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陈克见面次数不会超过10次。第一次是在蓉来京的欢迎会上,那时候我还没结婚,总抱着貌似内敛实则孔雀开屏的心态去面对一场场聚会。当时,陈克坐在东红咖啡厅吧台前的一个椅子上悠然地看着大伙儿,有朋友招呼就说两句,没有也怡然自得。蓉向我介绍了陈克,说是她的干哥哥,他待我亲切随和如多年老友相聚,即使如我这样多扭捏的人,也可以放心地放下所有防备。
我跟陈克的热络,起于跟蓉到陈克家拜见他的母亲。那天,老人家摆出很多小吃招待我们,陈克也很高兴,聊了很多无关痛痒的话,以至于聊了什么我现在一句也想不起来。不管话题痛不痛、痒不痒,自那以后再见面,或是网上打招呼就亲近了许多。现在回想,他这个人把很多事情看得很淡,从不给自己任何光环,也把很多事情看得很洒脱,见不到常人常见的烦恼在他那里出现。他总是乐呵呵的样子,有时候我会替他操心,他想过未来吗?
后来见面,多是托福于海归网徐天晟博士组织的一次次活动。每当有活动有难于担当的角色,陈克是首当其冲的人选,也很少见他推辞,我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可能是徐博士的一个仰仗。似乎有他出现,一切可能出现的分歧都会不起自平。这是他在这个圈子里的分量,也是他自身形象的完好诠释。有他,意味着公平,意味着正能量,意味着不存私,在当今中国社会这样的人太少,太少!
陈克在天津住院的时候,跟我说他母亲已经作古,邀我去天津看看聊聊,但我是个情感冷漠的人,我给自己找了很多托词没有前去探望。前两天跟母亲说起这事儿,母亲说,你应该去看的,但没去也不要有遗憾。其实,我没有资格遗憾,放在今天,我的选择可能还是不去。陈克对我而言,是个只要想起就感觉温暖的人,他给人的感觉太无欲无求,以至于我很少去考虑他的需求。我只是一个汲取他温暖的朋友。
乍在养生圈看到陈克故去的信息时,除了震惊和遗憾,没有太多悲伤,因为回想起他还是面带笑容的宽厚样子,跟哀伤完全联系不上,也因为我笃信轮回,我知道他又可以去选择修行的道路和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有一种为他而来的释然。这一世,他的生活在我这个俗人看来是不平衡的,在这里,我想对陈克说一句期望的话:大隐于市本来就不需要做苦行僧,如果下一世仍旧选择在人世间修行,请对自己好一点儿,坎坷少要一点儿,别让亲朋好友为你遗憾太多,这稍显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