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才芳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223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04日

詹才芳-壮士挥戈鄂豫皖

发布时间:2010-12-01 16:50:44      发布人: 天堂天使
     1927年9月,在王树声的带领下,詹才芳率众以手中的土铳、鸟枪、大刀、长矛、脚鱼叉为武器,勇敢地参加了大别山南麓的秋收暴动,史称“九月暴动”。
  1927年11月13日,著名的黄(安)麻(城)起义发动。3万余人的农民武装一举攻克黄安县城,活捉了伪县长贺守忠和司法委员、改组委员等贪官污吏多人。在攻城战中,詹才芳亲自率领30余人的突击队,一举攻进南门。起义军共缴获步枪百余支,子弹90箱,被子百余床,并打开了监狱,释放了被捕的共产党员、农会干部和进步分子。当时,人们纷纷传唱: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11月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宣布成立,黄麻起义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黄安义军为鄂东军第一路,由潘忠汝任总指挥兼第一路司令,詹才芳担任排长。
  黄麻起义的消息,震惊了武汉、南京。国民党反动派认为,不及时消灭黄麻的革命势力,其他几个县再闹起事来,将直接影响到武汉、南京的安全。于是,武汉政府调遣第12军一个师前来镇压。作为鄂东军第一路的一员,詹才芳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由于众寡悬殊,起义遭到了敌人的血腥镇压,有人对革命前途丧失了信心,生怕自己的脑壳搬家,悄悄地离开了队伍,有的甚至投敌叛变成了叛徒。可是,詹才芳却怀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鄂东军幸存人员包括吴光浩、李先念、王树声、陈再道、王宏坤、王建安、周纯全、秦基伟等人,毅然奔向黄陂县木兰山区,坚持武装斗争,成为著名的木兰山七十二名游击英雄之一。徐向前曾高度评价七十二名游击英雄“有了这几十个同志坚持武装斗争,形势就不一样。”
  1928年1月,鄂东军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7军(吴光浩任军长),7月又改编为红11军第31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1930年4月,红11军第31师与鄂豫皖的其他两支红军(红32师、红33师)合编为红1军,由黄埔一期毕业的许继慎、徐向前担任正副军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也基本成型。1931年1月,红1军与蔡申熙领导的红15军合编为红4军,旷继勋任军长,徐向前任参谋长。1931年11月7日,以红4军为骨干,成立鄂豫皖主力红军一一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担任总指挥,陈昌浩担任总政委。
  詹才芳一直战斗在红四方面军不同时期,是典型的“红四方面军老人”。期间,他历任过黄陂县工农游击大队大队长、红11军第31师营长、红l军第1师3团政委、红4军第10师30团政委(团长王树声)。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伊始,国民党军就在调兵遣将,准备对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发动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兵力已增加到15个师。中共鄂豫皖军分会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以攻势作战打破敌人的第三次“围剿”,第一仗便是黄安战役,集中8个团的兵力歼灭了敌军赵冠英的第69师,夺取了黄安县城。战役中,王树声、詹才芳率领红30团担任总预备队。12月20日,敌军援兵在火力掩护下进攻红军阵地嶂山,敌军一度突破前沿阵地,逼近红11师指挥所。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总指挥徐向前亲临火线指挥,命令总预备队红30团投入战斗,由嶂山以西倒水河西岸向敌军左侧迂回包抄。红30团在兄弟部队紧密协同下,俘敌800余人,缴枪千余枝,并乘胜追击逃窜之敌,彻底打垮了敌军对黄安县城的增援。王树声、詹才芳绝地反击,保证了“围点打援”战术的成功。
  1932年3月22日到5月8日,红四方面军在皖西发动了著名的苏家埠战役。由于团长王树声此前负伤住院,詹才芳得以展示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3月21日晚,詹才芳指挥红30团和兄弟部队一道,在进军中击溃了由苏家埠增援青山店的国民党军,然后又转而进攻苏家埠。进攻中,詹才芳指挥红30团官兵把篾条、稻草扎成把,用水浸湿后在堑壕前堆成垛,用来抵抗敌军射来的子弹。另外,他们又在周围挖出一条1人多深、3米宽的里外3层,足有2、3里的堑壕,提高了部队的防御能力。此外,詹才芳还组织官兵向国民党军积极展开宣传攻势,给因困饿开小差的敌军士兵送食物。这一举动极大地瓦解了国民党军的士气,到红军阵地前投诚的官兵日益增多。詹才芳指挥红30团围困和瓦解苏家埠的守敌,使蒋介石如坐针毡,最后迫使蒋任命第7师代师长厉式鼎为皖西“剿共”总指挥,调集15个团2万余人,从合肥出发增援苏家埠,结果正中了徐向前的埋伏。红军俘敌皖西“剿共”总指挥厉式鼎及5个旅长、12个团长以下官兵1.8万余人;缴获步枪1.5万余支、机枪250挺、山炮4门、迫击炮40门、电台5部、手枪1000余支,取得了红军战史上的特大胜利。最后,苏家埠被围困的国民党军,外援无望,内无粮草,战斗力彻底瓦解,在红军展开强大政治攻势之后,被迫全部缴械投降。提起苏家埠战役,不能不提到詹才芳。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