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9283458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0月26日

为什么张伯驹散尽家财也要拯救《游春图》?

发布时间:2019-04-24 09:28:32      发布人: Jackson

《游春图》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它可拿第一拿到手软。

“绢保八百,纸寿千年”,人们判定绢本书画作品的保存期限大概就是800年。不过《游春图》显然不怎么讲逻辑,明明是绢本,如今却已经有1400岁高龄,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

▲游春图

不仅如此,它还是“青绿山水”开山之作的地位!

它的作者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画家,擅长画山水人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唯一的传世作品。

▲展子虔

展子虔历经了三朝乱世(东魏,北齐,北周)后,只想安定的生活,但是因为名气很大,隋朝的皇帝就派人把他请进了宫里。

展子虔被封为“朝散大夫”(有品阶有俸禄但是没有任何实权,一般就像现在的“荣誉校长”之类的称号,不过也是从五品的官衔哦),这个官职确实是个闲差,日常呢也没啥事,刚好给展子虔时间潜心研究绘画。

▲游春图局部

他在世的时候曾经于洛阳天女寺、云花寺、长安灵宝寺、崇圣寺画过许多壁画。生平擅长绘画故事,人物,马匹,山水画,楼台画。

《宣和画谱》称赞展子虔:“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据记载,他的《仙山楼阁图》以青绿勾勒为主,笔调甚为细密,他画的马有如神助,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空而起的架势。

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一眼望去他的画,大好江山尽收眼底!后人更给了他“唐画之祖”的称号。

为什么是隋朝才出现成熟的山水画?

山水画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彼时的山水画尚未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山水多作为人物的背景而存在,还没有变成一个独立的画科,也无所谓比例和空间,呈现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状态。

▲游春图局部

而观《游春图》全卷,则是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描绘出一幅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

画中共有“游春者”13人,画面右下角二人策马,视线上移山路上又有5人,中间湖面上有4人正在泛舟,左边坡岸上两个文士抄手而立。画幅不大,场面却十分开阔,具有“咫尺千里”的艺术境界。

《游春图》中人物仅做点缀,话说你找到那13个人在哪里了吗?

▲游春图局部

构图上,《游春图》采用俯视法取景,整体上以大对角线构图,右上角的山峦与左下角的坡案相对,中间利用湖水形成大片留白,使人物、山水之间层次分明、简繁得宜,保证了视觉上的平衡。

画中“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各尽其态,它们之间远近的透视,前后层次,空间关系都得到了较为妥善的处理,位置的安排也大致与自然形态相去不远,标志着我国山水画的趋于成熟。

▲游春图局部

观其设色,《游春图》用石青、石绿沿山石边缘填色,尽可能地还原实景山水。

浓重的青绿色彩作为全画主调,既再现了春天自然景致的色彩特征,也与画中红色的建筑物,白色的人物、云朵、马匹相映成趣,衬托出山河景致的盎然春意,被明代书画家詹景凤评为“殆始开青绿山水之源”。

▲游春图局部

在技法上,虽然山峦树石人物水纹皆用线条画出,还未出现后世山水画常用的皴擦法,但《游春图》的线条已有轻重、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

自《游春图》开始,中国山水画进入了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名画的经历总是波折的,《游春图》也不例外。

“展子虔游春图”这六个字是宋徽宗的瘦金体,宋徽宗是谁呢,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体系,称之为“院体”。 他不仅为画作题字,并加盖了双龙印玺。

▲赵佶(宋徽宗)

宋徽宗后画作流落到了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宋朝灭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附于卷后。

时间流逝,到了明朝初年,《游春图》被明内府收入库中,后来呢又到了当时的权臣严嵩所有。明朝的万历年间,又到了苏州的收藏家韩世能家里珍藏。明朝灭亡,清兵入境先后经过了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最后流转到了清内府。

▲赵佶(宋徽宗) 《御题五色鹦鹉图》

盖章狂人的乾隆皇帝又怎么会错失这样一幅绝世之作,这幅作品上就有他的亲笔题跋:“水随笔底生波澜,意着花丛芳未阑。伊人妙解寓法外,艳裔韶光正好看。韶光祗以物情媚,更值景明与风细。游人各尽凭赏豪,小步亦骄锦鞯被,锦鞯绣径盘差参,开唐画祖诚无惭。”

简而言之:得此画朕心甚欢!

此后一直呆在紫禁城内,直至抗日战争结束时,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到了长春。

▲溥仪

1946年初,故宫散失于东北的书画开始陆续出现。这些原本由溥仪携至长春的清宫旧藏书画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当时国内各大收藏家们的极度关注,古玩商家们更是蜂拥而至,都想一睹名作风采。

紧要关头,展子虔的《游春图》卷竟也落到了马霁川的手上。著名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得知马霁川得到了展子虔的《游春图》卷后,异常着急,唯恐此重要国宝被商贾转手售出国外。

然而,这幅画作要价八百两黄金更是让张伯驹先生进退两难!八百两黄金!什么概念,相当于工人要工作一百年才能有这么多钱。

最终,在马保山先生的多次协商下,终以二百两黄金谈定。

当时张伯驹先生因屡收宋元名迹,手头拮据,为了避免国宝流入外国人手中,他忍痛将位于弓弦胡同一处心爱的豪宅“似园”卖出,这是张伯驹最有价值的一所居处。

然而,一座豪宅还是不够换回这张稀世名画,张伯驹妻子潘素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一共凑了近200两黄金,才将《游春图》购得。夫妻两人倾尽家财,终于保得了国宝的安全。

▲张伯驹藏 《平复帖》卷

张伯驹忍痛卖掉弓弦胡同的宅院后,一家人又搬到早年买下的一处住宅名叫承泽园的宅院住下。

尽管买下《游春图》是艰辛备尝,但他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欣慰和喜悦,很快就把自己的住所更名为“展春园”,一是为了纪念,二是以此表达对此件国宝的珍爱。

▲张伯驹藏 上阳台帖

就在展春园里,张伯驹每日里还给自己定了一门功课,就是把他所收藏的书画进行整理编目成书,定名为《丛碧书画录》。

后来,张伯驹因收藏《游春图》,而自号“春游主人”,一直都沉浸在能购得《游春图》这一古之珍宝的喜悦之中。

收藏《游春图》如此不易,可谁也没想到张伯驹会义无反顾地把它捐出来。

▲张伯驹藏 张好好诗

1952年,张伯驹将《游春图》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我们普通老百姓才得以见到这幅流传了千年的山水名作。要知道,国民党政府出钱买《游春图》都被拒绝了呢!

这样的情怀,令人感动,可以说一幅《游春图》让张伯驹与妻子,一夜之间由巨富变为债台高筑,谁都不会知道,这两位衣着朴素,生活勤俭的老人捐出的珍宝价值不可估量。

张伯驹在自己的自传中写自己:“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