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牌手表的回忆(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写于2018年清明前夕,张杰)
现在的机械手表,早已不是以前那个人们朝九晚五的计时工具了,而更多是一种身份和气质的凸显,以及时尚和个性的表现。手表的计时功能早已被手机和各种智能电子产品取而代之。对于国产老手表而言,没有精湛制表技术,也没有时尚新颖的设计,但是却有历史文化价值,它更多的是人们对那段时间的记忆和特定的感情。我对上海牌手表的特定情感源于我的父亲。
我人生的第一块手表就是爸爸给我买的上海牌机械手表(如图),购买时间大约是1978年末或1979年初,当时的价格应该是120元左右,换算成现在的价格至少有10000元以上,可谓是价格不菲,它伴随我已经有近40年了,几次搬家和淘汰老旧物件时我都把它珍藏在家,说它是我家的镇宅之宝也不为过。关于这块手表的完整故事,还是在父亲仙逝后由妈妈告诉我的。
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我以刚过高考分数线的成绩,从农村青年点考入了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锦州分院(后更名为锦州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渤海大学),幸运地搭上了时代变革的第二趟列车。这事儿搁在别人身上没什么稀奇的,可放在我身上,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幸运事儿了。我的小学赶上政治动荡的年代,在盖县杨屯公社邵屯小学读了三年小学,回城读了两年小学也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两年的中学同样没有系统地学习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知识,中学第三年(1976年)就到农村当知青,整天地干农活、修大坝,跟随拖拉机装卸石头等,更是没有学到什么知识。1978年,是父亲把我叫回城,在家里挂了块小黑板,给我们哥几个补数学、物理,妈妈在所工作的鞍山第40中学帮我找到听物理、化学辅导的旁听机会,在哥几个的帮助和陪伴下,总算是考上大学了,我自然是意料之外的高兴,父亲母亲更是出乎预料的欣喜,老三总算可以从农村回到城里了,今后的工作有着落了。
因此,我想父亲给我买这块表,一是上大学确实需要,二是对我考上大学的一种奖励,三是希望我更加努力学习。我自认为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以优异的成绩读完大学,并留校任教。后来,在妻子的支持下读了硕士,又读了博士,还当了上大学教授,成为一名省级教学名师,可以说是子承父业,家庭幸福,女儿也事业、生活、家庭都很如意,我的小家也是三世同堂了,这些都是我意料之外幸福收获,想必父亲在九泉之下也一定为他的三儿子感到高兴。
在当时我就读的大学里,戴手表的同学是凤毛麟角,这块表让我在大学同学中很是神气。可是,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以我们家当年的经济条件,怎么可能有钱买手表呢。我父母的工资收入加起来每月不到200元,在当时还是不算低,但是我们家哥四个,三个都是78年考上大学,父母要供我们读书、生活,还要经常给杭州我们的外婆和上海父亲的孃孃寄钱,每月工资所剩无几,有时还要借钱救急,可以说生活得并不宽裕,那么买手表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父亲去世后,在帮母亲收拾鞍山的旧居时,整理出很多本父亲在文革前翻译出版的苏联工程控制方面的学术译著,母亲让我好好保存它们,并给我讲了很多关于父亲年轻时奋斗的故事。父亲很聪明,俄语非常好,也很勤奋,文革前翻译了很多控制方面的图书资料,这些译著在文革前就出版了,但是由于文革期间一切都处于混乱状态,稿费一直没有给付,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补发稿费600元。父亲就是用这笔钱给我和弟弟一人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
我在家里扫描老照片的时候,看到有很多父亲年轻时在台灯下伏案读书写作的照片,貌似是摆拍,但这些照片的确记录了父亲当年灯下辛勤翻译的历史场景。前几天看了几集关于家风的电视节目《谢谢了,我的家》,回想我们家的家风,父亲给我们哥四个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父亲为人正直,有事业心,勤奋好学,生活简朴,有孝心,没有不良嗜好,后来当了领导,也是一位一心为公的好领导。对我影响至今的还是父亲对待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父亲写的字,特别是父亲在讲台上的风采,我自认为在这方面我是得到了父亲的真传。
上海牌手表是一块机械手表,与现在的电子计时设备比,它的缺点是每天需要自己上发条,但是,作为人生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优点,每天给自己上上劲儿,明确一下今天应该怎么过,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精彩的人生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而成的。尽管现在这块表我没有天天戴在手上,但它所承载的我对父亲的记忆和思念却永远刻在我心里。感谢父亲给了我这块上海牌手表,以及它所带来的所有幸福、快乐和对生活的感悟。
谢谢了,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