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岐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87726021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1月28日

艺术经历(一)

发布时间:2010-11-28 10:35:57      发布人: 孝行天下
         钟鸣岐八岁学艺,工武生、文武老生。师父教徒及其严苛,再加上他天资聪慧,勤学苦练。十五岁时,以上演《挑滑车》一剧,颇受赞誉,初露头角。满师出科后,经丁永利传授,使其技艺大增。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钟鸣岐的艺术黄金时期。1933年,以马连良先生为主的“扶风社”和以周信芳先生为主的“移风社”两班在天津春合大戏院联合演出。年仅十九岁的钟鸣岐也参加了这次在戏剧界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演出。《中国京剧》杂志,2001年第二期发表了戏曲评论家王永运先生的文章——“南麒北马”第二次合作补说。称“又如末晚周(即周信芳)、马(即马连良)合作的全部《借东风》,非但周、马技艺高超,而且,衬以侯喜瑞之黄盖、姜妙香之周瑜、钟鸣岐之赵云、刘连荣之曹操、刘斌昆之蒋干,更属锦上添花,益增光彩。”
  钟鸣岐特别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精神境界的展现,以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彩的表演剧目而受好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排演新戏之风最为旺盛。钟鸣岐排演的新戏《潞安山·琵琶峪》一炮打响,一演即红。
  1938年,他与王少楼、侯喜瑞、俞振飞、文亮臣等随同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除了在京、津地区演出外,还常去上海、青岛、南京、武汉等地演出,其影响遍及半个中国。
  钟鸣岐十分讲究动态美与造型美的结合。在与“铁嗓子”王玉蓉合演的《平贵别窑》一剧中,薛平贵与王宝钏辞行前有一段道白:“好哇!好个三姐,虽是女流,倒有男子的志气,与你留下粮米不够,你就在这窑前、窑后、窑左、窑右,与人家浆浆洗洗,是这样缝缝连连,等丈夫回来,我是一家一家的登门叩拜,话已讲明,我就要拜别了!”念的抑扬急缓,清晰明快,节奏流畅,字字吞吐有力,声情并茂,一气呵成。在伴其坚实的脚下功夫,优美舒展的身段,使满台生辉。最后念“拜别了!”还同时走一个脆帅的亮相,每演到此时,全场就报以热烈的掌声,真正达到了情与技的完美结合。此戏后来成为他常演不衰的代表剧目。
  他还与父亲钟喜玖演出《战马超》。他饰演马超,其父饰演张飞。父子俩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且武打火爆勇猛,动作干脆利落,整场演出彩声不绝。当时,一些报刊相继刊登演出剧照或发表评论文章。其盛况空前,一时传为佳话。
  他不泥守一宗墨守成规,而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驱车战将》一剧,是当年被誉为“南麒北马关东唐”的唐韵笙先生创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而颇具特色的一出文武老生戏,唱念做打十分繁重。钟鸣岐根据自身特点,学演了此戏。尤其在表现宋国大将“南宫长万”于山坡上为保护老母急切突围,奋勇打退鲁国大将的轮番进攻时,演员要边唱、边打、边耍枪花。钟鸣岐演唱的气韵酣畅、激情万分;开打迅急干净;所耍枪花新颖别致变化多端,格外精彩。成功的塑造了“南宫长万”这一性情粗犷、意志顽强的古代英雄形象。同时,也充分展示他唱念的功力,表演及武打方面的坚实基础。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