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在我的心中
.
殷参喜爱文学,热爱党的新闻事业。他在北平大同中学读书时就开始写作,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直到离休后主编《延安鲁艺回忆录》。他写了数以千计的新闻通讯报道,默默笔耕不止。写作,成为他的一种爱好,触景生情,总爱写下来。
殷参在中学时期就爱好文学,爱好写作。1934年,他担任北平大同中学校学生自治会宣传部负责人,主编大同中学学生自治会出版的校刊,并向校外发行。1935年7月至11月,《觉今日报》的《文艺地带》专栏刊登了以笔名颖灿发表的小说、散文、论文、评介十多篇,至今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放的报刊中还可以看到。
1935年7月23日刊登了评介果戈理著作《外套》的《外套》。10月8日始刊登了小说连载《周家的小彩》,描述了小城镇里被买卖的贫困女孩的悲惨命运和买卖女孩的卑劣过程。此外还刊登了《儿童教育与童话》、《沙宁》、《论文学的主义》、《爸爸回来了》等作品。同时期他还经常为《中学生杂志》、《中学生文艺季刊》、《大同双旬刊》,及其他几家报纸副刊写稿。
1935年殷参参加了中共北平市委的外围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翼文艺刊物《泡沫》的成员。《泡沫》被国民党查封后又改名出版《浪花》、《今日文学》,仍遭被查禁的厄运。他参加革命事业,有坚强的信心、坚定的意志,不畏困难和风险。在学生时代参加“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参加平津南下宣传团,到农村去扩大抗日宣传,成为第一批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1938年7月1日殷参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华中队部、全国总队部工作。
1939年8月,殷参同志参加绥德警备区《抗战报》工作。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随着斗争形势的需要他及时写出大量的报道,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宣传八路军抗日的功绩,针锋相对地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阴谋。当时较有影响的报道有《边区自卫军活捉土匪》、《碛口胜利》、《印度医疗队从敌后归来》、《山城的雾》、《宝塔》、《下“南路”的孩子》、《民主——在模范抗日根据地》、《吕梁山的孩子们》等等。他还是范长江同志主持的国际新闻社的特约通讯员,一些稿件通过桂林的总社转发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文报刊录用。
1945年10月,延安组织了干部大队(京西大队)到东北建立革命根据地,路过绥德。我们一致商定申请参加京西大队。经过组织批准,我们随京西大队一起出发。
当时,京西大队人员组成军队编制行军。从绥德出发,经过米脂、清涧、葭县、吴堡等县,到黄河西岸的渡口,乘坐河边船工划的木船,听着他们拼命似的呼喊,冲破惊涛骇浪,到达彼岸山西。经过日军占领区域,穿过封锁线,一路日夜行军。
到达东北后,殷参先后在《胜利报》、《新嫩江报》、《西满日报》、《新黑龙江报》、《黑龙江日报》、《东北日报》、《辽宁日报》、《光明日报》工作,虽然担任编辑部主任、总编辑、社长等领导职务,始终没有放弃采访写作。他不辞辛苦、不惧风寒、不畏艰难,深入农村工厂,到人民群众中采访报道。深入现场,看真情实景,到煤矿就下井,到工厂去车间,访问模范人物到工作现场,去家庭邻里。
解放战争时期,殷参在《西满日报》工作时,到三肇地区(肇东、肇源、肇州)采写剿匪、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和支援前线的报道,将近一年。1946年11月—1947年8月发表了三十多篇新闻及通讯报道,其中有二十多篇发表在《西满日报》头版。在严冬季节,天寒地冻,他冒着风雪去采访。回想当时,他身穿军大衣,清晨离家的情景,还时常在我脑海中闪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殷参在《东北日报》、《辽宁日报》工作时,他以极大的热情宣传我国东北重工业基地的社会主义建设,使《辽宁日报》成为一张在全国以经济宣传而享有盛誉的省委机关报。为了报道好辽宁的国家重点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殷参同志多次带领记者到鞍山、抚顺、阜新等地进行深入采访,写出了许多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和评论。殷参为了办好报纸,不辞辛苦。担任总编辑时,每晚上夜班,安排报纸版面,审阅稿件,白天还要参加省里工作会议,数十年如一日。
1960年8月,辽宁省遭到二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殷参毅然到灾区组织报道。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殷参带领同志及时到灾区连夜采访报道。
殷参热爱并十分重视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积极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坚持典型导向的传统,使典型人物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榜样力量。在他主持工作下,《辽宁日报》宣传过的重大典型数以百计,其中如孟泰、王崇伦、苏广铭、吴大有、尉凤英、佟金凤、黄元龄、雷锋等,都是最早由《辽宁日报》宣传而闻名全国的。尤其是对雷锋同志的报道,殷参同志倾注了大量心血,创造了典型报道的新形式、新经验。
殷参很敬重农业劳动模范高凤志。1953年,他到高凤志的家乡绥化县六合村住了半个月,到各家各户深入采访,从各个方面了解高凤志的所作所为、为人处事。他喜欢高凤志勤劳朴实、正直、乐于助人,写下了长篇通讯《铁孩子高凤志》。高凤志到省里开会、办事,殷参请他到我们家相聚,高凤志送给他一束红纸包着的麦穗,他珍贵地收藏着,他们成了好朋友。1970年高凤志同志不幸因公逝世,殷参得知噩耗,很悲痛。1986年我们到黑龙江省访问时,专程去绥化县六合村看望了高凤志的家人,看到他们生活好、孩子工作好,很欣慰。1994年殷参在《当代“老新闻”》上发表了《采访高凤志追忆》,追忆了与高凤志的相识相知,及其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风亮节。
殷参对党的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时时惦念着怎样把报纸办得更好。他坚持党的原则,在报纸上开展公开批评,和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斗争,遇到阻力时不气馁,不畏惧,不退缩,依靠党委坚持批评,坚持正义。他是一个执着的人,凡是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想要做的事,总是孜孜以求,坚持做成功。他热爱党,热爱新中国,时常感慨地对我说:没有党的培养,哪有我的今天?
他活在我的心中。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