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怀念褚时健?
云贵多奇士。
在中国,有两家神奇的企业,能够穿越周期经久不衰。它们邻省相望,一家位于云南,一家位于贵州。
红塔山和茅台,一个将烟草的销量卖到了亚洲第一,一个将酒的价格卖到了世界第一。缔造了中国烟酒的传奇。
让人上瘾,这是最终极的商业模式。
这其中最有名而富有争议的人物,当属红塔集团的缔造人褚时健。
褚时健上一次刷屏,是在三年前,茅台集团的季克良拜访褚时健,烟王和酒王手拉手相谈甚欢,当时这张照片广为流传。
3月5日,褚时健去世,享年91岁。关于他的文章再次刷屏。人们纷纷悼念。
“我很钦佩他,在他身上能感受到企业家精神。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马云对此在回复新京报时表示。
“您用您的一生阐释了什么叫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什么叫顶天立地大写的人!”俞敏洪在朋友圈感慨。
“他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用褚橙来扶贫,我向他致敬做了潘苹果,跟随着他的脚步。”潘石屹说。
褚时健的经历并不完美,他曾被以贪污罪和巨额资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无期徒刑,在71岁高龄时入狱。这不妨碍人们怀念他。“烟王”、“橙王”、“企业家中的企业家”,这是外界给他的称号。
在他人生的前半段,在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80、90年代,他从源头把控品质,斥巨资购买先进设备,将烟草这样一款“有害健康”的产品推向全国,做到了亚洲第一;在他创业的后半段,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时代,他将“褚橙”这样一款普通水果,通过互联网渠道卖遍大江南北。
他在哀牢山划地为林,正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分野。难得之处在于,每一次时代转换,他都能踩对前进的步伐,成为引领风尚的破冰者。1980年代市场经济的机遇来临时,他抓住机遇一战成名,2000年代互联网经济兴起时,他以励志的标签成为“网络红人”。两次突破,皆是打破传统,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影子。
来自全国各地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王石、刘强东、严介和……一些企业家公开表达了对他的钦佩,马云、柳传志、潘石屹……
现在,怀念他的人,也是在怀念这个时代企业家精神中,探索、突破、坚韧的内核。
一把烟枪打天下
褚时健语录:褚时健,属牛
第一类被褚时健深刻影响的人群,或许是中国数量庞大的烟民。
对于年轻一代的烟民而言,可能没听说过褚时健,但却一定知道红塔山。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褚时健几乎是中国烟草的代名词。
1979年,褚时健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那年他51岁。当时的玉溪卷烟厂效益不好,员工“软、散、懒”,车间“冒、滴、漏”,工厂生产的卷烟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知名度。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大锅饭烂摊子。
和所有英雄电影的情节一样,糟糕的开局为中场的高潮埋下了伏笔。
褚时健出身贫苦,却很有企业家头脑。在更早之前,他在游击队扛过枪,当过指导员,在糖厂当过厂长。直到玉溪卷烟厂,他才有机会大展身手,并开始扮演了一个力挽狂澜的角色。
为了扭转卷烟厂的业绩,他砸掉大锅饭落实责任制,从美国和英国进口生产设备,改善烟草种植把控原材料质量,另外,他推行“三合一制度”——将烟厂和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合为一体,实现全产业链的资源集中。玉溪卷烟厂很快起死回生。
自古英雄出乱世。褚时健真正的机遇出现在1988年的云南地震中。因为地震频发,中央放开了云南的烟草管治。在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80年代,放开监管,就意味着放开了钱袋子。
玉溪卷烟厂迅速崛起,在数年后成为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大型企业——红塔集团,红塔山、阿诗玛、红梅等品牌一度包揽全国香烟品牌前三,红塔山更是在国内高档香烟市场中占到80%的份额。褚时健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褚时健效力红塔集团的十多年中,他为国家创造了991亿的利税。云南数以十万计的烟农,全中国以亿计量的烟民,从此记住了褚时健。
他的经历是大多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缩影。那个时代的企业家,学历不高,却有一种朴素的创业智慧和管理哲学。他们说不出高深的理论,但对规律和政策的研究极为精湛。
1995年2月,褚时健被匿名检举贪污受贿,1999年1月,他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那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转换,摸着石头过河的特殊年代,他的清白很难证明和洗刷。
这成为他悲情故事的开端。有人批判他,也有人怀念他。但他对传统产业和民营经济的探索和改造,却成为那个时代的注脚。
一颗褚橙闯南北
褚时健语录:只要活着,就要干事
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元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岭。
如果没有褚时健,哀牢山或许不会像如今这般世人皆知。而如果没有哀牢山,日后火遍网络的农产品电商,或许要换一种方式诞生。
2002年,74岁的褚时健,因为患上严重的糖尿病被批准保外就医。从监狱获得有限的人身自由后,他经过一番考察后,在哀牢山包下了2400亩荒山,种起了冰糖橙,这就是后来的“褚橙”。
有人说褚时健不甘心,不服气,即使74岁了,出狱后也要东山再起。但他却解释是为了老了生活有个着落。“我这个人,从小就养成一个习惯,怕没有事做。无聊的时候就会生闷气。总想找点事做。”他在生前的一次采访中说。
农业创业周期长,见效慢。在前十年,褚橙品牌无人知晓。褚时健和妻子马静芬常为销量担忧。村里的书记二话不说,将卖不动的褚橙以市场价全部买下,然后拿去送人。
隐忍而蹉跎的岁月,书写着难以言表的沧桑。这十年里,不乏仰慕或好奇的人们,前往哀牢山,一睹褚时健真容,但在人们的印象里,更多是一个年迈而不服输的老头,种起了橙子。
种出一两颗好吃的橙子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成千上万亩果园的品质如一。但这也只是褚橙成功的第一步。要把控质量,就要舍得投资,这意味着好品质的橙子得以好价钱卖给对的人。
2012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如此至真至诚却又富含哲理的标语,被打在褚橙的包装袋上。同时,褚橙通过电商平台开始推向全国,并成为一款现象级产品。
在那个荒芜而潦草的电商时代,褚橙的营销手法犹如一股清流。它被包装成一颗“有故事”、“有情怀”的橙子,励志精神是其核心要素之一,褚时健的悲情故事被挖掘,这位已经远离公众视野的老人,和他的产品一起再次回到了舞台中央。
2012年,褚橙销量超过200吨,此后两年各卖出1500吨,褚橙正式走出云南,传遍大江南北。
某种程度上,褚橙颠覆了以往人们对农产品的认知,开创了所谓农产品“互联网思维”情怀营销的先河。
在褚橙之后,柳传志和潘石屹也推出了带有个人烙印的“柳桃”和“潘苹果”,但却并未达到褚橙的影响力,就如褚橙包装盒上所言:“不可复制的传奇,难以评价的人生”。
如果说红塔集团的成功,有体制和资源造就的因素,那么褚橙的成功,则带有鲜明的褚时健个人烙印。“事情的规律,认真就做得好。”他在日后如此总结。他将在传统产业的创业哲学,运用在互联网时代,并同样奏效。
这启发了更多的后来者和模仿者。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掀起了一股农产品情怀营销热潮。乡土乡亲、火山村荔枝等“有故事”的农产品层出不穷,雕爷牛腩、西少爷等餐饮品牌应运而生。
从零开始种橙、卖橙,到准确的搭上互联网营销和电商的顺风车,教科书式操作,让不少晚辈惊叹,从头再来的精神和实际创业中的智慧,也让后来的企业家们怀念。
他们怀念褚时健
褚时健语录:没有庸庸碌碌地生活
褚时健的事业,一生未出玉溪。哀牢山是他出狱后的始发站,也是终点站。
或许在每个企业家心中,都有那么一座哀牢山,它是自我生存、自我证明、自我放逐的流浪之所。“自上山那日起,他的生命已与哀牢山上的枯木同朽。”吴晓波在《褚时健传》的序言中评价道。
某种精神与这座山融为一体,有人称之为“企业家精神”。
王石是第一个上山拜访褚时健的企业家。“他一身农民的着装,却怎么都不像农民。他像个老船长。”王石第一次见褚时健是2003年。当时褚时健穿着一件破圆领衫,戴着一顶草帽。
后来褚时健成了王石最敬佩的企业家。
“一个成功的人士不是在看他站到顶峰,而是从顶峰跌落之后的反弹力。”王石说,他认为自己从褚时健身上看到了企业家精神,看到了人格的健全。
王石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从四面八方赶到哀牢山,专程来见这位倔强的老人。
2013年,70岁的柳传志专门带着联想农业板块的负责人爬上哀牢山,和褚时健交流农业问题,他也曾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公开为褚时健鸣不平。柳传志在联想的发展史上,巧妙地处理了公私产权之分,得以将联想集团发展壮大。因为在这条路上,褚时健早已将路况探清了。
2015年,刘强东在哀牢山拜见褚时健时,称“褚老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典范”。
2016年和2017年,毛大庆曾两次上哀牢山看望褚时健,他将褚时健视为人生的灯塔。
杨元庆在3月5日发微博表示,“对褚老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他的商业精神,向上攀登,永不停歇。”
冯仑曾评价褚时健:“一个人跌倒再爬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从至高处落到最低谷,还能走得更远。”
飞上枝头做凤凰,跌下神坛无人问。这几乎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都会经历的曲折和无奈。在阶层跨越和财富流动的洪流中,有人飞上枝头,有人坠入深渊。但跌倒后如何爬起来,是一种态度。
褚时健没有被打垮,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就像牛一样”。无论是在传统行业突破改造,还是在互联网时代做农业项目,他最终发现,其实这些东西都是相通的,最终还得回归商业本质。
褚时健逝世后,最怀念他的,也正是对企业家精神视如珍宝的创业弄潮儿们,某种程度上, 他们最能与褚时健的遭遇感同身受。
故事,是因为有了精神内核,才能历久弥新。褚时健的故事,是一部厚重的中国现代企业史,中国的历代企业家们,是其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