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爱看书的广告》有感
吴禾
打开报刊,“书的广告”很多,但文采笔调精到者殊少。吴禾的文章对今天的图书广告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平心而论,文中所举的例子,在当下书刊广告中并不是最差的。吴禾所言,实在只是对这家出版社的“爱之深,盼之切”罢了。
当然,有些广告之所以会有“说到极端,不留余地”等问题,与出版社的面向市场有直接的联系。目前,“改制”已是出版界人士提及最多的字眼,“改制”后的出版人无疑要有更强的“市场意识”;但鲁迅、叶圣陶、赵家璧等当年也都是“面向市场”的,为什么他们写出的就是另一种广告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编者
范用为什么喜爱图书广告
范用先生编了一本《爱看书的广告》,交给我,现在由三联书店出版了。
上世纪30年代,范先生十多岁,因家境困难买不起书,只能看报纸杂志上的书的广告,到书店里站着看不花钱的书。他喜欢看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和新知书店的书刊和广告,因为这三家出版社出的书进步、新鲜,广告文字写得漂亮,而且设计新颖,书名用美术字,有的还配图。
16岁那年(1939),范用进了读书生活出版社当练习生,出于爱好,自己学习设计广告。后来出版社的广告就让他包办了。一干十来年。1948年,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新知书店合并为“三联书店”,解放后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范用到人民出版社任职。此后“运动”不断,虽然书仍在出,但在计划经济模式里,书的广告越来越不被重视。1979年,范用创办《读书》杂志,底封和封三有两面广告,他又有了设计广告的机会。凡《读书》的读者,都不会放过这两页设计新颖,文字简约、实在的图书广告。这些广告与正刊融为一体,成了杂志特色的一部分。
范用自称,他不过是学习前辈如叶圣陶、赵家璧、巴金、鲁迅、茅盾等做广告的优良传统罢了。所以,他利用多年收藏编了这本有关图书广告的书,包括上述诸家的广告文字、优美的广告式样和谈书籍广告的文章。他认为,广告文字要简练、实事求是,不吹嘘,不讲空话、废话;他认为,现在发展市场经济,出版社又开始重视图书广告了,但好的图书广告太少,有向前辈学习的必要。
我拒看图书广告的三大理由
我编《爱看书的广告》,职责所在,一字一字,读了三遍。说不上爱不释手,却也兴味盎然。但我不看当下的书籍广告。所以,当“书缘”版的编辑要我就这本书的出版,谈一下当前的书籍广告状况时,只好去翻旧报纸和到书店里翻书。
书籍广告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说明型、内容梗概型和评论型,大多发表在报纸上,也有在书的封面封底和腰封上印的宣传语,还有专门的广告小册子。我一向反对“目录式”的广告,即只有书名、作者和定价,这种广告谈不上好坏,故不把它算在内。我所留意的是类似新书简介的广告文字。为了有说服力,我选择一家大出版社和一家重要报纸的广告。如《中国文人的活法》(报纸广告):
《中国文人的活法》是著名作家李国文最新结集出版的随笔集,以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的命运入笔(如李斯、严嵩、曹操、杜牧、苏东坡、李清照、朱熹、陆游、冯梦龙等),描绘了他们选择的不同活法和为人,以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形象,启迪今人的人生思考。所写虽多为文人,却也是国人的一面镜子。本书凝聚着这位阅历丰富的老作家对人生的洞悉和感悟。见解精辟深刻,笔锋犀利传神,风格独特,既渊博厚重,又很有文学欣赏价值。
如《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报纸广告,节录):
……本书材料详实,分析透辟,论证严密,结论稳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如《20世纪文学的东西方之旅》(封底宣传文字):
本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对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对世界文学做出更大贡献,具有现实和理论的意义。
这种广告,不引也罢,读来枯燥无味,浪费报纸版面。其中的评价之语(见解精辟深刻……分析透辟……见解独到……之类),空洞无物,没有给读者有用的信息,用在任何一本书上都可以。何况,书名明明是《中国文人的活法》,怎么又说“所写虽多为文人”,难道其中还有不是文人的吗?那么书名就有问题了。这实在不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作家”所应犯的错误。
——空洞无物,是我不看当下的书的广告的原因之一。
再如《红楼说梦》(报纸广告):
关于《红楼梦》的著作一直是人文社科类的热点图书,现在,广大的红楼迷们又可以从著名作家舒芜先生的《红楼说梦》(插图本)中获取营养。舒芜先生自称是站在一个普通的读者的角度去昭阐文心、解读红楼。可是对于一个喜好《红楼梦》的读者来说,他是以自己精深的文化眼光和纯正的审美品味,导引读者走进《红楼梦》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探幽揽胜,充分领略、鉴赏、感受其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迷人的艺术魅力,包揽美不胜收的大观园风光。而且,这本《红楼梦》的解读专著还配有清人改琦的《红楼梦》人物绣像50幅。精到深刻的文字配典雅脱俗的插图,更使我们在备加真切的“红楼”场景及人物形象中,重圆每个人心中的红楼情缘。
又如《清诗流派史》(报纸广告,节录):
……今以简体横排出版,一定会泽被士林,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红楼说梦》广告中“……著作……是……图书”、“包揽美不胜收的大观园风光”不知何解?“备加”应当是“倍加”,且不说它。对于作者和作品的评价有“著名”、“精深的文化眼光和纯正的审美品味”、“精到深刻的文字”等;对《清诗流派史》的评价则有“一定会泽被士林,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真为作者、作品和出版社捏着一把汗,假若未能“泽被士林”,未能“极大地推动古典文学的研究”怎么办?本来说其推动了清代文学的研究已足矣,为什么偏要放大到整个古典文学?同样,“泽被士林”,“士林”又是一个多大的范围!
什么都捡大的说,都要说到极端,不留余地。谄媚之态,显露无遗。(还可参照《中国文人的活法》的广告语)结果只能使读者怀疑,不屑,也有失出版社身份。对比《爱看书的广告》中收录的广告文字,雅俗、高下立分。这是我不看当下的书的广告的原因之二。
再如《青狐》(腰封宣传文字):
王蒙画《青狐》,风姿万种,才情百态,悟出人生哲理,下笔如冷面杀手?
“季节”裁新体,波浪千般,苦闷九重,说破春秋奥妙,行文是古道热肠!
读来如坠云雾,不知所以。这样的文字,堂而皇之地印在书的显要位置,与作者的创作并列,不但令读者不快,也令作者尴尬。这是我不看当下的书的广告的原因之三。
需要说明的是,这家出版社的书出得好,为我所爱,因此更不能忍受其广告的平庸。不看也罢,不看也罢。
《爱看书的广告》选文
鲁迅撰写的广告文字
《萧伯纳在上海》
萧伯纳一到上海,就给了中国一个冲击。定期出版物上几乎都有记载或批评,称赞的也有,嘲骂的也有。编者用了剪刀和笔墨,将这些择要汇集起来,又一一加以解剖和比较,说明了萧是一面平面镜子,而一向在凹凸镜里见得平正的脸相的人物,这一回却露出了他们的歪脸来。是一部未曾有过的书籍。编者乐雯,鲁迅作序。
老舍撰写的广告文字
《离婚》是本小说,不提倡离婚。
《二马》又是本小说,而且没有马。
《老张的浪漫》写为儿子娶还是为自己娶。
《邻居们》写不打不相识。
《月牙儿》写一个穷女子的生活。
《阳光》写一个阔女子的生活。
叶圣陶撰写的广告文字
《中国人学英文》(吕叔湘著)
中国的文字不是拼音文字,所以中国人学英文就有了一种先天的困难。大多数学英文的人学了几年之后,弄成了一个僵局,似通而又未通,单字是记了许多个,规则是背了许多条,但是,书是读不下,话是说不来,写自然更不用说。大多数人这样相持了一阵,由疲倦而厌恶,由厌恶而淡忘,以前的几年工夫就白丢了。这本书就是想对于在这种僵局中挣扎的人提供一点帮助。里面所讲的和普通的文法书不同,作者根据自己在学英文过程中所经历的甘苦,专门就中国人学英文时所感觉到的特别困难,加以指点,使学者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早点脱出那个恼人的僵局,走向成功。所以对于想学通英文的中国人,这是本切实有用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