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将军寻淮洲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22882
本馆由[ 树森 ]创建于2010年01月07日

红军战将寻淮洲

发布时间:2011-02-22 16:05:44      发布人: 树森

  时间:2010-10-18 02:13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寻淮洲,1912年8月29日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社港区莲溪乡黄狮塘一个贫农家庭里。1927年初加入共青团,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两次入闽作战,历任代理排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团长。他英勇善战,威震敌阵,战功卓著,是红军将领中一位赫赫有名的战将。

  保卫苏区喋血苦战

  1927年10月上旬,寻淮洲所在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三营沿着湘赣边南下,开辟以罗霄山脉中段为中心的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寻淮洲所在的第三营,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转战湘赣边界南部地区,打了许多硬仗。

  1928年7月,赣敌11个团乘我红军大队开赴湘南之机进攻永新。这时,寻淮洲正跟随毛泽东率领红三十一团在永新一带打游击,做群众工作。毛泽东常利用战斗空隙,向寻淮洲等红军干部讲述游击战争思想,使寻淮洲深受教育。这期间,部队紧密依靠群众,用化整为零、昼伏夜出的方法,与敌人周旋,抓住有利战机歼灭小股敌人,将敌人困在永新县城附近30里内达25天之久。寻淮洲对游击战争思想心领神会,并在这次军事斗争中,表现得非常勇敢、机智和坚定。不久,因为红二十八团在湘南的战斗中失利,毛泽东亲率红三十一团主力支援,寻淮洲随部队再次转战湘南。

  为了打破湘赣之敌对井冈山的围困、封锁,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柏露会议,决定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平江起义部队留守井冈山,他与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进军。1929年1月14日,寻淮洲随部队出发。24日,部队与赣敌三个团战于大余,因敌情不明,初战受挫。从三十一团调任二十八团党代表的何挺颖身负重伤,毛泽东甚为关切,嘱陈毅转告该团团长林彪,务必妥善照顾,安全转移。林彪只顾自己突围,置何挺颖于不顾,致何坠马牺牲。寻淮洲闻讯,满怀悲愤地说:“何党代表如在三十一团的话,我舍死忘生也要把他护理好,怎能让他坠马呢?!”阶级的感情,战斗的友谊,使他潸然掉下了怨恨和惋惜的眼泪!

  临近年关,部队到了赣南瑞金。大年初一这天,与敌刘士毅部激战于瑞金北面的大柏地,直至次日中午才结束战斗。这场硬战,全歼刘士毅部尾追的两个团,俘敌团长肖致平、钟桓以下800余人,缴枪逾千,为进军赣南闽西打开了局面。战斗中寻淮洲率领全连勇猛冲锋,戮力杀敌,每人仅有的20发子弹打光了,就用树枝、石头当武器。寻淮洲的左臂受了伤,鲜血顺着袖管流下来,战友们赶紧扶住他,要把他抬下火线。他推开战友们,从自己身上撕下一块布片包扎了一下,又把驳壳枪一挥,叫道“冲啊!跟我来!”继续投入战斗,追歼敌人。

  红四军纵横驰骋在“赣水苍茫闽山碧”的广阔战场上,开辟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寻淮洲随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三战闽西、九攻吉安的战斗。1930年春,闽西地方武装升编为主力红军,成立红十二军。红四军抽出了一部分干部去支援,寻淮洲奉命调到新组建的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百团担任营长。

  在第一次反“围剿”时,寻淮洲所在红三十四师第一百团,与红三军、红四军,奉命在黄陂、小布地区集结,待机歼敌。拂晓时,骄横的敌人向我设伏的阵地走来。待敌人接近时,寻淮洲一声喊“打!”红军战士立即奋起杀向敌人。敌人突然应战,慌作一团。激战到中午时,便将敌人打垮。敌人的第一次“围剿”被我粉碎。战后,寻淮洲因作战勇敢,指挥得力,提升为红三十四师第一百团团长。

  1931年3月,第二次反“围剿”开始。寻淮洲所部在瑞金北面的大柏地集结。4月下旬,向西北方向的东固、龙冈隐蔽,待机歼敌。从5月16日至22日,寻淮洲部与红三军、红四军一道,先后在富田、白沙、中村歼灭了大批进攻的敌军。不久,他调到红三十五师任师长,此时,他才19岁。

  1932年7月,蒋介石又调动数十万反动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反革命“围剿”。这次反革命“围剿”前后共8个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敌人调兵遣将向鄂豫皖、湘鄂西两个根据地大举进犯。中央苏区为了配合两地的反“围剿”斗争,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行动。6月,寻淮洲率红三十五师随一、五军团迅速由福建回师赣南,与红三军团会合,准备迎敌。那时自夸为“铁军”的国民党广东军阀陈济棠部18个团向我赣南苏区进犯。7月,寻淮洲部在朱德、罗炳辉的指挥下,与兄弟部队一道,从信丰向西出击,在粤北南雄东部的水口坪和赣南漳水之滨的池江地区连打两仗。水口战役异常激烈,寻淮洲率战士们冲上去,用马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歼敌两个营,陈济棠的部队溃退。这两仗,有力地守卫了江西南线,使红军能够移师北上,策应了鄂豫皖、湘鄂西两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同年8月,寻淮洲奉命指挥红三十五师参加了乐安、宜黄战役。在战斗中,寻淮洲率部直捣敌后,牵制敌数个师兵力,对反“围剿”战争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为此,寻淮洲所部红三十五师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他本人也荣获二级列宁勋章。

  1932年12月,刚满20岁的寻淮洲,从红十二军的三十五师调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

  打响入闽作战第一仗威震东线

  1933年4月,蒋介石将十九路军调到闽西进攻红军。7月,中央军委下令,以红三军团(缺红六师)为主,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寻淮洲受东方军指挥部之命,率领红五师从江西的头陂出发,向福建进军。7月5日抵宁化以西地区,执行收复连城、新泉苏区,开辟闽北新苏区的任务。

  入闽的第一仗,就是拔除宁化县的泉上土堡。土堡墙高二丈五尺,厚约二丈,驻有绰号“闽北王”的卢兴邦师的第三○七团,还有周围四个县的地主武装400余人,并储备了大批粮食、食盐,是一个负隅顽抗的反动堡垒。7月9日,敌三○九团从清流增援泉上。东方军在彭德怀、滕代远指挥下,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红四师在离泉上30里的延祥设伏,全歼三○九团。红五师包围泉上,决定采取坑道作业的方法进行爆破。寻淮洲令李天佑的第十三团东进,歼灭归化守敌一个营,解放了归化城。这个胜利,为攻克泉上土堡创造了有利条件。7月19日拂晓,寻淮洲又亲自指挥白志文的第十五团,完成了坑道作业,把土硝装在棺材内,推进坑道,一声巨响,炸开土堡围墙,我红军战士冒着弥漫的硝烟,勇猛冲入堡内,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干净利落地全歼守敌第三○七团及地主武装。延祥和泉上两战共歼敌12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及现款、粮食、食盐等物资,取得入闽第一仗的重大胜利。

  东方军入闽首战告捷,为开辟新苏区创造了有利条件。7月28日,东方军一部主力向朋口、莒溪发起进攻,一部主力包含寻淮洲师担负着牵制连城敌人和打击增援部队的任务。朋口、莒溪打响,连城敌四六六团钟经瑞部来援。寻淮洲指挥第十三团在29日晨抢占了朋口东侧的高山,控制制高点,敌人也来争夺。寻淮洲指挥部队迂回敌后,前后夹击,全歼敌四六六团,然后乘胜回师围攻朋口、莒溪之敌,又全歼黄康营。8月1日,东方军所属四个师于连城东面的下堡胜利会师,热烈庆祝建军6周年。庆祝会上,彭德怀、袁国平先后讲话,鼓励全军指战员继续英勇作战,争取更大的胜利,并转达了中央军委表彰寻淮洲部在战斗中成绩卓著的特别嘉奖令。寻淮洲在会上代表红五师全体指战员表示,决心创造新的战绩来回报中央军委的嘉奖。

  1933年9月,寻淮洲师随东方军总部转战到延平(今南平市)的西芹,待机歼灭来自沙县的援敌。驻沙县的敌六十一师,是十九路军最精锐部队,敌六十一师企图以部分兵力抢占西芹,掩护其主力增援延平。寻淮洲奉命率部连夜出发,截击来犯之敌。9月18日晨,寻部与敌六十一师第三六六团郑为辑部在木芹山遭遇。该处是茅草丛生的大荒山,为了抢占制高点,红十三团战士不顾一夜行军的疲劳,奋勇抢占主峰。敌人也拚命争夺这个山头,战斗十分激烈,双方在山顶上展开肉搏。我红军战士勇猛冲杀,终于把敌人打垮,并乘胜追击数十里。号称十九路军中战斗力最强,有胜无败的“铁军”三六六团,乃被我东方军寻淮洲指挥的红十三团全部歼灭,开创红军一个团的兵力在运动中歼敌一个团的新战绩。此役充分表明东方军指战员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斗精神,以及寻淮洲的坚毅果断、机动灵活的指挥才能。

  1933年秋,蒋介石又调动五十万兵力,分四路向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人,震惊于黎川失守,命令东方军立即返回江西,企图收复黎川。中央军委决定从第一、三军团中调出部分主力师,扩建成几个新的军团。十月中旬,寻淮洲指挥的三军团红五师,在鹰潭附近的贵溪县上清宫,与红十一军合编成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军团政委肖劲光。红七军团下辖第十九、三十四师,仍归东方军指挥。

  1934年1月3日,东方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发布“向东突击动作的命令”,开始了东方军第二次入闽作战。1月4日,三军团由头陂出发,于10日到达沙县东20里的富口地区待机。寻淮洲率红七军团也先后从泰宁南进到三明市地区配合行动。11日,我东方军围沙县城,并在沙县东30公里的青州击溃由延平来援之敌第四师,毙敌团长两人,营长4人,消灭敌200余人,取得第二次入闽的初战胜利。与此同时,寻淮洲指挥的红十九师、红三十四师,在三明市附近,以少胜多,歼敌一个旅,并奇袭永安城,乘胜攻占尤溪县,缴获卢兴邦的一个兵工厂。此后,寻淮洲把这个兵工厂的机器运返瑞金,为红军修理武器,翻造子弹,对支援反“围剿”斗争作出了贡献。

  东方军全体指战员英勇作战,打了很多胜仗,歼灭了大量敌人,打开了一些城镇,扩大了政治影响,扩充了红军,筹集了大量军用物资和生活物资,这个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而寻淮洲作为东方军的一位青年指挥员,先后直接指挥红五师、红七军团,两次入闽,英勇杀敌,战功卓著。在1934年1月举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在缺席(仍在前线作战)的情况下,被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担任抗日先遣部队转战千里

  由于党内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着中央,贯彻“左”的军事指导方针,使得我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节节失利,到1934年夏,中央苏区从原来纵横各近千里,缩小到纵横各300余里。内困外扰,国难当头,形势极为险恶。7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出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命令红军“不辞一切艰难,以最大的决心,派遣抗日先遣军北上抗日。”

  抗日先遣军(正式命令中为“抗日先遣队”)由红七军团组建。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治委员,曾洪易为随军的中央代表,共同组成红七军团军政委员会;刘英、粟裕继续分别担任军团的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先遣队的行动任务是: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支援皖南休宁、祁门、石台、歙县的农民暴动。

  接受任务后,寻淮洲召集军团全体干部,通宵达旦地研究敌我力量、制定作战计划和进行政治动员。由于红七军团在东线连续作战,部队消耗很大,只剩下4000人。于是,在苏区突击补充了2000新兵,以此6000兵力(非战斗人员约2000)编成三个师,有长短枪1300支以及少量轻重机枪和三门迫击炮,还有宣传品300担、物资200担。总的情况是武器不足,物资缺乏,战斗人员不够精干。

  7月6日晚,在寻淮洲、乐少华等率领下,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踏上征途。先遣队进入闽中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异常惊慌,忙调遣闽东敌八十七师王敬久部布防福州,又将正在湖北整训的敌四十九师海运驰援。围攻中央苏区的敌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闻讯,急从漳州飞往福州“视察”,为部下打气。福州南濒闽江,城墙高大,工事坚固,城内外驻有两个团和一些炮兵、工兵、海军陆战队,城郊还有飞机场,且敌已沿江设防,碉堡林立,戒备森严。8月2日,寻淮洲率部队从水口向福州开进,黄昏时遭到敌机袭击,我伤亡近百人。从水口到福州城约80公里,红军冒着敌机的轮番轰炸和沿途敌碉堡的密集火力,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夺取,到8月7日才抵福州的西北近郊。当晚发起攻城,经一昼夜激战,占领了敌军一些阵地和城北关主要街道。但是,寻淮洲这支善于游击战的野战部队,由于缺乏攻城经验和攻坚手段,围攻三昼夜不下,遂自动撤出战斗。8月9日,部队向闽东的桃源地区转移。敌八十七师一个团跟踪追来。红七军团后卫部队与敌激战一夜一天,形成对峙局面。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我军再次主动撤出战斗。

  8月16日,寻淮洲率部沿着闽浙边境继续北上。他指挥红七军团长途奔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于8月下旬攻克福安县西北的穆阳镇,歼敌数百人。接着在浙西南击溃敌一个保安团,并攻克了庆元县城。部队乘胜进军,势如破竹,又在竹口打垮了敌浙江省保安纵队两个团的阻截,俘敌200余人,缴步枪数百支,轻机枪十余挺,迫击炮两门。这次胜仗,红七军团的军威大振。到9月初,部队进入了闽北苏区的古楼游击区。

  红七军团自瑞金出发到进入闽浙赣苏区,先后转战闽、浙、赣、皖四省数十县,历时4个月,行程3200里。这期间,它虽然遭受王明“左”倾错误指导,但是,在寻淮洲的指挥下,广大指战员以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马不停蹄,连续作战,深入敌人心腹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牵制敌人的兵力,支援了中央红军主力作战略大转移。

  血洒皖南永垂青史

  1934年11月初,寻淮洲率领红七军团到达重溪地区后,受到了苏区革命群众的热情欢迎。闽浙赣苏区,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从1927年开始领导创建的,曾经多次粉碎过敌人的“围剿”而坚持下来的一块革命根据地。11月4日,方志敏接到中央军委的电令,立即偕同省委、省苏维埃、省军区和新十军的领导人,从葛源北上,赶了50里路来到重溪,看望和慰问红七军团的战友们。红七军团的广大干部和战士,回到了苏区怀抱,四个月来的艰辛劳累,顿时一扫而光,战斗情绪迅速地振奋起来。

  根据中央军委11月4日的命令,方志敏会同七军团的领导人,研究了两军合编的问题。红七军团同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以及新升级的地方武装合编,在德兴县重溪共同组建了红十军团,共有兵力6000余人。原红七军团改编为第十九师,红十军和新升级的地方武装分别编为第二十师、二十一师。领导干部也作了调整,寻淮洲任第十九师师长。这时,中央苏区在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成立了以项英为首的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11月4日中央军委的电令中还明确指示,红十军团和闽浙赣军区今后接受中央军区的指挥。

  在军团干部的调整问题上,寻淮洲两次受到了“左”倾宗派主义干部政策的打击。在红七军团时,寻淮洲虽为3人领导核心之一,但实权被曾洪易(后叛变投敌)把持;组成红十军团时,仍保留了乐少华的军团政委职务,却把军团长寻淮洲降为师长。面对这种处境,寻淮洲胸怀坦荡,从不计较。

  1934年11月18日,寻淮洲率领红十九师,按整编后规定的任务,从怀玉山和德兴县东北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向浙皖赣边进发。敌浙江保安纵队副指挥蒋志英率两个团尾追过来。寻淮洲充分发挥我军打运动战的特长,在芳村地区部署兵力,给予尾追之敌以坚决的打击。敌军大败,蒋志英负伤逃回常山县城。接着,寻淮洲又指挥红十九师经上方镇,突破敌补充第五旅的防线,强渡新安江,逼近昌化县,其先头部队到达杭州西边50公里的临安县,震动了杭州。随后,寻淮洲率部转向皖南,经过歙县、绩溪附近,一举攻克旌德县城,再由泾县、宣城之间北上,渡过青弋江,威胁芜湖。在这段时间内,红十九师摆脱了曾洪易、乐少华的干扰,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广大地区内机动作战,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充分地发挥了寻淮洲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正当寻淮洲率领红十九师开展游击性运动战取得成效的时刻,以项英为首的中央军区根据敌人对闽浙赣苏区的“围剿”日益严重的情况,命令红十军团指挥部立即率二十、二十一师向北转到外线,同寻淮洲师会合,在开化、遂安、衙县、常山之间集结兵力,争取以运动战消灭敌人,创造浙皖赣新苏区。为了统一领导,中央军区决定以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和刘英5人组成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为主席,随红十军团行动;又调粟裕任军团参谋长,刘英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寻淮洲被排除在军政委员会之外。

  红十军团三个师会合后,在皖南打的第一仗,就是谭家桥战役。当时,敌调集了由顾祝同指挥的五个正规师、两个独立旅和部分反动地方武装近十万人,分成三路,自北而南,向汤口扑来,企图一举歼灭我军。12月13日,红十军团沿着屯溪至青阳县的公路向北转移,经过乌泥关进抵黄山东麓的太平县谭家桥地区。

  军团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决定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这段公路两侧的有利地形打伏击。具体部署是:皖南游击大队从左右两旁吸引牵制敌人,红军主力由乌泥关起始,沿公路两侧从南到北,按十九、二十、二十一师的顺序设伏。寻淮洲的第十九师是军团战斗力较强的一个师,配置在上峰,除以一个连的兵力控制乌泥关制高点外,主要兵力部署在乌泥关以北,与二十、二十一师的阵地依次衔接;第二十一师以一个营构筑工事坚守谭家桥正面,待敌补充第一旅通过乌泥关进入我设伏地域后,即行封锁乌泥关口,断敌退路,并阻击可能增援之敌。

  12月14日上午9时,敌补充第一旅进入设伏地区,我军突然发起攻击。预先毫无准备的敌人顿时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状态。担任敌前卫之第二团,在我军猛烈冲击下,一片混乱,抱头回窜,团长被我军打伤,战场形势对我极为有利。但是,第十九师在部署兵力时,没有将主力配置在乌泥关以北,而是摆到乌泥关以南去了。乌泥关以南是悬崖陡壁,战斗打响后,火力施展不开。而敌人抓住这个时机,重新调整了部署,集中力量攻我战斗力较弱的二十、二十一师,置我十九师于不顾。第二十、二十一师是游击部队改编,指战员虽奋力反击,但因不长于打阵地战,很快陷于被动。第十九师主力“以有用之兵,置于无用之地”,增援不及,致使公路两旁我方的阵地被敌人冲垮。

  为了扭转战局,寻淮洲率部向敌人发起反攻。战士们见师长亲临火线,顿时增添了巨大的勇气和力量,一个猛攻,把乌泥关的制高点重新夺了回来!可是,寻淮洲却腹部中弹,负了重伤,昏倒在地。他忍着剧痛,又顽强地支起身子,手指前方,命令部队:“抓住时机,向北突围!”

  寻淮洲的伤势很重,战士们做了一个临时担架,抬着他从枪林弹雨中闯了出来,迅速向北转移。此时,敌军也打得精疲力竭,伤亡很大,无力对我追击了。我军转移到皖南泾县的茂林地区福官墩时,寻淮洲因流血过多,不幸逝世。指战员泣不成声,把他安葬在潘村马蚁山脚下的约事岗。

  第二天,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营来搜山,挖开了寻淮洲烈士的坟墓,割去头颅,向国民党南京反动政府请赏去了。当地革命群众不忍烈士遗骸暴露,冒着生命危险,又重新掩埋,修复坟墓。方志敏对寻淮洲的牺牲十分痛惜。他怀念战友,对寻淮洲作了高度评价:“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同志,因伤重牺牲了!他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指挥七军团,在两年之间,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缴获敌枪6000余支,轻重机枪300余架,并缴到大炮几十门。他还只有24岁,很细心学习军事学,曾负伤五次。这次打伤了小肚,又因担架颠簸牺牲了!当然是红军中一个很大的损失!”

  1938年5月,陈毅奉党中央向东发展的指示,率新四军第一支队深入敌后,途经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专程去蚂蚁山,拜谒了寻淮洲烈士墓地,并在墓前吟诗说:“十年内战后,国共合作又。回念旧时人,潸然泪沾袖。”他还提出要重修寻淮洲烈士陵墓,并亲自写了碑文,高度赞扬寻淮洲的卓著战功。(《中华魂》)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