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放后,刘喜奎选择到中国戏曲学校任职教学
中国戏曲自宋元形成,明末清初时的戏班还是男女同台。到了清康熙年间,统治者以"有伤风化"为由禁止女演员登台。此后,戏曲舞台上的女角只能由男艺人充任。民国之后,保守的北方也出现了刘喜奎等一批坤伶。但北洋政府禁止男女同台,所以女演员组成的班社叫"坤班"。女演员尚不能进大剧院,只能在茶园、游艺园献艺。刘喜奎凭借河北梆子,带动了茶园、游艺园的生意,崛起的河北梆子女伶,满足了有钱、有闲阶层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影响了市井百姓的审美标准。衙门官吏也睁一眼闭一眼,对于女伶登台不予禁止。由此开端,天津的梆子戏台上便有了女演员。民国9年(1920年)9月上海《申报》所刊《女伶之发达》一文中说:"女伶繁衍,盛于津沽。始有男女合演,莫不由津沽输入之文明耳。是以名伶之产著,燕京为佳,女伶之产著,津沽为多。"民国19年(1930年),男女同台禁令被解除。
爱国情怀
民国26年(1937年),日本侵华后,日本人想请刘喜奎去给日本军人演出,被刘喜奎婉言拒绝。之后,刘喜奎连夜离开日占区,到了抗日区四处义演为抗战筹集资金支援前线。一次安徽水灾,刘喜奎得知后,从自己积蓄中,捐献2000元银洋赈济。1952年,已年近花甲的刘喜奎,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的爱国义演活动,慰问战斗在抗美援朝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刘喜奎表示,若不参加此次爱国义演,是终身的遗憾 。
投身教育
中国解放后,刘喜奎选择到中国戏曲学校任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