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吴克之同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次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军的新进攻。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这时在琼崖,琼崖特委正派代表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合作抗日和红军改编问题。
这时在海口和府城,有几个地下党员,是在国民党地方机关任职的。除吴克之同志外,还有符荣鼎和张刚两同志。海口市工委便把他们编成一个党支部,由张刚同志当书记,在市工委直接领导下,进行地下活动,打听国民党机关主要领导人对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主张和态度,从侧面向国民党机关人员宣传我党团结抗战的主张,争取他们对我党主张的支持。迨后,广东人民抗日自卫团第八干部教导队开课,组织上又把人队受训的符荣鼎、符致铣、翁人强三同志编成一个支部,由符荣鼎同志当书记,继续进行以上工作。当时这批地下党员公开的社会地位都不高,号召力不强,但也做些有益的工作。尤其是获取国民党机关的情报,向琼崖特委汇报是很有作用的。
1938年12月5日,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在云龙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吴克之等几个地下党员便都转到独立队去工作。
二
红军游击队按照一个大队的编制改编为独立队,大队辖3个中队。共300余人。除约三分之一是集中原红军游击队带驳壳枪前来改编者外,其余三分之二是临时发动党团员和进步分子,带临时收集的步枪前来参加改编。改编后的独立队不设政治机关和政工人员,只按照国民党部队的编制,设政训处做为宣传国民党的文化宣传机关。但我方却按公开的编制,暗中安排有关党员执行政治领导和政治工作任务。如队长原是党员的领导人,现在公开职务是队长,除公开执行军事领导工作外,暗中执行政委的政治领导工作。政训处主任是党员,这是公开名称及工作任务。暗中却是政治部,政治领导机关,执行政治机关的领导工作。中队文书均派党员担任,暗中执行指导员工作。暗中组织安排的工作任务,均按照过去一套不变。
部队改编后加紧进行军事政治训练。政治训练是上课,讲的是团结抗战、全民抗战、军民关系等。军事训练学科讲的是游击战、持久战、近战、夜战等。术科于制式教练外,军事演习则进行游击战的演习,除讲散开前进、利用地形地物、射击位置外,还讲化装袭击、短距离伏袭等。除制式教练是老一套外,其他如政治课的团结抗战,军事课的游击战、持久战等,都是按照党的政治主张、战略决策加进去的。部队改编后,由国民党方面派来l个大队附、3个中队附,帮助操场制式教练和旧式军事演习。
吴克之同志于部队改编后,就来接替张缵薪同志任第三中队的中队长。他既从旧式军校学来一套军事知识,又从理论上接受了党关于团结抗战的政治主张和游击战、持久战的战略思想,两相结合,用以带领和教育部队,自能胜任愉快。部队改编后,第二中队和大队部驻在云龙墟,第一中队和第三中队是驻在离云龙墟l0多里的儒来村和多能村。两个中队有时联合进行野外演习,都是由吴克之同志指挥。
1939年2月10日早晨,日军从海口附近的天尾港登陆,向海口和府城进攻,国民党守军进行抵抗后便撤退。我军在云龙闻大炮声不断从海口和府城的方向传来,并从同一方向隐隐的传来飞机的声音,料必是日军登陆进攻。队长冯白驹同志便从云龙墟大队部步行到第一中队驻地儒来村口头下令,要第一中队立即开到谭口阻击日军,并交代到达谭口后,要和国民党军取得联络,共同迎敌。
第一中队前进到中途,发现日军的飞机在侦察飞行,当日机飞来时,便散开掩蔽,到日机飞去后,再继续前进。到达谭口进入阵地,搜索附近不见其他部队一兵一卒,便独自在码头阵地坚守,发现有敌人在对岸时,便进行射击。日军了解到对岸有我军防守后,便用飞机成队轮流轰炸。班长李文奇位置在前头,被炸断右腿,不久便牺牲了。
我军在谭口一直坚守到傍晚,大队部才派黎岩同志骑单车前来,口头传达命令收军。这时日机停止了活动,从海口和府城逃出的群众,才敢从公路两旁的丛林中偷偷出来,看见了我军,便随我军回到云龙,于当夜分散回到内地的老家去。在家乡喜庆其生还时,他们便将当日所见我军实情广为传播,一时起到很大的、很好的影响。
我军于当夜撤出云龙,转人农村。一个中队留在琼山的三江一带,两个中队撤到琼文交界的树德文昌一带,宣传和组织群众团结一致抗战。在谭口一战的影响和我军实际行动推动下,农村广大青年纷纷报名参军。有些地方团队,在其进步领导人的带领下,也申请编人我军的行列。我军得到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部的批准,于这年3 月,由一个大队扩编为总队,下辖3个大队和l个特务中队,人数由300多人,发展到l000多人。第一、第二两个大队和特务中队在琼山和文昌,第三大队在澄迈、临高和儋县,分别展开活动。在部队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有些进步的地方团队,还继续申请编人我军,却为当时琼崖特委主要领导出于国共合作抗日考虑没有接受,甚至将我军一个中队拨归琼山第三区政府领导,认为第三区长是我地下党员,这个中队拨归第三区由他领导便可减轻经济负担。这事一提出,就被冯白驹同志坚决反对,认为是原则问题。冯白驹同志当时是特委常委,一人反对,多数通过便执行。吴克之同志当时对这件事也表示反对。但他当时不是特委领导人,反对当然无效。
这时毛主席《论持久战》的论著传播到琼崖,很快为我军干部用来做为学习的课本,并结合1934年到l938年游击战争的经验,来加以实施。经几次的战斗,均取得完全胜利。9月20日,罗板铺的短距离伏击战,23日对永兴市的化装袭击战,各缴获轻机枪l挺和步枪若干。第一次缴获机关枪,报经国民党守备司令部转报国民党最高当局蒋介石,得到他的传令嘉奖。这个嘉奖令照登在特委所出版的《抗日新闻》上,消息传开,我军军威大震。部队活动所到村庄,男女老少都前来围观我军所缴获的机关枪和三八式步枪,军威远播、不胫而走。与此同时,我军第三大队于l0月21日开始围攻那大日军据点,到11 月5日夜间,日军放弃那大逃走,我消灭伪军l个中队,军威远震琼西。
我军建立起总队后,所属第二大队长由吴克之同志担任。除实行内线作战外,并派出第四中队西渡南渡江,挺出到琼山西部的龙塘、十字路、永兴、石山等地,采取游击战术,打击敌人。开辟这一带新地区,为以后打通东西两地区做初步的准备工作。
三
同年夏,国民党广东当局派吴道南来琼任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守备副司令。采取不利于团结抗战的措施,积极准备反共。为了领导和坚持长期抗战,琼崖特委12月召开第八次扩大会议决定,琼崖特委和总队部同新成立的特务大队和随营军干部训练班,于l940年2月中旬西迁到美合,开始建立美合根据地。同年7月,成立东路指挥部和西路指挥部,分别指挥两地部队的行动。9月撤消两路指挥部,成立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分别领导东路和西部的部队。第一支队长为吴克之同志,部队活动地区为琼山和文昌。
12月15日,顽军保七团等共3000人分5路向我美合根据地进攻。我给予迎击杀伤后,领导机关于次日撤退向西山转移,在特务大队的掩护下,坚持一个多月,经研究认为,根据地已难收复,便决定领导机关和特务大队东回。于次年1月29日安全抵达琼山县境内。
紧接着,琼崖特委于1941年2月15日,在琼山县树德乡山心村召开第3次执委会议,讨论中央对琼崖工作的指示,其总的方针是,继续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努力建设根据地。总任务是,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坚持长期的艰苦斗争,以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会议根据中央的指示,结合琼崖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时,个别领导同志认为,我们是处在敌顽夹攻的形势之下,敌人力量强大,革命是处在低潮时期,应采取分散隐蔽的方针。冯白驹同志认为,在顽军的大力进攻下,我虽退出美合,但革命力量未大受损失,顽军此举却暴露了凶恶的行径,失去了人心。革命地区人心振奋,这是有利条件,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方针,对日顽作战,去争取胜利。冯白驹同志的意见得到多数人的同意,因此便决定,将第二支队也调到琼文,配合第一支队共同作战。并通过民主选举由冯白驹同志为特委书记,成立军委,由冯白驹同志为主席,李明、庄田两同志为委员。
3月12日,顽保七团用两个连向我琼山咸割坡和罗蓬坡进犯。我军在庄田同志的统一指挥下,由吴克之同志指挥第一支队两个大队,李振亚同志指挥特务大队一个中队,互相配合,阻击敌一个连消灭敌一个连,挫其锋芒,使国民党顽固派大为震惊,下令所部:“今后非有一个营以上的战斗单位,不得进人共区活动。”
我军第二支队于3月下旬到琼山、文昌地区,配合第一支队作战。4月10日,挺进琼山县益来乡青草村,对顽军保七团第二营和游击大队许大任部作战,歼敌数十名。同年lO月,挺出琼山县甲子乡,在六坡村歼敌琼山县游击第五大队,俘敌大队长以下l00余名,缴枪100余支。
4月初,我第一支队向文昌县东北地区挺进,袭击翁田日军据点,伏击由昌洒和锦山出援之敌,三路皆取得胜利,歼敌50余名。7月4日,我第一、第二两个支队,分别伏击文昌县大昌乡美德村与文昌县谭牛和琼山县大致坡3个据点的日军。战斗先伏击谭牛之敌,美德据点日军出援,被我歼灭。我军各路配合,共歼灭日军60余名。日军在美德据点被迫撤退。
1942年1月,在琼山县三江乡斗门村将保七团团长李春农击毙。顽军保七团第二营营长李紫明,从文昌县锦山运回大批物资。1月24日,李所部6个连和民夫700 多人,被我军第一、第二两个支队围困于树德乡的大水村,并击退其3次援军,最后一次共来援军3000余人。经过5天4夜的激战,被围顽军乘机脱逃。至此,国民党的反共逆流被打退。
经过多次的战斗,我军战术得到正确运用,武器从缴获中得到补充,部队在战斗中发展壮大。从1940年ll月16日,文昌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l941年11月11日,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权成立,领导全琼各县抗日民主政府或办事处,并在政权领导下建立地方武装。到此,在各地区建立起抗日根据地。
部队作战的胜利,对保卫、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凡此种种的胜利,是吴克之同志所领导的第一支队,长期在琼山、文昌地区活动、作战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