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升:成因岩石学研究的先驱
王恒升,字洁秋。1901年8月4日出身于河北定县大礼村一个农民家庭,因家贫,很晚才启蒙,在家乡乡间的私塾念书。他在课余还要参与家庭的农业劳动,体魄很健康,又多接触农民,养成淳厚、朴实的性格。他深知生活的甘苦,学习刻苦用功,虽启蒙很晚,仍在12岁时读完了小学。他抱着闯大市面的想法,远走天津,在贤民中学读书。在那动荡的年代,国家贫弱,受帝国主义欺侮,学生爱国运动风起云涌,王恒升不但努力学习,也投入爱国斗争中。他特别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表现很积极。同年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五四”运动策源地——北京大学的理科预科。1921年升入本科时,这位背大腰圆的农家子弟由于从小热爱劳动,在大自然风风雨雨中经受锻炼,又深明国家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也就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地质系。
该系虽创办不久,但有系主任何杰及刚回国不久的李四光教授和应聘来华的美籍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等,师资阵容很强。王恒升在他们教导下,不但学业成绩优异,而且他在野外实习等活动中,表现也很突出,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与爱戴。有一次,李四光带领着王恒升和很多同学一起到野外实习,临返校的前夜,在驻地发现一个很贵重的精密罗盘仪忘在山头上了,李四光因此寝不安枕。王恒升却在第二天凌晨,踏着拂晓月色,跑了一二十里,爬上几百米山头,将此罗盘仪找到,兴冲冲跑回住地。李四光和同学们准备踏上归程之前,见心爱的宝物被王恒升不辞辛苦地找回,对王恒升也就更加赏识。1924年,王恒升和同学们在李四光带领下去鄂西的长江三峡地区实习,归途经过武汉,见一英国水兵坐了中国人力车夫的车,不但不给钱,反而毒打车夫,李四光当即上前打了英国水兵几拳,又狠狠教训了他一通,英国水兵见李四光师生人多势众,只得狼狈逃走。王恒升对李四光也极为钦佩。以后几十年间,李、王之间师生情笃,原来有着深厚的渊源。
1925年,王恒升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考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以后担任过技士、矿物岩石研究室主任等职。他曾到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进行过地质矿产调查。他深入荒山野岭,在极艰苦条件下进行工作。1930年夏,他在东北黑龙江省满洲里附近调查石油时,因国界不明,被苏联边防军拘捕。当时正在四川讲学的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闻讯后,急电苏联学士院及地质保矿部,诚恳说明,始得释放回来。
王恒升工作多年后,深感直接接受欧美各国地质科学先进理论与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于是,他边工作,边进修有关课程,终于考取了河北省公费留学资格,于1933年赴瑞士巴塞尔大学留学,不久又转到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研究生部,师从著名岩石学、矿床学大师保尔·尼格里(PaulNiggli)教授,攻学岩石学、矿床学。1936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在外留学期间,他与北京大学同学、农商部(农矿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同事乐森璕、黄汲清、李春昱等常常见面,共同抒发海外游子的爱国之情,以及努力深造的报国之志。李四光到英国讲学时,路过瑞士,见到王恒升、李春昱,他们还一同去考察阿尔卑斯山的冰川。
1937年,王恒升再度到巴塞尔大学,师从莱茵霍教授,专攻费德洛夫旋转台技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后,他谢绝了外国的高薪聘请,于同年底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回国后,他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兼该所桂林办事处主任,滇缅公路沿线地质调查队队长等职。当时抗日战争急需大量矿产,滇缅公路是联系中国战区与东南亚战区的咽喉要道,王恒升亲自率队调查地质矿产,测制路线地质图,日以继夜地工作,取得很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