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清生:我国现代家畜传染病学奠基人
罗清生的教学经验,可以总括为“三重视”,即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师资培养和重视教材建设。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罗清生治学严谨,注重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他勤奋备课,不断充实和更新内容。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课堂纪律严明,经常向学生提问,需背诵的内容如各种家畜的用药剂量等,他总是一丝不苟,一定要求学生牢牢地记住,不能含糊马虎,毕业生都深切地体会到严格教学的正确和好处。
罗清生既重视书本知识,又强调实践经验。他一贯重视兽医院的建设和工作。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迁至四川成都,1944年与四川农科所合办成都家畜诊疗院,由他亲自主持,每日下午均有门诊,一直到抗战胜利,学校迁回南京为止。这期间经该院诊治的病畜达7千多头。他经常注意国内外各种家畜临床病例报道和诊疗经验,并亲自参加兽医院临诊治疗和出诊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直到他古稀之年,仍然不时地站在病畜前指导师生看病。
在课堂上,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还教学生如何灵活掌握和应用知识。他讲课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语言少而精,学生听课后印象深刻,有些教导终身不忘。有一次在兽医产科学上课时讲到难产时手术问题,他说:“做一个好兽医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遇到困难时要动脑筋,想方设法地治好病。”1954年毕业的蓝元中在30余年后遇见一次麋鹿难产,当年罗教授的谆谆教导忽然涌现在他的头脑中,给予他力量,使他勇气倍增与同行们一起克服困难,挽救了这头珍贵动物麋鹿的生命。蓝语重心长地说:“罗老在课堂上的教导真是终身难忘啊。”凡是上过罗清生课的学生多有同感。
重视师资培养。罗清生对青年人的培养有他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他的助教如有机会考上公费出国留学,或外校以优厚条件招聘,即使是他的得力助手,如周祖龄、李振钧、朱宣人、廖延雄等,他总是积极支持,从不阻挠。他认为,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能使年轻人更快地成长。如为外校聘用或调任,更应满足兄弟院校的需要,这也是发展兽医教育的大事。现在周祖龄等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他善于用新人。只要工作需要,他毫无顾虑地放手让他们上岗教学。他曾在毕业班中挑选学生去带微生物学实习,准备考察后留校。50年代初举办华东畜牧兽医干部培训班时,他派刚毕业的助教去上课,他认为只要基本条件具备,就应该让青年人尽早去讲课,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罗清生善于运用各方面的力量和条件来培养师资。他曾分别派助教去医学院学习生理学;去病理学系学习制作病理切片;去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胚胎学;去上海医学院学习药理学。他常亲自联系,请有关学院最好的老师指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短短的时间内,既解决了专业基础课师资缺乏问题,又培养锻炼了青年教师。目前,这些教师都已成为有关学科的带头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清生更加满腔热情地培养青年教师。从50年代到60年代,他经常利用晚上时间为青年教师上课,只要本人自愿,都可参加。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有结合兽医科学进展讲解专业英语;有传授教学和疫病防治经验;有介绍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疑难病例。
罗清生对青年教师既严格要求,又平等待人,共同研讨。鉴于科学发展迅速,他经常向有关青年教师请教一些解剖学或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问题。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更受到青年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也促进青年教师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他还经常教导青年教师不要局限于现有的学科分工,专业知识面要宽些,一旦工作需要变动,能立即适应。他要求所有临床课教师,都应到兽医院进行诊疗。都应当会诊治处理。
重视教材建设。罗清生回国时,我国现代兽医科学还处于引进初期。他根据教学需要,选用原版英文资料给学生讲解,同时着手编写自己的教材。他一生中讲授次数最多的课程“家畜传染病学”,在1937年编写成书,以后一再修订再版,到1965年先后修订了6次,不断充实更新内容,精益求精。这本教材在60年代曾被誉为少而精、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