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柳的回忆
小时候常听婆婆说过,我是1岁零8个月的时候由她把我和二姐一道带到大竹的。我11岁小学毕业后的那个夏天先是来道角过暑假,临近开学婆婆带肖谦来了,本意是打算接我回去上学的。阴差阳错,最终我还是没有随婆婆回到大竹,后来就转学进了道角中学。等我大约10年后我能挣钱再回去时,真的应验了婆婆那句话:我会挣钱的时候,她的骨头都打鼓响了。仔细算来,其间除去5岁多来道角上托儿所1年多,我在大竹生活了将近9年。
大竹究竟有多少个乡场,我也不清楚,有点印象大概就这几个:东柳、黄家场、团坝、欧家、清水等。其中东柳应该是最出名的吧!东柳的醪糟源于汉,盛于清,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但我对东柳的记忆,更多的不是因为醪糟,而是因为小面。
小时家里穷,父亲去世早,一家五口全靠母亲一人的工资生活,哪里还有钱去吃东柳的醪糟呢?那时的教育也不像现在这样的应试教育,成天作业、自习忙个不停。下午空闲时候较多。记得有一次,二姐跳橡皮筋,婆婆就说:“跳啥子?各人伸手摸一下米坛子深浅嘛!”
现在我把这句话说给漫漫听,她还不明白伸手摸米坛子子深浅是啥子意思,我说就是看还有多少米,她还说没得米了,就出去吃火锅嘛!我听了,也是苦笑一下。哎!时过境迁,现在的娃儿已经很难理解当时的情况了。
吃婆婆弄的饭时间长了,自然想换个口味,那时没有什么火锅,就是普通的炒菜也不要想。在那个票证年代,猪肉是凭票供应的。就是在外头吃碗小面,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当时的价格是七分钱,2两粮票。一般大竹人是没得粮票的。因为我们的户口在重庆,每月都寄粮票来,这是比一般大竹人相对优越之处。还记得,婆婆常常对外人说:“这两个娃儿有不是本地人”!世道的变迁,她一辈子的生活状况都在走下坡路,晚年更是有几分凄凉,这是后话,以后再说。现在回想起来,她的言语间些许有些优越?失落?期盼?
在那样的情况下,偶尔在外吃一碗小面,就成为唯一比较现实的换个口味的方式。
在周末或者不上课,天气较好的下午,婆婆曾经多次带我步行去东柳,有也有去买“曲子”(做醪糟用的酵母)的时候,但大多数都是没得啥子事,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郊游吧。
东柳在县城的北面,经过北门车站,沿着去达县的公路,,前行大约5华里就到了。途中会经过海军在大竹的一个单位,好像是328医院,还有就是一个生产铁锅的工厂。记得有一年暑假,由二姐的一个姓杨同学的父亲介绍,还去那个厂里翻砂车间打工挣学费的。
在路上,婆婆常常会讲一些典故、成语,教我们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其间自然也会说到家族的一些事情,比如婆婆这边的祖辈就是从广东方向的人。当时听得似懂非懂的。现在回想起来,应该说的是湖光填四川的事吧!应该是清朝初期的事情,为解决由于明末清初长年战乱,导致的四川人口不足,清朝政府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移民。今天在重庆朝天门附近还有湖广会馆,就与那次移民有关。
东柳场镇不大,就算是赶场天,下午也就散场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街上有一家食店,每次去吃面是最高兴的事情。婆婆会买一碗面,看着我吃,看桌我狼吞虎咽的一扫而光。我是很难理解她当时的心情,当时也根本不会去想婆婆的心情。只是大约20年后,我带漫漫回道角,给她买东西的的时候,我想我才能部分体会当时婆婆的心情。之所以说是部分体会,那时因为我带漫漫去吃东西,没有什么经济压力的考虑,这是与婆婆当时不同的。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户口不在大竹,每个月只有婆婆的一份猪肉供应定量,最多不超过1斤。长期贫寒的生活,婆婆其实未必不想吃,但她却只能是看到我吃。吃完面,就高高兴兴的跟随婆婆原路返回。
记得有一次,我们走拢东柳,大约是下午3、4点钟吧,食店里没有什么人,几个营业员也在打川牌。那个时候是没有私人餐馆的,有的都是集体或者国营的。婆婆并没有喊我吃面,而是买了“曲子”(做醪糟的酵母,样子看起来像蚕茧),就看了一下乡场上像彭聋子一样摆的几个摊摊就往回走了。我心头很不高兴,闷闷不乐的就跟着回来了。
在往返的的路上也有遇到下偏东雨的情况,婆婆就用大手巾,把四个角打一个结,做成一个帽子,戴在我的头上。其实未必能遮多少雨,但更多的是几分童趣,觉得很好耍!好多年过去了,这样的场景还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往返的路上婆婆也会指到一些山水、房子或者是树木什么的说,以后你们会记得我曾经带你们来过这里。
婆婆你说得对,真的当我们再看到那样的山水、树木和房子的时候,我们会想起你场景带我们去过,更多的还会想起你的音容笑貌,
婆婆你说的不全对,其实不看到那样的山水、树木和房子,就是听到与大竹有关的事和人,都会触动我的某根神经,引起我特别的关注。
我教书近30年,遇到过2个大竹的学生,尤其是在工学院遇到这个,就因为听出她的口音,后来知道她是欧家的,就自然对她特别关照。这也是我这么多年难得的一次!其实我这些年来,是我们学校经济管理类老师中,被学生公认的几大“杀手”(也就是要求严格,不及格率较高的老师),像对欧家那个老乡,没有其它任何人打招呼的情况,我就放一马的情况真的是特例!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外界刺激信息会影响一个人对人和外界事物的态度,欧家老乡虽然没有托什么人来打招呼,但她的口音已经触动我的某根神经,尤其是婆婆你晚年生活的凄凉,骨头打鼓响的预言的应验,不能不让我仰天长叹!有了这深层次的内在原因,欧家老乡不需要托人了,只需要她的口音……
真的没托人?真的是因为她的口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