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景福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42287710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7月07日

「聖誕歌」的撰詞人—摘自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网站(http://www.cclc.org.hk/)

发布时间:2012-04-15 19:24:0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田景福

  田景福是《普天頌讚》裡「聖誕歌」1 的撰詞人。他撰寫這首歌詞的日期是1933年的聖誕前夕。當時田景福是燕京大學宗教系的一位學生。每逢提起這首「聖誕歌」時,筆者不免會憧憬著燕京大學校園裡那天晚上十分美麗的經過,也曾於 1993年將這個故事登載在香港的「基督教週報」。鑑於本文的讀者們大多數沒有機會讀到該段的記載,因此願意先把該段經過再複述一次,然後報導田景福的生平。

注釋1:「聖誕歌」是原名,以後的一些聖詩集就以「一輪明月」為歌名。

  自從 1926 年燕京大學搬入北京西郊海淀的「燕園」以後,他們有一個傳統,就是每年聖誕前夕,燕大的基督徒師生們會在校園附近報佳音。他們通常在平安夜晚飯後九時左右,先到音樂系主任范天祥博士夫婦家裡歡聚,在范家先吃些茶點,然後一同出發去報佳音。

  華北冬天的氣溫雖然很低,但因北京比較接近沙漠,氣候乾燥,下雪不多。可是 1933 年聖誕的前一天,北京竟然下了雪,白雪舖滿整個校園。到了晚上,濕氣上升,在樹枝上凝結成冰條。那天剛好月色十分明亮,白色的大地反映著月光,冰條在樹枝上閃爍著,整個校園好像裝飾了電燈,景色十分美麗迷人,「聖誕歌」開始兩句歌詞「一輪明月,數點寒星」也就是描寫當時的情景。

  那天晚上參加報佳音的同學有數十人之多。他們把范家的腳踏小風琴搬在一部騾子拖的車上。因為天氣寒冷,范博士要帶著手套在車上彈琴,帶領大家唱聖誕詩歌。整批學生圍著騾車慢慢前進,邊走邊唱。他們先在校園裡唱,然後繼續往校園外唱。那是一幅美麗「白色聖誕」的圖畫。一群廿歲左右的男女青年學子,擁著一部騾車,上面坐他們敬愛的老師,在月白風清的平安夜裡,高歌歡唱優美的聖誕歌曲。青春的熱情和喜樂,驅走了嚴冬的寒意。

  校園外的房子大都有圍牆,這些圍牆成為很好的回聲板。於是鄰家們都打開了門,出來聽他們的歌唱,彼此揮手招呼,可以想像得到他們那種親切、喜樂和興奮的心情。他們唱了兩小時,仍然捨不得回宿舍,有人打電話給訓導主任 Mrs. Frame 請求延遲鎖門。於是他們多唱一小時,盡興而返。

  燕大宗教系一位二十二歲的青年學生田景福,當晚在晚飯後沒有參加其他同學的活動。他獨自一人在校園裡的未名湖畔散步,忽然他感受到一種啟示,覺得他在那情景之下應該寫一首聖誕歌,以表達他對救主基督降生的讚美和喜悅的心情。於是他獨自回到宿舍──寧德樓的頂樓,花了兩小時,一口氣寫成這首「聖誕歌」。他把這首詩作為聖誕禮物送給他所敬愛的老師劉廷芳博士。劉博士很欣賞這位學生的心意,細讀此詩,只改了一個字,就是在第二節第六句最後一個字。原詩是「滿城歡樂齊頌揚」,改為「滿城歡樂齊頌讚」2此後劉博士把這詩交給聯合聖歌編輯委員會通過採用,並請范天祥博士另譜新調。本來田景福是以貝多芬的「歡樂頌」的樂律來撰寫這「聖誕歌」的歌詞,認為一個熟識的調子較容易上口。但是范天祥為這首歌詞譜了一首很美並有中國風格的調子,調名就稱為「燕京」。因此《普天頌讚》出版時就以「燕京」調為主調,「歡樂頌」為通用調,但我們深信,這首詩之所以受歡迎完全是因為是「燕京」調,而不是「歡樂頌」。

注釋2:當時聖詩集的名稱尚未定名為《普天頌讚》。

  此外值得一提的,在原詩第一節第五句是「奇光燦爛歌聲綿蠻」。「綿蠻」兩字是採自《詩經、小雅》:「綿蠻黃鳥」,另外《朱熹集傳》有「綿蠻,鳥聲」。作者採用「綿蠻」兩字是取其祥和之意。相信絕大多數唱這詩的會眾都不知道「綿蠻」兩字的出處,就算知道也不會同意當晚天使的歌聲如鳥鳴。因此當《普天頌讚》 1977 年版出版時,把這句改為「奇光燦爛,歌聲嘹亮」。當時也沒有辦法與作者聯絡,徵得他的同意,只有先斬後奏,希望作者莫見怪。

  田景福於 1911 年 5 月 13 日,民國成立前幾個月,在山西省汾陽縣的基督教家庭出生。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是華北公理會的教友,田景福也是在公理會受洗。他從小受基督教教育,他唸書的小學和中學都是教會學校。他本來還有一個妹妹,但她很早便夭折。他父母經常鼓勵他多為主作工,對田景福的終身事業,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1932 年當他進燕京大學的時候,他的主修是宗教,以裝備他自己日後獻身在基督教機構事奉。

  田景福從小喜歡文學,早在十五歲那年已在《少年雜誌》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說。由於他喜好文學,在燕大就讀時,曾選修文學課程,他的老師包括周作人、許地山、鄭振鐸等文學家。田景福也曾在劉廷芳博士主編的《紫晶》雜誌上發表過他所寫的詩歌。燕京大學畢業後,他在太原基督教青年會任學生幹事。在此期間寫了幾篇小說,內容都是描寫當時農民所經過的艱苦悲慘生活,揭露當時農村社會的種種黑暗,未獲當局批准發表。有人提議試找魯迅先生,也許通過他老人家可以在其他的雜誌刊登。於是田景福寫了一封信給魯迅,並附寄好幾篇他的小說。可以想像到當田景福收到魯迅的覆信時的欣喜,他老人家鼓勵田景福出版他的小說選集,並願意為這選集寫序。但不幸魯迅不久便逝世,一場出版小說選集的計畫頓成泡影,田景福失望之至。

  1937 年中日戰爭發生,不久太原失守,田景福隨軍為傷兵服務,後來退至陝西省寶雞縣,就在那裡設立了青年會,他就擔任了寶雞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許多地方的人都湧到那裡。抗戰期間他又編輯並出版了《抗戰歌聲》和《工合歌聲》兩本曲集。他在寶雞山共服務了九年。抗戰勝利後西安青年會的總幹事出國,就把田景福調到西安任西安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

  自從田景福跟魯迅通信之後經過約半個世紀,於 1981 年紀念魯迅誕生百周年時,人們翻閱魯迅以前的檔案,從魯迅的日記中發現他和田景福的通信,於是舊事重提,把田景福五十年前所發表的小說輯成書,1986 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田景福小說選》,償了他五十多年來的心願。

  田景福一生都是為教會事奉,成全了他父母對他的期望,除了擔任西安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之外,他還擔任了陝西省基督教協會會長和陝西省三自會主席。

資料來源:范天祥夫人、田景福先生

參考資料:
《讚美詩(新編)史話》,王神蔭編著,中國基督教協會出版,1992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Yenching University, Dwight W. Edwards,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1959 .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