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峙-早年生涯
幼年时光
1892 年6 月,刘峙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现吉安州长塘镇)庙背村的一户农民家庭。 他父亲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在他不满周岁之时,因稻田放水,与邻村的恶霸地主发生争执,被打死于一条小河的桥下。其母胡氏无依无靠,只好携子到吉安城里的一家爆竹店帮工,后被老板看中,结为夫妻。不久,店老板暴病死亡。为了生存,胡氏又改嫁吉安县城的一个卸任统带黄小山。黄小山和刘峙的母亲本来就是战地鸳鸯,当黄的部队移防时,刘母死活不愿意离开江西吉安老家。黄小山只带走了这个继子刘峙(这时改名叫黄谊本),换句话说,拖油瓶,回到自己家乡湖南泸溪,交给结发妻子唐氏抚养。
留学,开阔眼界
黄家待他不薄,私塾、观澜书院、浦市高等小学堂,一路上了下来,还曾跟着继父去日本。但是后母始终是护着自己的亲子,刘峙也难免受点委屈。曾感叹:“因为贫穷,才知道知识也是要花钱买的。”1905年冬,他随继父赴日。到达东京后,正值中国留学生抗议日本政府的罢课运动,他只好离日回国,虽然没有完成留学梦,但却大大开阔了眼界。
投笔从戎
1907年,他决定投笔从戎,考入湖南陆军小学第三期,当时陆小在泸溪只招两个人,刘峙小时候可能不聪明,但一定很勤奋。因是外乡人,在小学中,备受同学的嘲弄和欺凌。刘峙有一套处世哲学,忍耐为上。他认为,为人浑厚容物,自有好处。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莫不有一种浑容气度,为了自勉,取其宅号为"浑容轩"。
1911年,刘峙陆小毕业,又升入武昌陆军中学第三期。不久,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他加入了学生军,守卫武昌。后来,他又离开队伍返回吉安,考入宪兵,到南昌服务。
1912 年7月,全国各军事学校恢复上课后,刘峙即北上进入北平附近清河镇的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在校期间,他和一部分同学秘密组织了辅仁社,反对窃国大盗袁世凯。翌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发表讨袁通电。刘峙借故请假南下,参加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不久,江西被北洋军阀占领,他只好重返学校。
1914 年6 月,刘峙在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奉天省(今辽宁省)新民府陆军第二十师第三十七旅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同年12月,他考入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学习。与他同期入学的有熊式辉、陈继承等人。在保定军官学校期间,刘峙除了认真学习所开的课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政治书刊,并将步兵操典背得烂熟。
参战
1916 年5 月,刘峙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冀东开平巡防营。当时的奉军还不是胡帅一统东北整军经武时代,军官不少是马占山这类胡子出身,连去剿匪都要摆阵喊切口,三枪定死生。学生军官加南方人,摆明了是受欺负的主儿。没过几个月,刘峙和他的同学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据说,回到吉安的老刘生活困苦,靠和老妈老婆一起打草鞋为生。一直到1920年,他才决定南下广东参加了护国军。初到广东,刘峙在岑春煊的两广护国军司令部任上尉参谋,后到滇军第四师第七旅步兵三十八团任六连连长,参加了南路讨伐龙济光的战斗,旋被调到援赣第四军第一梯团第四支队任队副兼第一营营长。1920 年,援赣军因与桂系陆荣廷的部队发生矛盾,被迫移驻福建,改称赣军。1921 年初,刘峙被陈炯明调到粤军总司令部当少校副官,并加入国民党,6 月,调往粤军第二军任中校副官,不久,又被调到粤军第七旅第十三团任中校团副,参加了反击桂系进攻广东的战斗。
1922年春,孙中山在桂林誓师北伐。刘峙被任命为大本营游击第一支队队长。该支队作为北伐军的先头部队,进入江西与北洋军作战。刘峙部虽仅有一百余支枪,但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连战皆捷,一直攻到吉安附近。 同年11月,刘峙返回广东,被安排在许崇智的东路讨贼军总司令部任中校参谋兼卫队队长。讨伐陈炯明的战役结束后,许崇智军中非广东籍的军官多遭排斥,刘峙也被改任为军事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