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徐光福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93625314
本馆由[ 柳如丝 ]创建于2021年09月16日

逝者 | 雕塑家徐光福因病逝世 享年62岁

发布时间:2021-09-16 21:01:26      发布人: 柳如丝

pXybHkgBaAo4bCWG0ZaDDmfEJDQMA6Rg8pa7spdE.jpg

雕塑家徐光福

2021年9月16日,雕塑家徐光福因病去世,享年62岁。

徐光福,1959年出生于四川雅安,198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城市雕塑设计资格获得者。

批评家王林曾评价徐光福的创作:“对于徐光福的雕塑,我们可以说出许多东西,诸如写实与抽象的关系、经典与波普的意识、西方与东方的纠葛、历史与当下的链接以及压迫与反抗的象征等等。但最根本的一点,乃是他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塑造方式、一种与众不同的雕塑语言。”

zIEqmFi9Os0naRnTfJlghubdNKcoYztnz2WQeqZu.jpeg

《空间——关于压力的对话》铸铜 110x110x98cm 2002(中国美术馆收藏)

WUcBnFhavyl7p5MafnZiOb1jFG8wSIb9jqqaaLdY.jpeg

《空间—关于压力的话语》铸铜烤漆 1999

徐光福的代表作是其《挤压》系列,关于这一些列的创作,他在接受“后学院”专访时,曾讲到:“这个说起来很有趣,也是机缘巧合,97年的时候有个契机,当时我在雕塑工厂里面做创作,其中有一件我做的头像‘啪嗒’跨到了地上,然后人就被压扁了。我把它翻起来看,这是一种很怪异的感觉,那原本起伏的五官和正常的结构一瞬间被压扁变形,就如烧变形的瓷器,因为骤然而至的外力,改变了预期的结果,塑造的所有用心和全部的情感寄予也在瞬间变得无奈。这次失手不仅给了我透心地一击,还让我看到了压力之于雕塑的后果。人们总是面临着各种压力,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中的,大到心理上的,社会上的,生命中一切都在挤压着我们。那时我就准备开始做一系列的压扁的头,之后我不满足于只做头,又开始对一个群体的挤压。压力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仅是空间压力,更多的是心理压力。”

k1Ii4ewY2FNW4k4gyPCLDqoD0KYqS7szWwMLpQHr.jpg

       《空间中的女人体》青铜 70X55X25CM 2006年 

srYo5g7RRSJjRWsurbxTapc1m7Ul4UQX6gSk7kfp.jpg

 《孔子的哀悼 》铸铜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130X91X53CM

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乳房系列”、“鸡系列”、“怀抱系列”、“收租院系列”等众多系列作品,徐光福讲到,“乳房系列”做这么多乳房的原因是对女性的赞誉,女性很伟大,她们牺牲了我们常人看来的一种美来完成她的生命周期。他自己认为这批东西不应该是行家看到的色情或者性。这类题材做完了后,还觉得很新鲜。“鸡系列”是因为包含了意义丰富的符号指向,无论在生活中、文化上都有很多关于鸡的寓言,鸡的语汇来隐喻所指。“怀抱系列”与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关系是明晰的,为什么会想做孔子抱基督?这是对东西方文化的一种交流,利用米开朗基罗的经典把他融合在一起。《收租院》是中国现代大型历史题材的泥塑群像,他当时想用压的题材来消解历史。这些系列作品是自己试图将用空间、挤压、寓言等手法来改写、反讽政治、权力、关系,在当下的社会语境,去追寻真实的文化意义和生存意义。

6AQavLIrSStuyfgki2SzvpVHDxZo3cP1zH2ns5mu.png

 《解冻NO.1》尺寸:206cm.150cm.84cm.材质:树脂油彩.创作年代:2008年. 

ezAlTucPmYodhclwiKUH9aO8XbeLnMu424DJrk6g.jpeg

《收租院新解》NO.1 树脂烤漆 2004

在徐光福看来,人活在这世上一辈子,想要活好,挺难。人有无尽的欲望,不是来自于物质,就是来自于精神,可是有些欲望并不是坏事,如果失去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真理的向往,日复一日麻木地将时间耗尽,那么我们何必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可以活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做雕塑就是我思考的过程,我会有感兴趣的点,我会一直做一直做,直到没兴趣,然后我会有新的兴趣点,就这么一直做下去。不断的思考是我保持创作热情最好的方式。”徐光福说。

qqAuGVHsgeRhqeuR7IsfBX8UrAIIsVMaA0aKBI6n.jpg

《旗舰》乌木 2014

yUwqGWsILBN6E5E4YPwtaIiUKZo215MxUGJACQnQ.jpg

《不朽》乌木

也正是因此,徐光福的作品每一件都不一样,每一件的感受都不同。“我感受着中国手艺的份量和手艺活中的艺术真谛,简约与精细,大开与大合,狂怪与理趣,虚与实,巧与拙,等等规律与法则既贯通在自然中,贯通在社会生活中,同时也贯通在雕塑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艺术讲究的是心手相应,手艺即是心迹。说白了,雕塑家的心思、趣味和品格都在雕塑活上表露得明明白白,那是蒙不了人的。希望大家在艺术创作中拥有宽容、博爱的品格,渊博的学识,独立思考的精神。”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