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援藏干部撰文缅怀因公牺牲的张宇同志(共四篇文章)
陕西省援藏干部撰文缅怀因公牺牲的张宇同志
(共四篇文章)
来源:西部网 编辑:李媛
时间
张宇看望藏族群众。(资料图)
西部网讯 陕西省模范援藏干部张宇扎根西藏、奉献边疆的动人事迹深深感动着我省援藏干部。“学习张宇精神、争做时代先锋”在广大援藏干部中产生了强烈共鸣,日前,我省援藏干部纷纷撰文深切缅怀这位好榜样、好同事。
陕西省模范援藏干部、优秀共产党员、西藏自治区噶尔县县委书记张宇同志是陕西岐山县人,生于1968年7月,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硕士研究生。历任共青团宝鸡市金台区委副书记、书记,宝鸡市金台区区长助理、副区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宝鸡市委副秘书长等职务。
2010年4月,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奔赴西藏,作为我省选派的第六批援藏干部,担任阿里地区噶尔县县委书记。张宇同志始终把藏区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在高海拔地区超负荷工作,
第一篇
奉献在高原
张 岩
作者系宝鸡市陈仓区法院援藏干部、阿里中院政治处副主任
去年8月,我随陕西省法院系统援藏工作组进藏,奔赴阿里地区,随后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藏工作。
今年8月22日清晨,在去拉萨途中,我向陕西援藏干部、阿里地区噶尔县委张宇书记打电话汇报工作,一小时内拨出3个电话,都无人应答。疑惑间,张书记的电话回拨过来,一个陌生的声音低沉地说道:“张书记突发急病,经抢救无效,已经离开了我们。”震惊之际,几个援藏干部陆续打来电话确认了噩耗,顿时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和张宇书记都来自陕西宝鸡,进藏前张书记曾担任市委副秘书长,而我在区法院工作,我们的生活轨迹并不曾交集。是援藏,让我们相识相知,成为朋友。本以为这种经历了世界屋脊生死磨难的友谊可以伴随一生,可是仅仅持续一年就成回忆,在我,很难接受,我不禁常常回忆起在阿里一年来的援藏经历。
“阿里”一词是藏语音译,意为“属地”、“领地”、“领土”等。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南部,距离拉萨1600多公里,平均海拔
阿里的生活条件和内地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全年平均气温只有零度,昼夜温差大,九月中旬就开始结冰,有些居民就生起了炉子。我的住处定时供水,有时还会断电,晚上盖两床被子也不胜寒意,第二天早上卫生间水桶里都结了冰。一次我去拜访张宇书记,和他谈起环境的艰苦和些许的不适应。张书记说,阿里肯定比不得内地,但是在这块土地上毕竟已经有人类存在几千年了,说明这里并不是不能生存,况且还有这么多的当地干部常年坚守在工作岗位。作为援藏干部,我们到了一个新地方,必然有一个适应过程。必要的注意是应该的,但是没有那么可怕。调整好心态,平时注意生活方式和工作节奏,放松心情,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联想到张宇书记进藏以后积极学习藏语,学会了不少藏歌,不时在援藏干部团拜时一展歌喉,而且坚持练字、打太极,我当时相信张书记是一个很会调节生活、注重劳逸结合的人,也在心里将张书记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度过了最初那段难熬的日子。可是在他去世后,人们发现,张书记的最后十天,一直在带病工作。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组织参加了一个现场会,当时感到背痛,夜间就去输了些液体才休息,想不到第二天一早就再也没有醒来。一些援藏干部在谈起张书记的去世时,难掩悲痛:张书记太累了。
内地的朋友听说阿里面积34.5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不到9万时,大都要问一句:那里大概没有多少事吧?在去年进藏后一段时间,我曾经对自己的工作做过一个统计:两个月内行程2500多公里跑遍了全地区7个县法院,40多个工作日里仅草拟、整理的文稿就有80多份,平均一天近两份。根据两地法院协议,我是作为宣传教育干部进藏的。一年来,在陕西法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阿里法院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我及时适应工作,主动向单位同事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成效,先后在《人民法院报》、《阿里报》等报刊发表多篇宣传文章,牵头开通了西藏首家中级人民法院网站——阿里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网,主要负责网站的日常运行。参与了阿里中院科学发展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和基层建设年、“揭批达赖、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岗位大练兵等活动的日常工作,并针对阿里地区法院系统审前调解工作现状撰写了专题论文,获得了全国范围的征文奖励。今年“六一”前夕,我在大学校友中组织捐助了两万余元,为阿里地区改则县古姆乡小学210多名学生每人购买了一套包括书包、文具在内的学习用品。通过积极协调,我还促成了阿里地区赴陕跟案学习法官到宝鸡法院考察学习,宝鸡法院系统累计向阿里法院额外提供捐助近十万元。
一年来,我在阿里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年年初,我被评为阿里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七月,又被阿里地委评为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共产党员。一位到过阿里的作家说,在阿里,死亡和感冒一样随意。也许这些成绩在内地并不算什么,但在阿里,却需要我伴随着不时袭来的高原反应,忍受着心慌气短、头痛乏力等种种症状,甚至是在与死神擦肩而过中一步步努力得来,所以我倍加珍惜。在张宇书记去世后,内地的一些领导、同事和朋友先后向我表达问候和安慰,使身处高原的我倍感温馨;我所在的阿里中院领导也征求我的意见,对我的工作生活条件予以改善。这些使我相信,如果我在援藏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一定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离不开同事和朋友的理解和帮助,离不开象张宇书记一样亲如手足的援藏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是你们,给了我坚持的勇气和奋斗的动力,使我能进一步坚定信心,更好地完成接下来的援藏任务。
在阿里这片土地上,18年来先后倒下了地委书记孔繁森和县委书记张宇等援藏干部。他们以生命践行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他们是援藏干部的精英,他们无愧于时代的楷模。我为自己是援藏干部这个团体的一员而自豪,我也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着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神、山高境界更高”的理想追求,全力完成自己肩负的工作任务,力争用出色的工作成绩,为阿里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宝鸡市陈仓区法院援藏干部、阿里中院政治处副主任)
第二篇
纪念张宇书记
李卫宁
作者系陕西省农业厅援藏干部、阿里农牧局副局长
(
一
红年的哽咽,让我的心一下被缩起,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忽然的噩耗,只在喃喃地说,什么情况?怎么可能?不会是因为过度劳累吧!
自然,红年也是刚刚得到的消息,过程他一定也是不清楚的,不久便在群里证实了这个消息的流传,等我静下来再给红年打电话时,他是在会议中,说话不方便,但传来了田建文“原发性高血压”的声音,毋庸置疑这是专员在向大家做确切情况的通报,我无话可说,两眼发直。
二十多个小时以来,张宇的音容始终萦绕在我的周围,锥心的痛使我难于呼吸。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二
在四十位援助阿里的陕西干部中,张宇是最温良持重的一位。2010年刚进藏在拉萨交接时,他和黑树林两位县委书记受命向第六批援藏干部介绍西藏情况,因为当时对西藏对阿里的地名人名历史都不太熟悉,具体内容已经不大记得了,尚留至今的印象只有他思维和逻辑的慎密,不是政治领袖用政治语言求解政治问题的通常方式,更象百家讲坛上教授的一节课,感到组织选人还是有水平的。这便是我们最初的接触。
三
今年六月,杜文娟的长篇纪实文学《阿里 阿里》出版,书是胡晗从西安捎到阿里的,因为这本书里写到了张宇和他的工作,杜文娟托我替她向张书记送一本去。
四
2012年4月嘎尔县召开了“打造藏西最干净城市推进会”,我在听众席上听完了这次会议的所有议程,在这次会上,我了解到的这是他施政方略中“建设藏西中心城市、建设阿里经济强县、建设边境模范县”中中心城市建设的第一阶段目标,那次会议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嘎尔县通过行署文件明确了各单位临街大喇叭口的责任硬化,通过增加公厕消灭随地大小便的状况,通过临街垃圾桶内移各单位和定时清理来改善临街卫生状况等等。这些事随后成了我在狮泉河留意的重点,毫不讳言,是一个月比一个月的卫生情况要好,人的粪便和野狗也少得多了。这一天,他亲手给由他设立的城市环卫队的先进工作者颁了奖,是他的这个环卫队把狮泉河的城市文明向前大大的推进了一步。
五
我在阿里的电视机,收看阿里电视台是雪花加电闪,看不清人影,但自嘎尔电视台开播后,嘎尔台的节目却异常清楚,所以看到张宇的镜头就不少,常常见他戴着小沿帽早上在边防哨所,中午在寺庙乡镇,下午又在陪着另一拔工作组在草地圈舍了,这是他一天的行程。援友都清楚,在阿里下乡,是没有条件吃到现做的饭菜的,风干牛羊肉加碗78度水煮的方便面,肉硬嚼不动,面硬得也嚼不动,胃口就更谈不上对得上了,几天下来人就瘦下一圈。我不是个五大三粗能吃肉喝酒消化很好的人,说老实话每次都怵这样的生活,因为每出一次差,人就大小要生一次病,的确不是我想偷懒。特别让我受不了的是下乡出差时,越野车里热外冷,进出上下再小心,出差的第三天必是胃肠性感冒,所以我的人丹不离身,霍香正气水不离口袋。说这些,是想说,张书记他跟我一样,工作环境是一样的,但他比我要辛苦若干倍,所以我说张宇累,是我比照自己来说的,他不但要奔波还要运筹,身累心更累。
我一向不愿把阿里之种种归结于高原的气侯,但阿里的苛氧仍然是种种因素中,逼离生命的最后那根稻草。
张宇是真的勇士,他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嘎尔县的工作顽强地结合起来,使狮泉河一天比一天美丽,使嘎尔县一天一天都在变化中,而付出的便是一天天自己生命的消耗直至牺牲在岗位上。
直面雄浑惨淡的阿里高原,不是每一张白纸都可以成为画卷,不是每一个人生都可以辉煌灿烂,而他的人生无疑是壮烈而炫彩的,让我泣血顿足的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讲实际有真情的人,苍天不佑竟走的是如此之匆忙意外,我等情何以堪?况是始终面带微笑,沉稳庄重的张宇?
……
我说不出话,谨以此文来纪念比我小两岁的张宇书记,他1968年生人,英年44岁。
(作者系陕西省农业厅援藏干部、阿里农牧局副局长)
第三篇
深切缅怀张宇书记
刘孟骐
作者系陕西省检察院援藏干部、阿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谁也不愿相信,我们尊敬的张宇书记离开我们了。直到我握了握他那已经冰凉但还没有完全僵硬的手,我的泪水在眼眶不住打转。他正在慢慢离我们而去,让我们记住这个让人悲痛欲绝的时刻—
赶到人民医院太平间的外面,见到了张书记的遗体,安静的躺在床上,盖者一床白色的被子。在往太平间抬时我摸见了张书记的手,已经冰凉。我的心也随之冰凉了。我的记忆中,张书记永远是一个热情、豪迈、果敢、有思想、做事雷厉风行的人,现在,他却躺在这冰冷的太平间,怎么能让人不伤心。随后,几个援藏干部给张书记擦身子,换衣服,大家都很难过。张书记的灵堂先设在县委分给他的周转房,得知消息的干部群众纷纷前来祭奠哀悼,许多人掉下了悲痛的泪水,几天里前来祭奠哀悼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
24日张宇书记的追悼会在噶尔县礼堂举行,我没有参加,听说地委给予张书记很高的评价,这是张书记应该得到的。25日晚,张书记遗体运送到拉萨西山殡仪馆,在空旷的殡仪馆,我和几个援藏干部一起为张书记守了一晚灵,最后陪了张书记一晚。29日,张书记的骨灰回到了养育了他的故乡宝鸡。
张书记和我们一起来时是一个有血有肉,生龙活虎,充满活力的人,回去时却成了一把冰凉的骨灰。这给家里的妻子、儿子还有年迈的老母亲是怎样的打击啊!她们将怎样渡过以后的漫漫人生!
张书记的工作能力,理论水平,人品作风,人们有目共睹,我不多说。
噩耗传来,红柳低首,山河悲泣!
张书记啊张书记,你为什么想着别人最多最多,想自己却很少很少!你为什么想着工作最多最多,想自己的身体却很少很少!你为什么想着噶尔的干部群众最多最多,想自己的妻儿老母最少最少!
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一位好战友,一位好老兄,一位好老师!
张书记走了,带着他未筹的壮志。张书记活着,永远在我们心中!
尊敬的张书记,你是我们援藏干部的楷模!你是共产党员的先锋!
我们永远缅怀你!
(作者系陕西省检察院援藏干部、阿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第四篇
英雄的光辉
谢恩主
作者系陕西省委宣传部援藏干部、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在世界屋脊的屋脊,有一群来自三秦大地的年轻人,一批又一批,18年来,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地为保卫边疆、建设阿里贡献着青春。援藏书记张宇的出现,引起了世人对这个群体的更多关注。2012年8月22日,张宇同志因病、因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让西藏意外,令陕西震惊,使国人感动。他是对口援藏以来第一个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援藏书记,也是陕西第一个献身高原的援藏干部。
戴眼镜的“兵马俑”
张宇是陕西岐山人,身材魁梧,为人和善,朴实憨厚。有一次,自治区一位陕西籍领导到阿里调研,抽空看望陕西援藏干部。当大家聚在一起时,这位领导开玩笑说,“大家都像兵马俑”。我打量了一下,看着张宇最像兵马俑。不过,他在陕西人诚实本分的品质上,又多了几份锐气。他向领导介绍县情和工作情况时,就像说自己家里的事情一样,娓娓道来,有条不紊。既思路清晰,又不乏幽默。可以说,这位陕西汉子,既能干又会说。
张宇很关心大家,在我们面前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兄长。他是我们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党支部副书记。在大家一起聚会时,他经常说,“能来援藏是组织对我们的信任。机会难得,一定要做点事情,留点什么”。张书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到狮泉河,进门楼之后你就会见到公路两旁生长着人工栽植的红柳,俗称“景观大道”,在荒凉的戈壁上使人感到一缕生机。出昆莎机场后,你会看到一排崭新的安居房,藏族牧民正在家中感受张宇书记给他们带来的温暖。
张宇乐于助人,情趣广泛。刚到阿里不久,在张宇家里聊天。当他听说我想学藏语时,很高兴,耐心的告诉我学习方法。临走,他送我一本《日常藏语一本通》。这本书至今,我还保存着。惭愧的是,藏语学习进展不大。张宇在任前培训2个月中,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日常交流,并且会唱藏歌。到现在两年过去了,我也只会一两句日常用语。张宇不仅学藏语、唱藏歌,而且练书法、打太极。在一次聚餐时,他说,“在高原地区要保重身体,适当的锻炼;身体一定要搞好,否则组织不要、老婆不要,就麻烦了”。听着这话大家都笑了。
忠诚的守卫者
阿里与印度、尼泊尔边境线长达1114公里。盘踞在印度的达赖分裂集团,老巢就在山那边不远的地方。因此,在阿里保卫边疆、维护稳定是硬任务和第一责任。在维稳工作上,张宇继承发扬了“党政军警民联防”的传统做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就是改善民生促和谐。通过改善民生,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使老百姓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在中央财政资金和陕西援藏资金的有力支持下,张宇提出了在扎西岗乡建设边境示范村的构想。扎西岗处在中印边境,距离地区首府狮泉河镇只有80多公里。“要把山这边建得比山那边好,这边的人比那边的人过得舒坦。对比一下,农牧民就有了优越感。有了优越感,就有自豪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工作就好做了”。在阿里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下,张宇狠抓落实,扎西岗典角村“边境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经过一年的努力,今年8月住房工程胜利完工。一排排崭新的二层楼房耸立在边境的荒滩上,着是惹眼,着是提气,着是靓丽。8月底,喜迁新居时,典角村65岁的老村支书嘎玛次仁心情格外沉重。因为他得知为他们盖上这些房子的县委书记张宇已经病逝了。“张书记来到噶尔之前,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想过能够住进两层高的大房子,”他红着眼睛对记者说,“可是现在我们马上要搬进去了,他却走了,看着这些房子,我就想起了张书记和蔼的面容,想起了他为我们做的一件件好事……”说着说着,老人哽咽了,黄豆大的泪珠从布满皱纹的脸颊上无声滑落,晶莹剔透。
张宇始终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2011年2月,噶尔全县普降暴雪,平均积雪厚度达30厘米。听说灾情,正在陕西休假的张宇立即返回噶尔投身到抗雪救灾工作当中。从返回噶尔的那一天起,连续四天,张宇同志都没有回过家,和同志们吃在一起,奋战在一起。他不知道多少次摔倒在雪地里,但爬起来后继续往前走。几天的超负荷、高强度工作终于使张宇书记病倒了,但他仍然坚守第一线,一边打点滴一边指挥抗雪救灾工作。
发展的推动者
2010年,阿里国民生产总值为18.52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为3450.9元。阿里不仅与内地无法相比,就是和西藏其它地区相比差距也非常大。可以说,阿里是西藏,乃至全国最落后的地级行政区。发展关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关乎民族团结与和谐稳定。如何发展?张宇结合噶尔县以牧业为主的实际,提出了“建设藏西中心城市、阿里经济强县、边境模范县”三大战略目标,确立了“以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县域城镇化,为经济强县搭建平台和载体;以发展农牧区和城镇经济为两翼,起飞经济强县建设,促进噶尔县域城镇化和工业化;以边境模范县建设为中心城市建设和经济强县建设提供社会环境保障”的工作思路。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扩大了人工种草面积。牧业是阿里的支柱产业,但这里石头多绿色少,草场承载能力低,大量牲畜因为冬季缺草而死掉。人工种草很有必要。但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种草,像个神话,因为专家经过考察论证后说不可能。倔强的陕西人不服这个理。从第四批援藏干部开始,开始探索人工种草。他们从陕北把紫花苜蓿带到阿里高原。经过一次次的失败,终于探索出用塑料薄膜栽种紫花苜蓿的经验。紫花苜蓿的种植,改变了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张宇到噶尔后,发现人工种草好,但面积有限,无法满足需要。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噶尔紫花苜蓿等人工种草面积提高到了3万亩,初步形成了噶尔河谷短期育肥带,年育肥牲畜5000只,加木村、索多村、噶尔新村等奶牛养殖点初具规模,奶牛存栏达200余头。为了鼓励农牧民种草,张宇采取措施:由政府提供技术、草种和肥料,村民自己种植、收割,并由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动员,同时引进奶牛,帮助牧民们发展奶畜业。这一举措深受欢迎。52岁的噶尔新村村民加参是位低保户。在张宇和乡村干部的帮助下,去年加参种植了 20亩紫花苜蓿,由于管护得当,当年就成活。“奶牛吃饱了,牛奶产量猛增到日产 15公斤,一天就能赚 180元。”加参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年就脱了贫,第二年还买了拖拉机,并将牧草面积扩大到 40亩。
除了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张宇积极争取援藏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他邀请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参与设计,创办了占地300亩的狮泉河生态产业园,全面打造以极地特色高端产品为主导的省级以上综合开发区,推进噶尔县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目前投资1500万元的西藏天鑫混泥土项目已开工建设;按照“发展城郊畜牧养殖种植业”的整体发展思路,建设噶尔县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利用援藏资金200余万元建成的一期工程的30座温室大棚已经投产,极大地丰富了狮泉河镇蔬菜供应;提出以“心中的阿里,阿里的中心”为主题,打响“象雄文明故地、世界屋脊明珠、喜马拉雅一城、藏西中心城市”狮泉河城市形象,把狮泉河建设成为藏西旅游集散中心,目前投资700万元的噶尔县旅游集散中心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并编制了《噶尔县2011—2020年旅游发展规划》,投入援藏资金推动加木村红柳公园、那木如温泉等景点建设,2011年实现旅游年收入78万元。
张宇的辛劳没有白费。在第六批援藏工作的带动下,噶尔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较过去均呈现出大幅度增长:2011年底,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43亿元,同比增长18%;县级财政收入完成2158万元,同比增长6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同比增长23%……
最后的挣扎
张宇对自己要求很高,不断工作上要争创一流,德、能、勤、绩、廉各方面都要做出表率,做到尽善尽美。为了实行噶尔发展目标,他经常不辞辛劳地往返于阿里与拉萨、陕西之间,请专家、跑项目、要资金,一趟下来辗转几千公里;无论酷暑严寒,反复到项目一线督促检查工作,仅昆莎乡的人工种草基地一年里就去了数十趟。
13日到14日集中精力筹备人工种草现场会。听取了典角边境模范村建设项目的进度汇报。下班后又把有关部门领导叫到宿舍,研究6个重点项目的落实及竣工安排。
15日上午,去现场调研高效设施农业;下午,筹备阿里地区党建工作现场会(在噶尔召开);会后又和县委政法委一起研究当前的维稳工作及细节。
16日全天都在检查,首先是人工种草现场会的各项进展,其次检查国道沿线环境治理。
17日17日到23日是西藏的传统节日—雪顿节,全体干部放假。18日到19日张宇挨个慰问藏族干部,还专门到副县长巴桑央宗家去,她的女儿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张宇非常兴奋,大加表扬。20日上午,慰问驻军;下午安排部署“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
21日阿里地区党建工作会议在噶尔县召开。张宇穿了一件薄西装,现场忽然刮起很大的风,他对随行人员说自己背疼得厉害。现场的《阿里报》记者发现,由于衣着过少,在寒风中他冻得有些发抖,但仍然一丝不苟地向与会代表介绍噶尔县的基层党建相关情况,直到会议结束才返回。当天晚上接待一个工作组后,张宇赶紧到医院输液,到凌晨,感觉好一些了。他对陪同他的县委办主任普布加措说:“我没事了,大家都回去吧。”
谁知,8月22日上午,当他再次被发现时已经倒在地上。
张宇倒在地上,头在门口,身在门里,门里花盆上的叶子碰掉了几片,……
这说明,张宇临终前曾进行过思想斗争和身体挣扎。开门之前,他明显感到身体不适。但他不想在深夜打扰别人,宁愿自己坚持。他总是替别人考虑的多。本来一个电话就可以将他拯救。他想打开门透透气,也许好一些,因为缺氧是高原的一贯杀手。可是,在他打开门的瞬间,终于因体力不支而跌倒,并抓落了几片绿叶。倒在地上,他已不能发出响亮的声音,身子向前挪了挪,头勉强伸到门口,就动不了了。援藏干部都住在各自的单位宿舍,独家独院,相距较远;就是房间里发生天大的事,别人也不知道。在漫长的黑夜,只有灿烂的星光照耀着这呕心沥血的身躯,野狗的叫声在空旷中淹没,他的意识开始模糊……
他用自己的生命阐释了对党的忠诚,阐释了先人后己的高贵品质。
张宇是怎么去世的?许多人疑问。我听到噩耗,感到非常震惊,非常难过,非常惋惜。在我影像中,他是个身材魁梧、举止得体的陕西汉子,他怎么会突然倒下呢?我的第一感觉,他是累死的。当然,军医检验他为心肌梗塞至死。但我仍认为,他是因带病坚守、忘我工作、身体透支而过劳致死。
英雄的光辉
张宇的躯体倒下了,耸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的县委书记,援藏干部的楷模。从阿里、西藏到陕西、宝鸡,都为张宇追授了荣誉,给予了高度赞扬。但评价最高的,还是噶尔县老百姓,两年来生活的改善,使他们对张宇感恩戴德。噶尔县县长索朗次仁曾对记者说,“张宇务实为民清廉,是西藏和陕西人民的好儿女,是党的好干部,噶尔人民的好书记,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8月份,是西藏、阿里最温暖的季节,牧草最丰盛的季节,风景最美的季节,也是青稞成熟的季节。但是,在世界屋脊的屋脊上,在高寒缺氧的现实前,周围万年不动的雪山提示您:在蓝天白云下,在宁静的戈壁滩上,就像感冒会夺命一样,处处充满着危机;在高原上行走如履薄冰,须谨慎再谨慎。
不过,“保卫边疆,巩固团结,促进发展”,这个使命大于天;“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生存极限”算什么。选择了援藏,就是选择了光荣,就要能吃苦,能忍耐,讲团结,讲奉献,争创一流。张宇用生命解读了援藏精神,是陕西援藏干部学习的楷模。
在灰色的8月,在传统的雪灯节,这位身材魁梧的陕西汉子化为灰烬,魂归故里,感动阿里、西藏,感动三秦大地。万人悼念,万人敬仰,万人传颂。
15岁的儿子抱着父亲的骨灰,抱着父亲的过去,不肯放手。但他目光沉着,步伐坚定。因为有了父亲的教诲,路还要靠自己走。
从李狄山、孔繁森到张宇,到无数献身高原的英雄们,就像灿烂的星辰,照耀着广袤的荒漠,眺望着遥远的家乡。
英雄的光辉,激励着建设边疆、奉献高原的勇者,激励着爱党爱国、勤奋进取的人们。
(作者系陕西省委宣传部援藏干部、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