物生生相息,始与终相互轮替,父亲的去世也孕育出来一个新生命,那不再是肉体的,物质的生命,而是一个表徵人道精神和正当的生命。
十年来,经过不断的搜寻和查证,我终于能把父亲的人道尝试和努力再一次呈现出来。父亲生前从不要求,也从未因他的拯救行动而得到任何的表彰。事实上,他甚至很少提起他自己曾在1938年到1940年间担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这个经历。直到父亲于1997年去世后,他曾拯救过数千名奥地利犹太人逃离大屠杀的事迹才由於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而大白于世。可惜,在相距近70年后才来追寻,我们很可能已经无法获得父亲的人道努力全貌。
过去十年里,当我在追溯这一段已经被深埋了超过半世纪的历史事件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当其他国家都不肯伸出援手,为什么一个中国外交官却挺身而出,拯救在奥地利的犹太人?”
我的答复是︰ “倘若你认识我的父亲,你便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人们也常接着问:
“在妳发现父亲这一段英勇事迹时,妳曾否感觉惊讶?”不,我完全不惊讶,因为父亲的所作所为正完全符合他的人格。
父亲一生留下来的最大遗产,就是活出了他的真我。他是一位学者,一位君子,他深受文化和时代的塑造,像他这样的时代人物,在今时今日已不可多见了。不过,父亲最值得令人怀念的,是他的真诚和尊贵的人格,他的意志坚定,乐观又满有信心,他有非凡的亲和力。他深受爱戴,不单因为他所做过的事,更是因为他的为人。
父亲常常为自己所领受的一切而感恩。他为人聪颖、无畏无惧、风趣、满有魄力。他廉洁、直率、性情刚烈,正直不偏,顶天立地。他脾气较猛,我常常认为是爱吃湖南辣椒所致。然而,充满爱心和怜悯心,却是他最值得珍惜的特徵。最要紧的是:父亲不认为他应该用他的天生秉赋来谋求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是应该用来为全人类谋造福。
父亲虽然常年在国外生活,他对故国的爱却是强烈的、而且从不动摇。他把宝贵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导给我的哥哥和我,并且要我们以身为中国人为荣。他以孔孟思想中的两大原则,德和礼,来为我们取名。
父亲与他同年代的中国同胞一样,为百年来中国曾经饱受外国帝国主义的羞辱和迫害而深感义愤,
立志不让这种羞辱继续下去。所以,父亲特别同情任何受到欺凌和迫害的人们。这也就是他单纯的帮助犹太难民的理由。他说:“看到犹太人的厄运,深感同情是很自然的,在人道立场上,帮助他们也是应当的。”
我相信,这一个理由也足以回答我常被问到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他从不谈论他自己的义举?”
倘若救助在苦难中的人是人自然而然该做的事,为什么还需要特别向别人提起或寻求表扬呢?中国不是有一句“善欲人见,便非真善”的古谚吗?
我很荣幸,能身为何凤山的女儿。在父亲的晚年我很高兴能够稍尽反哺之责,每天陪伴他、侍候他,就像我年幼时他悉心体贴地照顾我一样。现在十年后,在益阳市人民的热心赞助下,我终于能把父亲的骨灰带回来安葬,永远地在他深爱的故乡安息。“树高千丈,叶落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