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辈吴亮平,吾辈当勉之
缅怀先辈吴亮平,吾辈当勉之 |
宁波奉化籍中共党史人物吴亮平 在中共党史上,有一位曾被毛泽东称为“功盖群儒,其功不下于大禹治水”的著名人物,他就是宁波奉化的吴亮平。 一、22岁,他翻译了《反杜林论》 吴亮平,1908年7月24日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他5岁进小学,高小就读于锦溪学堂,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并在外语老师的辅导下,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功底。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进校不久,吴亮平因英文底子厚,被编入第一班。在该班,教师直接用英文授课。当时,很多中国学员看不懂英文版马列主义著作,于是校方组织一些通晓英文的中国同志着手翻译,吴亮平被选中。他最初翻译的是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是《反杜林论》的一部分。吴亮平在翻译过程中,反复阅读了全书,产生了把这部巨著译成中文的强烈愿望。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内革命形势陡转急下。“疾风知劲草”,吴亮平毅然向中共党组织提出转入共产党的申请,后得到组织的批准。吴亮平入党后,迎接他的不仅仅是掌声。原来,吴亮平的同班同学,时任中大支部局副书记的王明看到吴亮平“其才可用”,就多次拉拢,但遭到严词拒绝,于是发誓要报复。后来,他借故给吴亮平扣了一顶“老机会主义者”的帽子。吴亮平异常愤懑,当面反驳:“是不是机会主义姑且不说,我不满20岁,怎么能称老字号?真是天大的笑话!”王明被驳得哑口无言。 1929年10月,吴亮平终于回到上海,作为中宣部的代表指导“文委”(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他和文委书记潘汉年等做了大量团结进步知识分子的工作,直接推动了“左联”等进步团体的成立。 1930年6月,王明从全国总工会调任中宣部主持日常工作。王明一到宣传部,就罗织各种罪名,撤销了吴亮平的职务并把他调离中央机关。“那时我满怀义愤,心想你王明可以撤我的职,但撤不了我革命的决心,宣传马列主义的决心。当时我没有工作,生活困难,后来经张庆孚同志(曾任社联党组书记),介绍在法政大学以伪装的身份代一点课,拿点工资来维持生活,夜里进行支部规定的革命活动,同时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马列主义的宣传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有可能实现以前想翻译《反杜林论》的夙愿。”多年以后,75岁高龄的吴亮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还不无幽默地说:“我译《反杜林论》,得‘谢谢’王明。” 《反杜林论》是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论战的一部著作,被列宁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1930年,为了“追求革命真理”,“出于对马列主义的坚定信念”,“希望能够给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实际的斗争,有所帮助”的吴亮平毅然决然开始秘密翻译这部巨著。《反杜林论》理论高深,文字深奥,特别是杜林的话,玄虚费解。吴亮平为了追求译文的准确,就在原德文版本的基础上,参照俄、英、日等几种文字的版本进行比对翻译。艰难竭蹶中,吴亮平焚膏继晷,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将一部长达27万字的煌煌巨著成功译出。时年,他刚满22岁!从此,这部不朽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就在华夏大地扎根发芽。 《反杜林论》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一版再版。当时,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很多人都在研读它。 1932年,毛泽东一见到吴亮平就说:“哦,你是吴亮平,《反杜林论》不就是你翻译的吗?”接着又说:“这本书我看过好几遍了。今天碰到你,很高兴。以后有时间,我们在一起谈谈吧。”后来毛泽东曾多次约吴亮平漫谈。对吴亮平的翻译,毛泽东不仅注意书中的内容,而且还特别留意语句“信、达、雅”问题。对文中翻译的一句“太过沉溺于杯中”,称赞说:“这样好,有味。”长征时,毛泽东丢掉了许多东西,但《反杜林论》一直带在身边。毛泽东曾对吴亮平说:有些东西我可以不带,《反杜林论》我却带来了,还要继续学习啊!在延安,毛泽东经常在油灯下同吴亮平谈这本书,讨论哲学问题。1937年,毛泽东在写作《实践论》、《矛盾论》中还引用了该书中的两段话。1939年,吴亮平参考苏联新订正的版本,将《反杜林论》重新校改了一遍,并于1940年由解放出版社出版。《反杜林论》修订本,对于吴亮平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是在毛泽东亲自鼓励和督促下完成的。当时,各抗日根据地及后来的解放区、国统区都是以吴亮平翻译的作为蓝本大量再版翻印的。1940年初,延安还成立了“《反杜林论》读书会”。在解放区,该书被列为“干部学习丛书”,1949年还被规定为“干部必读”书。1954年,吴亮平对《反杜林论》作了第二次校订和重译,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革”中,“靠边站”的吴亮平再次将《反杜林论》译文校对了一遍,197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为纪念恩格斯《反杜林论》出版100周年,吴亮平又对译文进行第四次校订。一部译著从初译经过50年时间里修订校审4次之多,这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多见。 二、28岁,他为毛泽东和斯诺当翻译 1936年夏天的一天,毛泽东看见吴亮平,就问:“斯诺来了你知道么?”吴亮平说:“知道。”毛泽东接着说,过两天自己要和斯诺谈话,请吴亮平到时任翻译。吴亮平既谦虚又不无幽默地说:“哪行啊?抓个驴子当马骑。”毛泽东说:“行的,就是你。” 斯诺是进入红色苏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他在陕北保安窑洞与毛泽东曾进行过十几个晚上的长谈。他们的谈话往往通宵达旦,而当年一直陪同担任翻译的就是吴亮平。 毛泽东第一次接受斯诺的采访是在1936年7月16日,并在以后的几天内同斯诺进行了关于当时抗战形势的谈话;9月23日,他们之间进行了关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问题的谈话。10月间,斯诺到陕北各地进行采访回到保安。这时,毛泽东同他谈了关于自己的革命经历和长征的主要经过。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吴亮平做了简要记录供口译之用。毛泽东按照斯诺所提的问题,凭记忆侃侃而谈,并没有写成成篇文字。斯诺按吴亮平的口译做了笔记。关于毛泽东个人革命经历部分,斯诺按毛泽东的要求整理成文,由黄华译成中文,经毛泽东审阅后做了少量修改,然后交黄华退还给斯诺。 在担任翻译过程中,吴亮平给斯诺留下了深刻印象。斯诺在后来的《红色中华散记》中写道:“吴亮平在我会见他时年方26岁(应为28岁——作者注),是位双颊红润、春风满面的青年,才思敏捷的知识分子,已是党内有一定声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毛泽东对他显然颇为赏识。”又在《西行漫记》中说:“坐在我旁边的是吴亮平,他是一位年轻的苏维埃‘干部’,在我对毛泽东进行‘正式’访问时担任译员。我把毛泽东对我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用英文全部记下来,然后吴亮平译成了中文,由毛泽东改正,他对具体细节也必力求准确是有名的。靠着吴先生的帮助,这些访问再译成了英文,经过这样的反复,我相信这几节文字很少有报道的错误。” 斯诺回到北平后,以吴亮平口译的毛泽东同他多次谈话为核心部分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这本著作英文本于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一个月内出了5版,发行几十万册,以后又被陆续译成十多种文字,震动了整个世界。七七事变后,斯诺来到上海。《红星照耀中国》要在这个“孤岛”公开再版已不大可能。上海租界内的抗日救亡人士,在中共地下党员的支持下,并得到斯诺本人的同意,以“复社”的名义,集体进行翻译,并于次年2月出版发行了这部书的中译本——《西行漫记》。该书出版不久,就在国内和海外华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毛泽东说:“《西行漫记》是一本真实地报道了我们情况,介绍了我们党的政策的书。”《西行漫记》在中国革命史上独特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吴亮平在此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三、65岁,周恩来传毛泽东的话说……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吴亮平被扣上多顶帽子,遭到迫害。1973年,吴亮平又被扣上“王明‘二十八个半’中的人”等莫须有帽子进行批斗。毛泽东知道后说:“吴亮平与王明不是同路人,他不是什么‘二十八个半中’的,三十八个半也没有他。他对革命的立场是坚定的,对党是忠诚的,工作是积极的。”“我党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翻译家不多了,吴亮平翻译《反杜林论》,功不在禹下,有大禹治水之功啊!”这年3月,周恩来在国务院一次司局长干部会上,传达了毛泽东的讲话,指出:主席讲,吴亮平“其功不下于大禹治水”,大禹是用疏导的办法来治水的,吴亮平把《反杜林论》从国外介绍到中国来,把毛泽东介绍中国共产党、红军、中国革命的情况,通过斯诺的谈话介绍到全世界去。这一来一往,此过程就像大禹治水一样…… 四、78岁,他驾鹤仙去 1982年,吴亮平身患肾癌。在病情稍有缓解时,他就迫切要求工作。他连续三次深入江南的工厂、农村、学校,实地调研,并向中央写出调查报告和建议。他多次到上海、浙江等地的机关、学校和科研机构,为解决一些冤假错案到处奔波;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他赶写了《必须充分认识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紧迫性》长篇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身患重病的吴亮平坐着轮椅参加了大会,他强忍病痛,连续向大会递交了两份书面发言。在闭幕式上,他以极微弱的声息,与大家合唱《国际歌》。10月3日,这位78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科学家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