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之战,日军原拟定3日之间结束,而实际却延宕了47天,所以日方也不得不承认此战“严重妨碍了‘打通大陆’的日程”。衡阳战役结束后,敌人整理装备了将近1个月,才重新发动攻势,当时的重庆《扫荡报》在评论中这样写道:“就时间算,衡阳阻敌47天;若就消耗敌实力,挫折敌锐气算,衡阳阻敌何止47天!……若无衡阳之守,也许敌寇更要猖獗。衡阳之战的价值,不仅在于延宕敌寇打通内陆交通线时间,且有助于黔边战局的转捩。”该报评论又写道:“因为衡阳之守,桂林要塞方有建筑余暇。这种要塞虽没有收到效果,但衡阳之固守,使敌入感到中国军队之坚强;又加之桂林之地形,与要塞之坚固,使他们停止于大榕江兴安一带,达40日,以待补充。因为敌人怕兵力火力不够,不能一鼓南下桂林,致挫折其士气,所以须补充完整,方敢前进。假使不是衡阳之手,以挫敌人锐气,敌人不必补充,大胆长驱直入。那么,敌人侵入贵州,当提早三个月,那是敌人更要猖獗。是衡阳之守虽仅47天,而大榕江兴安40天之停留,亦是方军长之余威。在军事上争取3个月时间,是如何的大功勋呢?”
衡阳一役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加剧了日本内阁的危机。由于衡阳久攻不下,致使日“派遣军甚感不安,大本营之不满逐渐达到极限”。7月16日,日军向衡阳发动第2次总攻再度挫败时。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松井太久郎中将来到长沙第11军司令部,传达大本营要求尽快攻占衡阳的命令,并力劝横山勇将其主力投入衡阳。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焦头烂额,日本国内对一身兼任首相、陆相和参谋总长的东条英机极为不满,东条深盼陆军在中国战场表现成绩,以维持他的统治地位。如果衡阳之战继续胶着,他的内阁就岌岌可危。此时,由于太平洋上的塞班岛失陷。再加之日军攻占衡阳继续受挫,1944年7月18日,东条终于被迫辞职下台。正如时文所称:“衡阳驻军及人民,乃以英勇姿态,展开抗战史中最光荣之一页,相持48日(按实际47日)不徒予后方以从容布置之时间,且使太平洋美国毫不顾虑而取塞班岛。东条内阁穷于应付而急遽崩溃。”“对国家贡献最大,于全局胜败有决定作用者,当推衡阳之守”
经救援,方先觉脱险逃离衡阳,于12月11日到达重庆。重庆出现热烈欢迎方先觉的热潮,张贴标语:“欢迎抗战的灵魂归来”。《大公报》1944年12月13日发表社评《向方先觉军长欢呼》:“苦战衡阳四十七天的英雄方先觉军长回来了!……我们情不自禁地要向方军长欢呼:‘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我们的抗战精神回来了!’”“拿衡阳做榜样,每一个大城市都打四十七天,一个个地硬打,一处处地死拼,请问:日寇的命运还有几个四十七天?”《救国日报》1944年12月20日发表社论《方先觉不愧张睢阳》:“抗战八年,战死疆场的英雄烈士,至少数十万人;而保卫国土,至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数;而其对国家贡献最大,于全局胜败有决定作用者,当推衡阳之守。”“方军长因弹尽援绝,防无可防,始被敌人俘虏。这在方军长及其部下,真百分之百尽了职分,不论对于国家,对于长官,对于国民,均无愧色。”文章将方氏与唐代安禄山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守将张巡相媲美。
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时称“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方先觉率领第十军进行的衡阳保卫战,被日方称为“中日八年作战中,唯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衡阳保卫战是日本战史记载唯一的一次日军伤亡超过守军的战例,可见其抵抗是多么顽强。连日寇也不得不发出哀叹:这是自进入支那以来遇到的最为顽强有效的抵抗。有这样的军队,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何其难也!
对于方先觉第十军领导的衡阳保卫战,毛泽东在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中指出:“,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大公报》以“感谢衡阳守军”、“衡阳战绩永存”为题连续发表社论,赞扬衡阳保卫战。
抗战时期著名的重庆《扫荡报》曾在自己的社论中这样写道:“衡阳,这一度成为全世界注视中心的城市,在我们的抗战史中,曾占有辉煌之一页。提起衡阳,称得上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在国外,这个城市与中国军队英勇善战的英名永远流传。”
当时的国民政府也因此授予古城衡阳“中国抗战纪念城”的称号,并建塔纪念。
衡阳保卫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展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捍卫祖国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国民党将士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和自由与日本法西斯进行的一场殊死的血战,它与盟军在欧洲大陆及太平洋战场上的反攻遥相呼应,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光辉而又感人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