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界奇才杨令德的25年新闻生涯
创办副刊“火坑”
1925年,杨令德进入报业。这一年,冯玉祥将军在包头创办了《西北民报》。社长蒋听松、总编辑胡英初都是共产党员。该报一开始为石印,后来,冯玉祥在包头购置了铅印设备,成立了西北印刷局,报纸就改为铅印。这在当时闭塞的绥远地区是首创,也是西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新型报纸。
1926年,杨令德进入《西北民报》,任“余兴”栏目的编辑,兼任访员(采访记者),还挂了个广告发行主任的名义。当年3月初,主办了一个名叫“火坑”的副刊,虽然属于《西北民报》,但具有独立性。
杨令德主办了“火坑”后,便成立了“火坑社”,他任社长,为当时“火坑”写稿的霍世休、马世瑛、李记今等都成为了“火坑社”早期成员。“火坑”在当时是绥远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文艺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揭示民生苦难,宣泄内心苦闷,对社会和年轻人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影响。
“大公报人”
与绥远新闻社
1931年,在萨托“民生渠”开闸典礼上,杨令德与参加典礼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进行了长谈,张季鸾很欣赏这个年轻人,便把自己的体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杨令德在自己任职的《绥远民国日报》发表了对张季鸾的专访专稿,并接受张季鸾的约稿,写了“民生渠”放水的新闻电稿。从此,《大公报》正式聘任杨令德为驻绥远记者,每月付他15元薪水(以后逐渐涨到60元),从此他成了“大公报的人”。
1936年7月中旬,《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到绥远,与杨令德深谈。临别时,胡政之说“报馆不久要派一个人来绥远”,但没说姓名,只是嘱他好好接待,尽力帮助他采访。后来,是范长江和孟秋江来了,他还带着张季鸾写给杨的亲笔信。可见《大公报》对范长江的塞上之行的重视。
1930年,杨令德在归绥旧城大南街“世义成”创办绥远新闻社,他为总编辑,霍世贤为社长。后来搬到旧城杨家巷,规模扩大,分成两个部,一部是每晚发油印新闻稿,另一部是经销书籍报刊。他吸引有钱人投资,当时傅作义下属袁庆出资1000元,教育厅长闫伟出资500元,还有几个人出资200元。他购进了印刷机器、铜模等铅印设备,又出版了一张小报《社会日报》,由杨令德任总编辑。1936年,绥远新闻社分为书报部、新闻部和印刷部,坚持到1937年日军侵绥为止。绥远新闻社在当时已接近股份制,管理出现集团化雏形。
毛泽东回信杨令德
1938年初,杨令德将其外甥袁尘影送到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没想到结业后因误会被拘押。杨令德当即给西北局的高岗和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写信,同时也给毛泽东写信,请求释放袁尘影。
当时毛泽东收到来信,立即批示高岗和成仿吾调查处理。因毛泽东此时正在主持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直到12月14日才给杨令德回信。1938年12月14日,毛泽东复信杨令德:“先生两信均收到了,因开六中全会,久稽奉复,至以为歉!但袁尘影兄早嘱高岗令经手机关释放,谅已获悉。此事不但我不知,高岗、仿吾亦均不知。经手机关根据晋西北材料,遽尔如此处置,甚为抱歉!尔后此间有何缺陷,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盼祷!”
当时,杨令德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给毛泽东写信的,觉得能得到毛泽东吩咐秘书给回个字,就是喜出望外了。毛泽东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新闻记者给他的信,竟是这样重视,亲笔作复,令杨令德非常感动。他马上提笔又写一信向毛泽东致谢。1939年1月22日,毛泽东再次复信杨令德:“十二月二十四日,大示敬悉。令甥被屈事,能邀先生谅解,为之欣慰。如先生高兴来延安一游,甚表欢迎。”当时在毛泽东两封亲笔信的信封上写的是“榆林吕二师下巷……杨令德先生……毛缄”,邮戳是“虞施”的,虞施就是延安。“吕二师下巷”是《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的老宅所在地。
1943年6月,杨令德作为秘书随邓宝珊将军由陕北榆林南下重庆,途经延安,停留一周。毛泽东在杨家岭大礼堂设宴招待邓宝珊一行。入席前,当邓宝珊介绍杨令德给毛泽东握手时,毛泽东以惊人的记忆马上想起四五年前的事,亲切地说:“噢,杨先生,我们还通过信呢。”
当时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等职务的杨令德在解放战争期间,为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奔走于绥远、北平之间,还与绥远地方政界进步的人士一起组织了“绥远和平促进会”。1949年9月19日,他与董其武、荣祥等39人在绥远和平起义通电上签名通电起义,从此任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绥远省政府副秘书长,内蒙古政协副主席,内蒙古民革主委等职务。1985年10月21日,杨令德在呼和浩特逝世,终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