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334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19日

李立三怎么能自杀呢?

发布时间:2011-12-08 10:20:00      发布人: 天堂天使

李立三是个老运动员了,大小经过多少次的运动,在共产国际检查过多少次,国内他是到处作检查,他是这样。每次运动来了就老是批判他,在工会作检查,他都顶过来了,他怎么能自杀呢。

解说:1967年6月22日,李立三逝世,在医院的死亡证明中这样写道,李立三是服用大量安眠药致死的,随后李立三的遗体被秘密火化,火葬登记表上写的是“自杀者李明”,李立三的骨灰以无人招领为名,被埋于北京东郊。

曾子墨:了解一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人,不会不知道李立三这个名字,但知道他最多的莫过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某一时期,党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立三路线”。因为那次机会主义错误,李立三作为一个错误路线的代表一直在做检讨,李立三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何能进入到中共领导的最高层,在“立三路线”之后,他又做了些什么,今天我们将为您讲述李立三大起大落,复杂坎坷,极具传奇彩的一生。

解说:1921年10月的一天,一艘客轮由法国马赛驶出,客轮上搭载着一批在法国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由于里昂中法大学将留法的勤工俭学生拒之门外,为争取“生存权,求学权”,中国留学生开展了“争回里昂中法大学”运动,在法国当局的镇压下运动很快失败,104名学生被遣送回国,此次运动的发起者李立三、蔡和森、陈毅,也不得不中断了留学生活。

李思慎(李立三秘书):从法国回上海的船上,在船上和陈毅下棋的时候,陈毅下棋的时候就这么两个人,在当时四川学生、湖南学生,这个好像作为下棋比赛呗。大概李立三是作为湖南的代表,陈毅是作为四川的代表,在下棋的时候李立三当时很被动,一生气一发火,把棋都给扔到海里去了。

解说:当年陈毅并没有和这位意气风发个性十足的李立三同学伤和气,一路上他们商量着回国后怎么办,李立三告诉陈毅,他要去找陈独秀。12月中旬,李立三和蔡和森在上海见到了陈独秀,并由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思慎:陈独秀就派李立三回湖南去找毛泽东,要去搞工人运动,搞工人运动。那个李立三呢,在上海没有等法国运来的行李,当时法国当局就说了,人先走最后把那行李给发回来,他没有等到行李回来,他就赶到长沙去了。

李英男(李立三之女):到清水塘见到毛泽东,然后就和毛泽东深谈,也向毛泽东表达了自己这么一个意愿,他说因为毛泽东当时也好像说,希望我父亲搞点农民运动。但是我父亲说,我对农民运动一无所知,在法国有了一点点在工厂的经验,所以我还是特别愿意继续搞工人运动,那么后来毛泽东就想想就说,你去安源吧。

解说:安源,位于湘赣边界,那里有湖南最大的工业中心萍乡煤矿,李立三在毛泽东的安排下,以开展平民教育的名义到达安源,当时那里的矿工一万三千多人,铁路工人一千多名。

李英男:当时工人是非常悲惨的,而且都是不识字的,我父亲后来跟我讲,确实跟法国工人一比真是天地之别,他心里头真是感到心寒,就更愿意在为这些工人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而斗争,而发动他们去认识自己的利益,认识自己是什么人。

解说:白天李立三下矿井、走工棚,了解工人的生产生活,晚上他在夜校教工人文化知识,还会做一些革命宣传。

李英男:他也是和工人真是打成一片,和工人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他也到劳动工人家里去、下井,过去你看他们这些都是洋学生来了,洋学生都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吗,没有想到那么平易近人。

你比如说他就让工人,首先一个工一个人,这两个字都是比较好写的嘛,就加在一起就是个工人,然后他写出一个,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工字,然后在下边在旁边再写个工人,再加,改了一下就变成了天字嘛。所以他就说你们看一个工一个天,工人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就让工作唤起他们做人的自尊心,因为一直觉得工人自己觉得是很卑贱的,他们没有勇气,认识不到自己可以起来做斗争。

解说:1922年2月,在李立三的努力下,安源党支部成立,这是中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同年五月,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李立三被选为主任,他告诉俱乐部的工人们,团结就是力量。

李英男:拿了一把筷子,然后先拿出一把,咔碴,就把这个筷子折断了,他说这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拿出一把也请工人帮忙,说你来试试折一折,在你力气再大的小伙子,他也没办法折断。他说你看我们团结起来,谁也弄不过我们,就是用这种例子,我觉得就是让工人特别容易理解这些道理。

解说:工人俱乐部发展很快,7月中旬已有两千多名会员,9月7日毛泽东到达安源,了解了安源的实际情况后,他认为举行罢工的条件已经成熟,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李立三开始筹划罢工。

首先他提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还起草了《罢工宣言》,考虑到当时在安源洪帮的势力很大,为了争取洪帮,在举行罢工的前一天,李立三去会见了洪帮的头目。

李思慎:提着鸡,提着这个两瓶酒,见了面把那个帮派的头目叫一声大哥,这个叫一声大哥这可了不得,在洪帮里面来讲,就说明你对我很尊重,看得起我。李立三叫一声大哥,这个帮派头目非常高兴,李立三说我们要组织罢工,希望得到你们的支持。

解说:李立三按帮会的方式,把带去的公鸡和酒调成鸡血酒,他和洪帮头歃血为盟。

李思慎:因为这个在洪帮里边很讲究这个,喝了鸡血酒以后呢,这个帮派的头目说,就问李立三具体什么要求。李立三就讲,他说一个这个烟馆,不是大烟馆,烟馆要关门,第二个赌场,赌博也要关门,第三个就是不要发生抢劫,社会秩序不要发生抢劫,最后这个帮派头目的时候,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说你这三条我们都能办到。

解说:9月14日零时,汽笛怒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始,火车停开、煤井停运,工人在每个井口都竖了“罢工”二字,罢工过程中,洪帮如约关闭了烟馆和赌场,也没有发生抢劫。

李英男:大罢工开始以后,因为当时资本家一开始就是想镇压,甚至想派人谋杀他,但是我父亲呀他是,就是工人首先就起来保护他,他本来我父亲是敢打敢冲的,特别愿意走到第一线,但是他那些工人不是不让他出面,就是硬是把他拉走,就让他躲起来。这样的话要需要和资本家继续谈判的时候,谁出面呢,后来党组织进一步考虑,就把刘少奇派来,出头露面进行谈判。

解说:这首歌是李立三和刘少奇共同创作的《劳工歌》,罢工过程中工人们一同高唱着这首歌,9月16日作为工人代表的刘少奇,与路矿当局交涉,两天后路矿当局被迫和工人俱乐部签署协议,满足工人的13项要求,安源大罢工取得胜利。

李思慎:刘少奇在总结安源大罢工的时候,他说我们这次罢工是最成功的一次罢工,未伤一人,未败一士,这在中国当时工人历史上来讲少有的,而且整个社会秩序那么好,这是出乎路矿当局的想像。

李英男:大罢工胜利了,那我父亲在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听说这个大罢工的消息,真是按捺不住心里的喜悦,然后他就跑出去,就跑到井口,然后是不知道哪里有个喇叭,他就跳到一个凳子上,就开始吹起喇叭来了,就是让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喜庆的事情,大罢工胜利了。

解说:然而九十年过去了,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由李立三领导的,对于此事李立三在生前也不愿多提。

李思慎:解放后嘛,不是味了突出刘少奇嘛,再加上李立三呢,都是一个错误,犯过严重错误的人吧,所以后来一讲安源大罢工,就不讲李立三了。过去有些人找他调查,他都是只讲别人的功劳,讲刘少奇,讲毛主席,讲周总理,讲他们的功劳,他究竟做过哪些工作不知道。

解说:这张照片摄于一次工人机会上,时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的李立三正在慷慨陈词,“五卅惨案”后,李立三的身影出现在上海的各个角落,他善于发动工人群众,他的演讲也是深入人心。当时李立三是赫赫有名的工作运动领袖,李立三先后担任了“五卅运动”总指挥,指挥了群众收回汉口英租界,提议并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李立三丰富的工运和革命斗争经历,让他进入了中共核心领导层。1928年中共六大后,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却是李立三,此时李立三年仅29岁。

李思慎:这十年是李立三的辉煌十年,这十年他给党做了巨大的贡献,巨大的贡献,按照李立三自己的说法就是说,在那个时间,党哪里出现了困难,党中央就把他派到哪里去。

解说:1930年6月至9月,由于过高地估计了革命运动的来势和发展速度,李立三在南京、上海、汉口等地组织起义,给革命造成损失,此后他的“左”倾冒险主义被命名为“立三路线”。

解说:1930年在六届三中全会上,李立三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离开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岗位,但此时共产国际发出电召,要求让李立三当即启程赴莫斯科。

李英男:在那个共产国际档案馆里面我找出大概有我们,有周恩来瞿秋白签署的电报,当时他们回复共产国际就是说,现在国内的工作很紧张,我们需要在这里留下一些同志,所以希望李立三同志不要去莫斯科留在上海,这是他们的请示,但是最后还是共产国际还是坚持要求父亲走,那么我父亲也就不得不走。

1930年大概是11月份,我父亲就离开中央,离开上海到莫斯科去,因为当时共产国际特别坚持,让他到那边去述职,做一些交待,就他所谓立三路线的这些事情。

解说:李立三在后来写的《自述》中这样写道,我开始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在主席团会议上面对共产国际领导人公开承认了错误,承认自己对不起党,对不起共产国际。

李英男:我父亲他确实认识到他是犯了错误了,犯了一个这种左倾的,或者是革命急性病的错误,而且他最痛心的就是由此给革命带来损失,还牺牲了不少同志,他每次讲到这,他确实很激动也很沉痛。

解说:1930年底,李立三被派到苏联国际列宁学校研究班学习,然后他又被安排在列宁学校教书,在这期间,李立三还时不时做检讨,检讨似乎成了他生活中最常态的事情,本以为检讨完就可以回国的李立三,几次向共产国际递交申请表达希望回国的愿望。

李思慎:但是李立三要求回国却得不到批准,意识就是说你虽然口上检讨的好,你回去是不是能真正改正错误呢,还需要留在莫斯科再观察一段时间。

解说:几次被拒后,李立三意识到他回国的日程是遥遥无期了,李立三在莫斯科过着度日如年的生活,他不会想到他最失意的时候,一个俄罗斯少女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1933年初秋的一天,李立三在朋友杨松家遇见了来做客的李莎,李莎迷人的微笑让李立三有些激动,他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在中国的经历。

李莎(李立三夫人):看看起来不超过三十岁,高高的个子,头发很蓬松很漂亮,大大的眼睛,他给我讲中国,讲中国的革命活动,在上海大罢工的时候,他不得不逃避警察的追捕,他沿着屋檐跑爬墙跳墙,那些警察紧跟着追在他后边,我像海绵吸水一样,听他讲关于中国的有趣的故事。

解说:在李莎面前,李立三从不隐瞒自己在中国革命中所犯的错误,过去的几段婚姻也和盘托出,李立三的诚恳深深打动了19岁的李莎,他的遭遇也让李莎心生同情。

李莎:关于自己的优点、成绩他只字不提,但是关于他犯的错误他就说,他的错误都是他性格的体现,他是一个不平静的人,非常情绪化的人,所以他想要加快中国的革命进程,我认为他是一个好人,谦虚、聪明,但是他无法摘除他的那些骂名,对他的批评甚至把他说成是坏蛋。

解说:尽管当时李立三饱受排挤,政治前景一片灰暗,李莎却相信自己的判断,她喜欢李立三的诚实和勇敢,义无反顾的接受了李立三的爱情。1936年2月,37岁的李立三和22岁的李莎举行了婚礼,这一年5月这对新婚夫妇来到黑海之滨度蜜月。

李莎:那是很漂亮的白色的(玉兰)花,突然我很惊讶,没想到他爬到树上开始摘花,摘了这么一大捧然后送给了我,当然我很高兴,觉得这很浪漫。

解说:此时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李立三夫妇不会想到,一场席卷整个苏联的政治风暴即将到来,1937年“肃反”运动进行到最为激烈的阶段,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看着许多干部陆续回国抗日,李立三再一次向共产国际提出了回国的申请。然而正当他迫切等待回音时,一场灾难悄然降临,1938年2月24日凌晨,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睡梦中的李立三夫妇吵醒。

李莎:敲门声,敲得很重,我们打开门,门口站着两个军人,一个是战士肩上挎着步枪,另一个是军官,他递给李立三一张纸,上面写着逮捕证,当时我整个人突然就全身发冷,好像死了一样。李立三被带走之前他对我说,你转告我们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告诉他我是清白的,我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中国人民、俄国人民,对不起中国共产党的事情。

解说:李立三换了一身最旧的衣服,将手腕上的瑞士手表摘下来留给李莎,收拾好几件必需的生活用品后,李立三被带走了。李莎瘫坐在沙发上,直到天亮她才勉强拿起笔,将丈夫的话一字不漏地记在纸上,交给住在隔壁的共产国际代表陈潭秋。李莎相信丈夫不是“托派”,更不是“日本特务”,李莎拿着共产国际的介绍信,开始了在莫斯科监狱寻找李立三的旅程。

李英男:你不管是刮风下雨或者是下大雪,人家都是在那排队,一步一步的艰难的往前走。

李莎:我要排很长很长的队,然后排到问询处窗口的时候,我就把我的证明递过去,人家就把证明扔回来,说没有这个人。

解说:每次失望的回到家后,李莎休息两天就会继续找寻,李莎反反复复地穿梭在莫斯科的各个监狱之间,希望出现奇迹,终于在塔岗卡监狱,李莎得到了丈夫的消息,之后每个月李莎会送50卢布,给李立三改善生活,这分来自妻子的关怀使在异国身陷囹圄的李立三颇为感动。

李英男:他那个吃的饭只有黑面包还有一些粥,根本没有蔬菜,我妈妈知道爸爸是中国人,离不开蔬菜,就给他可以买点胡罗卜,可以买点洋葱,可以生着吃,但是没人,不会有人给他做,但他可以生着吃,就避免这个身体因为缺乏维生素会闹出什么大病。还有就是可以买点烟抽,因为我父亲是一个烟瘾很大,我妈妈一直很担心,他怎么在那边怎么过,过这个,所以呢,也确实我爸爸拿到这些钱以后非常激动,他也给我讲了,他就当场就哭了一场,因为他觉得有人在想着他。

解说:1939年去苏联治病的周恩来,听说李立三入狱的消息之后,出面和苏方交涉,李立三才得以结束这段22个月的铁窗生涯。李立三在出狱之后,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曾经的中共中央领导,此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侨民,每个月他靠着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发的200卢布救济金维持生计。转眼到了1945年,在莫斯科呆了15年的李立三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离开这片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

李英男:二战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父亲就当时就跟她谈,说现在看来,抗日战争要胜利了,我可能我们就回去了,回到中国,他说我可能回去,就是说不让我做别的,我还可以做文字工作嘛。比如说我们可以到上海,我还可以到出版社,我还可以继续当翻译,或者是在报社里工作,你也可以在那里做一些文字工作,他就是,就是干什么都行,就是这么一个心,只要回去干什么都行。

解说:6月底,郭沫若前往莫斯科参加苏联科学院成立二百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并在莫斯科呆四十天,此期间李立三五次拜访郭沫若,后来郭沫若在《苏联纪行》中写道,李立三强烈地思念祖国,思想旧日的战友和同志,差不多的旧友他都殷殷地问到了。

李思慎:李立三又通过郭沫若给中央捎信,带信要求回国,要求回国,所以郭沫若回来以后,把他的日记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把他带李立三写周恩来的信,给周恩来报告中央。

解说:身在重庆的周恩来看到李立三的信件后,和其他中央领导商议,他们决定由中共中央出面与苏共中央交涉,关于李立三回国的事宜,漂泊在外数载的李立三,多年的回国夙愿能否实现呢。

解说:1945年12月31日,刚刚下班回家的李立三正准备和家人共进新年晚餐,却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去苏共委员会一趟。

李莎:时间一点点地过去,八点、九点、十点,他还是没回来,我非常担心他,可是还是继续等待,终于他出现了,他说你猜猜发生什么事了,我当然猜不出来。他跟我说我又重新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了,我心里冰凉,完了,就要剩下我一个人了,我的怀里还抱着我的女儿英娜。

解说:苏共中央国际联络部通知李立三,中共“七大”上他再次入选中央委员会,这给了当时连党员都不是的李立三莫大的振奋,而且此时的李莎心里却是五味杂陈。

李莎:当初我决定嫁给他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早晚是要回到中国去的,因为他是一个沉浸在政治中的人,政治对于他来说就是生命,我不能说,我对我来说完全是个意外,但是我感觉到这一切可能都完了,我们分别的时刻来临了。他对我说你要相信我,我一定竭尽所能把你接到中国,他说你同意吗,我说当然,我还是对他坚信不疑,他是一个从来都不违背诺言的人。

解说:1946年1月,李立三化名李敏然,回到中国,在哈尔滨他遇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陈云,李立三从陈云处得知,他之所以能够顺利回国,毛泽东起了重要作用。

李思慎:他得到了七大期间,毛主席在会上多次讲话,就是支持要选李立三为中央委员,这一点李立三非常感激,对毛泽东那个感激,他就简直是含着热泪啊。我犯了那么大的错误,给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而且继续选为中央委员,当时他党籍还没有恢复呢,所以李立三的这个感恩之心那是非常重的,所以他决心要加倍的工作,争取有更好的成绩来报答党,来弥补过去造成的损失。

解说:李立三被压抑多年的工作激情,此时像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在哈尔滨李立三作为中共首席代表,参与了争取和瓦解国民党军的工作,也为保护丰满水电站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拼命工作之余,李立三依然惦记着远在苏联的妻子和女儿,他为妻女办好了前往中国的手续,李莎不顾亲友的劝阻,毅然带着三岁的女儿前往中国,1946年10月6号,母女俩抵达哈尔滨。

李英男:到了哈尔滨车站以后,照理她就想,可能父亲肯定就在那站台上,早早地就在那等着,好不容易妻子女儿来了,而且费了很大的气力才获得批准。没想到下了车以后看不见我父亲,她就四处观望四处看,没有,她就很失望,她就觉得什么重要的事情,妻子来了也不去接她,所以气鼓鼓地到了住处去。

后来我父亲告诉她,他有些重要的会议他脱不开身,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我父亲的身份变了,他们家里这些关系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过去可能还是他把家,把他的妻子、女儿放在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现在恐怕就要让位于这个革命工作了。

解说: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天安门城楼上李立三站在了毛泽东的不远处,建国后李立三被任命为劳动部部长,关于他的消息频频出现在当时的报刊上,陈云称他为新中国的“坦克车”,对于这个外号,李立三本人非常喜欢。

李英男:他当时确实精神焕发,一下子和在莫斯科时期的李明判若两人,很不一样了,而且是整天就是埋头于工作,我小时候在北京的时候,我就是觉得那几年父亲也特别的忙,我老也见不着他。总是要不就是开会,要不接待一些什么代表团,要不就在家里头开会,他也经常把一些同志,劳动部的,要不总工会的同志,接到我们家里,我们客厅就是一个会议室,就在那里一直开到深夜。

解说:李立三身兼数职,把最大的热忱和干劲儿投入到工作。

李思慎:他的工作那是不分白天黑夜,成绩也是很大的,这个大家都公认的,但是就是在因为刚才说的那个公私矛盾问题上,和毛泽东意见不一致,一下把他“打入冷宫”。

解说:在1951年12月召开的全国总工会党组扩大会议上,身为全组副主席的李立三被指在工作中犯了“三大错误”,随后李立三被解除了在全国总工会的职务,从此李立三在政治生涯上开始走下坡路。1954年9月,李立三劳动部部长一职也被免掉,1955年2月14日,中央书记处三办成立大会上,李立三做了这样的自我介绍。

李思慎:我就是在历史上,党的历史上,犯过立三路线错误的那个李立三,我在苏联呆了十几年,十五年,对国内情况不熟悉,回来以后在全国总工会犯了错误,在劳动部的工作也没有做好,请大家对我加以监督和帮助。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李立三的自我介绍,当时整个在会场的人都听到感到惊奇。

解说:李立三在三办开始工作后,一家人本以为可以安定幸福的生活,但也正在这个时刻,他们没有想到中苏关系起了变化,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约,撤退援华专家,中苏关系宣告破裂。

李英男:我妈妈回忆说,有时候在公园里散布,远远看见我爸爸妈妈,他们转身就走开,不愿意跟他们打招呼,所以我妈妈说,感觉又像苏联1937年的那个味道了。

解说:李立三和李莎跨国婚姻面临严峻的考验,李立三被叫进了中南海,周恩来向他传达了中央的意见,希望他能和李莎离婚。

李思慎:李立三跟我含着眼泪,很深沉地跟我讲,说中央要我和李莎离婚,我们结婚这么多年了,这个李莎在政治上也没有反对我们中央的这个表现行为,如果她在政治上我们不一致,那也是另一回说,那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离婚。

解说:而加入中国国籍就等于背叛祖国,李莎并不想走这一步棋,就在夫妻俩举棋不定的时候,又有人说李莎和苏联大使馆有联系,有修正主义言论。1962年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康生等人再次和李立三谈到了李莎的国籍问题。

李莎:压力来自上层,但是他非常坚定,他说我知道李莎绝不可能干那样的事,绝不可能当特务,他甚至说我可以用我的党性做担保。

解说:是要丈夫还是要祖国呢,李莎面临着人生中最严峻的一次抉择,在祖国和丈夫之间,在爱国和爱情之间,李莎反复衡量来回摇摆,始终难下决心,直到有一天李莎做了一个梦,让她做出了最后的选择。

李莎:云雾缭绕,在太阳的照射下,逐渐地逐渐地雾气消散了,太阳也变得越来越明亮,我心里也高兴亮堂起来。他(李立三)并没有笑我,他很严肃地说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实生活中周围这些乌云正在逐渐散去。

解说:1964年7月,李莎向北京市公安局提交了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书,周恩来亲自批准了这一申请,两个月后李莎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解说:原以为李莎的国籍问题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相对平静安宁不少,但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再次改变了他们的生活,1966年6月4日,李立三突然接到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厅发来的通知。

梁柱(李立三秘书):这个信是这么写的,立三同志,根据雪峰同志传达,这雪峰不是华北局第一书记吗,传达,是传达,中央决定你不参加华北局书记处会议,中央决定你不参加这是传达呢。办公厅写了那个就和便条一样,没有正式的什么东西,就写了这么一个东西,他说我错误是有,我对待错误的态度就是这样,就是错的我一定改,没有的我一定坚持。

李思慎:李立三就那以后给李雪峰,给华北局书记处,给毛泽东、周恩来,给中央写了多少次信呢,打了多少次电话,没有人理睬啊。就这么一个1921年入党的老党员,过去给党做了这么大贡献,从第四、五、六、七、八,五届中央委员,两次担任中央常委,而且实际主持过中央工作的这么一个老革命家,一句话就把他罢官了,什么原因没有任何一个人讲。

解说:李立三对自己的境遇虽然是不知所措,但他也知道也只能坦然接受了,因为这样的起伏在他的人生中已经经历了许多次。

李英男:我父亲后来一直在教育我,说人应该是能上能下的,不要只能上不能下的,我想这是根据他本人的经验来的,都是不在意,都是为了革命,让干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我父亲一直在这方面一直很坦然的。

解说:没多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李立三和李莎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他们时不时的会被“请”去开会。

李莎:当时的礼堂挤得水泄不通,我们站在高台上站成一排,全是这个局的书记,就让我们做喷气式,会议后丈夫被弄得精疲力尽了,但是他还有力气跟我开玩笑说。李莎,你的级别提高了,我说怎么了,他说你看你现在跟中央委员、华北局的书记们平起平坐了,但是我非常高兴,李立三居然还能开玩笑。

解说:当时造反派四处调查走资派,刘少奇成了重点对象,李立三因为和刘少奇有共事经历也被调查。

李英男:1967年1月份,就是有人提出来打倒刘少奇,刘少奇是个叛徒、特务、走资派,这么一个口号,北京满街都是,那么就有人来调查,我父亲和刘少奇在一起工作的情况,主要是调查的刘少奇。那么我父亲当时很客观地讲了,他三次和刘少奇共事的,在安源,在上海,还有在武汉,而且每次都有这个结论都说得很清楚,在这段时间我没有发现刘少奇有什么问题,第二阶段我也没有发现刘少奇有什么问题,第三阶段我也没有发现刘少奇有什么问题。

解说:李立三这样的话语自然对他很不利,之后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都流传着李立三、李莎从事间谍活动的谣言,针对李立三的批斗,也从小范围的内部检讨逐步扩大规模。为了让女儿们不受牵连,李立三安排她们回学校住,家里只有李莎和李立三相依相伴。

李英男:这个规模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而且有反复几次到我们家来抄家,当时我回到家看到我父亲越来越虚弱了,从1967年春天开始,越来越虚弱,而且经常就躺在床上,就起不来,人也特别瘦。我妈妈回忆说,他有一次大概是下床,就突然晕倒了,然后我妈妈就叫了我们的服务员,也是女同志,年纪也不小,她们两个人一下子就把他抬起来放到床上,她感觉他怎么那么轻,真是一把骨头,就被折磨成这个样子。而且后来很多所谓搞调查的红卫兵,造反派都要家里来,在家里不断地盘问,也等于是在折磨他。

解说:在一次又一次的批斗中,年近七旬的李立三健康每况愈下,于是他给毛泽东写信做最后的申诉,给毛泽东的信还没有写完,6月19日李立三就被造反派从家中带走,两天后在华北局的批斗现场,李莎见到了丈夫,批斗会持续了两三个小时。

李英男:虽然站在旁边,因为妈妈是配斗的,他是被主斗的,但是呢也不能说话,然后她就看见我父亲都快站不住了,她非常心疼,然后就等下去了以后,他们到了台下,让他们坐了一会儿,赶快给他倒了一杯水让他喝。

李莎:那次批斗会结束以后,刚开始让我们俩坐一辆车,快到北海的时候,他们跟我说下车。

解说:不愿意与丈夫分开的李莎,试图反抗却被强行拉到车外,临别前李立三使劲的握住了李莎的手,说了一句保重,与丈夫匆忙告别的李莎没想到,此一别竟会成为永别。1967年6月22日,李立三辞世,死亡证明上是这样写的,李立三服大量安眠药自杀,对于这个结论,至今李立三的家人也不相信。

李英男:他在1967年春天,因为当时也得到一些消息,有些老同志也选择这条路走了,他就跟我说过,他说英男你记住,我是不会自杀的,他跟我说过这句话,所以这个事现在我们也是有疑问的,比如说安眠药是从哪里来的,怎么会那么大的量。

另外本来就是一个,就是一个两居室、三居室,看护他的人就跟他住一个屋,怎么没有看到,他如果是自己吃了那么多药,如果是看到吃下去了以后,要马上抢救的话,这也是可以抢救过来的,这不是别的是安眠药,不是那种毒药,反正有很多的疑问。

梁柱:老运动员了,李立三是个老运动员了,大小经过多少次的运动,在共产国际检查过多少次,国内他是到处作检查,他是这样。每次运动来了就老是批判他,在工会作检查,他都顶过来了,他怎么能自杀呢,他不会自杀,而且他讲过是我的错误我一定检讨,不是我的错误我一定坚持。

解说:李立三辞世的当天下午,并不知道这一消息的李莎和两个女儿先后被带走,关进了秦城监狱,在监狱呆了八年多的李莎并不知道,丈夫李立三早就不在人世了,她一直盼着早点出狱能和丈夫团聚。1976年,李莎被送到山西运城,李英男去看望母亲的时候,李莎再次问起了李立三的消息,这次李英男终于说出了真相。

李英男:我说,妈妈,他已经不在世了,她说什么时候,我说很早了,1967年。她就把脸转过去,转到墙上,可能不想让我看到她的眼泪什么,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她就说其实我心里头已经料到了。

解说:1977年7月全党进行拨乱反正,一年后李莎获准从运城搬回北京,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俄语。1979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为李立三同志恢复名誉,一年后追悼会上没有遗体也没有骨灰,党旗覆盖下的骨灰盒里是李立三生前用过的一幅眼镜和一枚印章。

李英男:我父亲就是个革命者,就是这一代的,他就是一直跟着时代走,走在时代的前边,他自己也说,他就是这个时代的这么一个形势,推动他走上革命的道路,而且他一生不悔。

曾子墨:在李立三谢世十三年之后,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中山公园内的中山堂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李立三得以平反昭雪,王震在悼词中评价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这一天恰逢李立三夫人李莎的生日,她说这是她一生收到过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95年回家乡醴陵时专门去了亲人的故居,得到了一枚李立三的纪念徽章,和他写的诗词,缅怀前辈战斗的一生。


    写信时间:2013/04/19 17:40:47
  • 祖辈坎坷,曲折,战斗的一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写信时间:2013/04/19 17: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