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劫夫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298
本馆由[ 天堂墓匠 ]创建于2009年12月28日

李劫夫-个人评价

发布时间:2010-12-15 17:20:26      发布人: 天堂墓匠

总体评价

  著名音乐家傅庚辰说,李劫夫是中国少有的音乐家,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惊人的。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与人民密切相关的联系,一生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绝大部分都是中国观众熟悉的民族音乐,而这其中编入年表的就有500多首,像《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蝶恋花———答李淑一》等脍炙人口的

个人荣誉

  歌曲至今还广为传唱。可以说,李劫夫是人民的知音,人民是李劫夫的知音。同时他也用实践证实了民族的才是经典的道理。著名音乐理论家周荫昌认为,李劫夫的歌曲是大众里面最专业的,也是专业里面最大众的。他为中国的民族音乐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歌曲,这与他的创作激情是分不开的。周荫昌还回忆说,有一次一个共产党的干部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没有透露一点机密。后来,别人问他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他回答说是两首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和《王禾小唱》。而这两首歌就是李劫夫的作品。可以说,正是李劫夫的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精神的作品鼓舞了几代人,才会让太多的人至今难忘。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向延生说,李劫夫对中国音乐的贡献不仅仅在于那么多优秀的作品,他在音乐教育上的作用不亚于他的创作。向延生说,他的父亲与李劫夫是同事,与李老接触的机会非常多,从小他就听李老的歌,后来就来到了东北,在沈阳音乐学院跟李老学音乐。可以说像他这样喜欢李老的歌、并跟他学习的人非常多。

同行评价

  音乐家王蔼说,他就是听着李劫夫的歌长大的,至今那些经典的歌曲他都能准确地唱出来,李劫夫的歌一直在激励着他们这一代人成长,这些经典的歌曲让他们永生难忘。
  潘兆和回忆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当时前苏联的一本小说《旅顺口》因为部分内容不真实,让周总理十分生气,他责成田汉等人来旅顺收集资料重新创作,李劫夫等人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之后周总理到辽宁视察,接见了李劫夫等人并就当前形势鼓励他们创作出激励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作品来。当时的李劫夫正在酝酿创作作品之中,在总理的鼓舞下,他终于写出了《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经典的歌曲。李劫夫夫人张洛,心中感慨万千,对于这首歌,她说:“劫夫的作品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他的歌记录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劫夫的创作理念

  春风文艺出版社1964年版《劫夫歌曲选》劫夫在本人所作的前言里写道:“我写的歌曲,几乎绝大部分都是为配合党的方针、政策和种种政治运动的。我觉得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假如不是配合全党的各项政治活动,便不能产生我的这些歌曲,因为党的各项政治活动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重大事件,千百万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跟着党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假如我的歌曲不去表现他们,不能对他们壮丽的事业起一点作用,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在考察了劫夫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后,此说尚不准确,大家认为劫夫的创作理念是“致力于表现人民的斗争生活”。安波同年在《人民日报》对劫夫的评价“他是群众的知音,群众是他的知音”,相对准确一些。一言以蔽之,人民性应该是劫夫的的创作理念。

劫夫的创作方法

  劫夫作曲的素材基本上源于民间,应该说,民间音乐、抗战救亡歌曲和苏联歌曲对劫夫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但劫夫作曲并非简单地套用这些丰富的素材,而是化用,一“化”便生出属于他自己的风格来。论者鲁煌曰:他有“……非凡的处理歌词的才能。无论多么拗口、参差不齐或冗长的歌词,在他笔下都能处理得流畅通顺,易于上口。”劫夫学生的日记表述了劫夫对自己创作的阐述:“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更重要,应把表现乐曲内容放在第一位,根据内容确定形式,要准确地抓住形象,创作要把词的语气充分表达出来。……我写的曲子有个特点,强调对句,使歌曲进行有规律,唱起上口,另外,特别注意形象,力求把形象表达准确;特别注意语言语气,尽可能表达出内容的神态。”其实,毛主席语录“入歌意谓劫夫写作已进入自由境界”。沈阳音乐学院的部分教师认为,劫夫处理歌词的能力“不但国内很少有人与之相比,就是在世界音乐史上,也足可与擅长在音乐中处理语言的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天才相媲美!”,上述评价是中肯的。劫夫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也是革命者。他的一生,包括创作生涯,与革命、政治息息相关,而他的个人悲剧也正是因为与政治的关联而产生的。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