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原主任王黎夫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73048069
本馆由[ 晓阳 ]创建于2014年02月19日

邻居情

发布时间:2022-05-14 17:00:56      发布人: 晓阳
这几天来,总有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涌动,我一直想写点文字来记录悲摧疫情中的大上海的普通百姓,写写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中的一股清流,写写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邻里深情的回归,写写在人生境遇发生剧变的时刻善良人性的复萌……我的文章主题即是在疫情中我的邻居。 人类在摆脱原始的群居状态后,聚群而居就是生活的主流,邻居就是一个绕不开的现实和话题。所以俗语就有“远親不如近邻”,“金乡邻銀亲眷”之说,历史上就有孟母择邻,三迁其居的故事。在文学作品中更不乏关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描写。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就有邻里间与世无争,和睦相处的记载。唐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吟道:“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來就菊花”的欢宴。宋陆游的《游山西村》有句:莫笑农家腊酒渾,丰年留家足鳮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好一派親切和美的邻里和谐的乡风。 在过去的年代里,邻里之间的情谊如一束束温馨的花,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记得小时候住在上海卢湾区的石庫门的奶奶家,弄堂逼仄,而鄰里间的心胸开阔。从清晨打开窗户的一瞬起,总可以感受到芳邻之间的和熙的暖风拂面而來。从早上生炉子开始,浓浓的烟火气浸淫着千家万户,到中午油煎带鱼的咸香味和猪油菜飯的鲜香味交织在一起,引诱着邻居们的味蕾。在夏日的傍晩,纳凉的邻里如赴宴般地聚集,瓜果杂陈,小吃琳瑯,笑语陣陣,不绝于耳。若遇到红白喜事,更是各家合力操办,不分彼此,俨然如一个大家庭。当然也会有偶尔纠纷,但抬头不見低头見的邻里,很少记仇,给个台阶,过往的不快便化为烏有。这石庫门的日子使人如沐春风,成为上海人心抹不去的珍忆。 后来我从上海到了新疆塔里木,成家后曾在一个文艺宣传队中搞创作。当时的条件可谓艰苦,喝硷水,吃杂粮,常常是三月不知肉味。但我们有八户上海人家,自已动手盖了八间土坯房,做了邻居。我们戏称此处为“上海新村”。但在这样的条件下,常常是自己动手,大家分享。上海寄去的挂面,咸肉,香肠,乃至哈尔滨奶糖,乐口福飲品,都是大家共享的佳品。在靠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农场中,向往美好生活的邻居们自制沙发,大立柜,音箱,甚至自制大提琴,自办交谊舞会,用丰富的海派文化充盈了艰苦寂寥的岁月,使邻居成了親如兄弟姐妹的朋友。我们怀念这样的邻里深情,以至于四十多年后,当我们巳经须髮皆白,步入老年之时,还相约在一起,重返塔里木,暢游欧罗巴,重温这人生中珍贵而难得的邻里情谊。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邻居这一概念異化了,淡漠了,在频仍的运动中,在激荡的社会变革中,邻居成了一种另类的表达。当人们的居所越来越宽敞之时,心理却变得越来越狭隘,当人们的財富积累得越夹越多时,邻里间的乡情却越来越淡薄。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之时,邻居这一称呼却显得越来越鲜寡。我常常羞愧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一个大楼中居住多年,往往不认识邻居是谁,朝夕相遇,却形同陌人,鳮犬相闻,却不相往來。有的地方甚至以邻为壑,相互提防,生怕陌生人会损耗自己的利益。人性在这个层面显出极端的自私和狭隘,在都市的钢筋水泥包围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我留恋曾经有过的热闹的石庫门,我醉心于曾经一起营造新生活的“上海新村”,我热盼着和睦温暖的邻居们重新归來。   这一天终于来了。 ‘一个难得的偶然的历史机遇,使一幢大楼中的近二百户寻常百姓家,近千位普通老百姓在新冠病毒肆虐的背景下,在逼仄的空间里共同生活了六十天。可谓是同是疫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富的穷的,雅的俗的,不知姓名,只报楼号,不避容颜,都戴口罩。一起核酸,一起团购,互有无通,互帮互助,成了一个抗疫的共同体,并在这个不太長的日子里相识了,交往了,沟通了,建立了默契而纯朴的友谊。如果说壬寅年春天的上海疫情给大家带来了悲情,那未惟有此,成了疫情的副产品,似乎是沙漠中的绿洲,风雨后的彩虹。 我会牢牢记住这些难忘的瞬间。作为一个年过古稀的文化人,舞文弄墨是晩年的一大爱好,为了给大家的封闭生活增添一些文化气息,我曾把自已的书法晒于楼层的群中。不料有好几位未曾谋面的邻居于以鼓励,并索字以存。当他们知我是独居老人,儿女均不在身边时,有送菜蔬,送包子,送餃子的,也有送水果,送咖啡的。曾有一位住顶层的邻居,数次广州来嘘寒问暖,说若有困难,一定要告诉他。至今我不知其姓名。 在我们的楼里有好几位计祘机高手,他们为大楼设计了方便的社交和团购程序。有好几位医生,有的退休了,有的仍在岗。当疫情袭来,求医配药十分困难时,他们就挺身而出,不仅接受咨询,而且提供自己留存的药品。有好几位没有军衘的“团长”,他们承担3许多居民的保供重任。又有好几位烹饪达人,用有限的食材做出了活色生香的佳肴,让邻居们在困难之时依然感受到了生活的滋味和爱的春风。 有一件小事令我特别感动。大楼中有不少学生,有的要上网课,有的要弹钢琴,有的要准备髙考,也有的乐玩嬉闹,楼上楼下,左邻右宿,纠结之事在所难免。有一位备考生苦于逼仄环境下的嬉闹声,多次用几乎恳求的口吻希望楼上楼下降低分貝,因此闹出了一场不大不小旳寻声源风波。但是好邻居们急人所急,许多人帮着一起寻声源,最终找到了声源,解除了误会,成全了那位备考生。事后那位学生还在楼群里专门发帖,对大家表示谢意。事虽小,而其中蕴含的社会公德和处事风格,已突破了小事本身,诏示了一种邻里间平和,包容,互助,和谐的民风在这特殊时刻的复萌。   曾几何时,人们都在喟叹上海人过去的好邻居传统已渐行渐远,事不关己,敝帚自珍的习气使人有点无奈和痛惜。然而,当我写这篇小文时,正是上海疫情拐点出现之机,我在这几十天的封控经历中,看到了上海新的邻里关系已在特别困难的日子中湼槃再生,大气谦和,海纳百川,美美与共的社会新风会重新蔚成风气,让我们一起來迎接好邻居的回归吧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