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栋的故事
最近,由李忠厚同志搜集整理的《邓国栋的故事》在《河津风采》上连续刊发,我每篇都仔细地看了几遍,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可以说,他这也是替我完成了一个心愿,或者说,是我后半生工作的延续。
对于邓国栋的故事,在河津我应该是最有知情权和发言权的。因为,我从市委党史办成立以来,一直工作到离休,几十年间,除研究河津共产党的发展史外,我还着重研究邓国栋——这个我市东黄村人的山西早期革命活动家、革命烈士。由于邓国栋革命活动重点在太原、祁县等地,加之年深月久,有的知情人员为革命殉职,有的年老谢世,抢救、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相当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曾经同有关人员爬山涉水,行程万里,上至北京、太原大中城市,下至祁县、闻喜偏僻乡村,一路追寻,进行走访。如当年与他在一起战斗过的国家领导人彭真、薄一波,我们都发函调查。薄一波在万忙之中,给我们复函并对党史研究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就李忠厚这次整理的《邓国栋的故事》而言,能将这些过往人物,端上今天的报面,目的是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革命先辈为了祖国和人民所付出的一切,是将历史和现实嫁接起来,从而“激活”一段陈年往事,唤醒一段历史,让我们共同编织融入灿烂的中国梦。虽然只是一些小故事,但还是很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读《邓国栋的故事》后,有几点看法:
其一,资料详实。从整个故事上看,是以邓国栋的革命史料为题材,所涉及到的具体活动情节,和我们研究党史所掌握的资料基本一致,在个别地方仍有增补的内容。
其二,体例新颖。我们研究党史,整理邓国栋的事迹比较单纯、抽象概括,只是以人物传记形式,记述其生平事迹,简括抽象地介绍出来,而李忠厚以故事性文学作品表现人物性格,把因果关系的生活事件,环环相扣,构成有吸引力的情节,从而塑造出他的革命形象,把他雄辩的口才、卓越的胆识、执著的信仰、高超的号召能力和组织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事件过程的描述,来激活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获得许多史料都不能提供的素材。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这种通俗的文学形式,适合于读者口头讲述。在写作技巧上,是与我们党史研究整理的材料有所不同。
其三,雅俗共赏。从整个故事情节上讲,语言文字通俗易懂,流畅顺口,一件事一个情节,一个情节构成一个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半根烟的功夫,可以看完一篇,了解一件事件,从中领略一种精神,达到了“文必有用、文以理胜、文必有情、言之有文”的境界和“形神俱似”的艺术效果,使读者对邓国栋有“似曾相识”却“又非尽然”的感觉。
上述看法不一定正确,还是回到追寻《邓国栋的故事》本意吧!
当看了《邓国栋的故事》不由得想起,我在搜集资料中,所接触的几十个人当中,谈及他的事迹,非常感动。我流过泪,因为我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为他的艰辛、坎坷、英勇、执着、无私无畏,忍不住心灵会颤抖,使我也记起那些血沃大地、火燃苍天的往日,时时涌起感情的波澜,抑制不住激情的涌动,我为他的短暂人生,为他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所感动流泪。同时,李忠厚整理的故事,不仅全面系统地宣传邓国栋,更重要的是总结了邓国栋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民族的气节、远大的理想,彰显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在传播正能量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对青少年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看了《邓国栋的故事》,深感小故事里有精神。什么精神?就是孔夫子说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独立人格、气节和风骨。我们可以看到献身革命的艰辛历程,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也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灵魂,民族的脊梁,民族的气节。特别是看了“身陷囹圄终不悔,铁骨铮铮献忠魂”一篇,无不为他为革命23岁英年早逝而伤心落泪。从整个故事中,还可以窥见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读他的故事,等于也是读我们这些老一辈人的故事,读我们对历史、对现实、对人生观的审视。从而使自己也变得更好些,看到更远些、更广些、更深些……
看了《邓国栋的故事》,我们能领悟到过去和昨天。当我们在淌过泪的河流上荡起双桨唱起情歌的时候,当我们在流过鲜血的土地上摘取美丽的鲜花品尝香甜果实的时候,当我们在宽敞的住所里享受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种种时尚的时候,当我们驾驶私家车携老带幼走遍大江南北旅游观光的时候,当我们在广场上轻歌曼舞的时候,当我们在和家人逛商场、压马路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都必须回过头来看看过去。因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多前辈用苦水浇灌的,用鲜血酿成的,用头颅换来的。没有昨天,就不会有今天、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