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中将---马鸿宾
马鸿宾(1884-1960)字子寅,甘肃河州人,回族,马鸿逵堂兄,陆军中将
1884年9月14日(清光绪十年七月廿五)生于甘肃省河州(今临夏市)韩家集,长子,自幼习武,并从师马良读书,后其叔父马福祥任靖远协副将时,与堂弟马鸿逵在署衙读书,1906年任西宁镇总兵衙门(总兵马福祥,马鸿宾之叔父)戈什哈,1908年任西宁矿务马队队官,兼矿务委员、放荒开垦委员,并兼理蒙番事务。1912年8月任昭武军骑兵中营管带官,1914年升任后路统领官。
1916年任甘肃新军(骑兵约5营)司令,同年1月3日颁给三等文虎章,2月14日补授陆军步兵上校并加陆军少将衔,2月17日晋授陆军少将,4月14日晋给二等文虎章,5月3日颁给三等嘉禾章,同月12日特授勋五位,11月18日加陆军中将。1919年10月16日晋给二等嘉禾章,
1920年代理宁夏护军使,同年4月1日晋授陆军中将,1921年1月7日撤销护军使,任宁夏镇守使(所部除原有步骑12营和镇守使署卫队1营外,又新扩编步兵3个团,共计兵力20个营)。1923年5月4日晋给一等文虎章,12月21日任将军府将军,1924年10月7日特任璞威将军,1925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马福祥任会办,马鸿宾部整编为国民军第二十二师,仍兼宁夏镇守使。
1927年任甘边剿匪司令,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十四军上将军长,1928年3月20日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1929年所部改编为“护党救国军”第七方面军第七军,仍任军长。马仲英起兵反冯,三围河州,马鸿宾奉冯玉祥之命,亲赴河州谋求和解未果,1930年1月任宁夏省主席,同年11月中原大战结束,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七师,任中将师长。同月25日任甘肃省政府委员并代理甘肃省主席。1931年8月10日改组甘肃省政府,正式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冯玉祥中原大战失败后不甘心失去地盘,派李世军到甘,向旧部雷中田传达夺取甘肃政权,以作国民军根据地的指示。恰在此时,蒋介石派马文车等4人为视察委员,到兰视察党务。到兰后雷中田、马文车勾结发动政变。政变时马鸿宾正在民政厅开会,闻讯逾墙人城隍庙躲避,听到城内枪声不断,恐变兵伤及百姓,主动到公安局见局长高振邦,提出停火,马鸿宾被押。事变后甘局更加混乱,蒋介石连电命令释放马鸿宾,青海马麟出面调停,坚决主张扣押马鸿宾的赵晚江遇刺殒命,高振邦主张释放马鸿宾,雷中田骑虎难下。蛰居四川的吴佩孚乘甘局混乱,以游览为名到兰州调停,雷中田、马文车最终礼送马鸿宾出境。11月从兰州返回宁夏,重组新编第七师(辖三个步兵旅和一个骑兵旅),仍任中将师长,1933年12月27日任第三十五师师长,1936年7月9日颁授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同年9月14日叙任陆军中将,11月颁授四等云麾勋章。1937年10月第三十五师扩编为第八十一军,任中将军长,11月兼任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马鸿逵)前敌总指挥,1938年5月任绥西防守司令,1939年4月兼任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马鸿逵)副总司令,1945年10月10日颁授忠勤勋章,1946年3月任西北行营(主任张治中)中将高级参议,同年5月5日颁授胜利勋章,1947年3月晋授三等云麾勋章,1948年7月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军政长官张治中)副军政长官。
1949年9月19日与其子马惇靖率第八十一军宣布起义,9月26日任银川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杨得志)副主任,12月23日宁夏省人民政府(主席潘自立)成立,任第二副主席(未到职),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邓宝珊)成立,任副主席,同月19日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潘自立)副主席,3月17日兼任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1953年10月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8月17日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2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事务委员会成立,当选该委员会委员,同日兼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21日任甘肃省第一副省长。1957年12月28日再次当选甘肃省第一副省长,1959年4月28日再次当选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同日续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1960年10月21日因患胃癌在兰州病逝,终年77岁。
评曰:西北三马中个性最好的一位,犹豫关不过,亦作两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