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
蔡襄书法
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 古今中外,论蔡襄者必先提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安桥(洛阳桥),它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被称作“福建桥梁的状元”(茅以升)。它的建成,是蔡襄的一个贡献,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福建文化蔡襄与洛阳桥 福建文化民间保护网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唐后期起,泉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泉州港湾区帆墙林立,百舰争流,中外商贾荟集,各地货物集散。然而,万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极大障碍,交通问题远远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万安渡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这万安渡并不“万安”,在暴风狂潮袭击下,经常发生船沉人亡事件,人们认为这一现象是“水怪”捣乱,故望而生畏。传说蔡襄跟随仁宗皇帝下江南,沿途不断为民请命,赈粮灾民,赈款扶贫,受到百姓深切爱戴。当他巡至泉州与惠安的万安古渡,看到水深流急,白浪滔天,每当涨潮时,更是波涛汹涌,游船摇撼,过往客人时有溺毙,不禁潸然泪下,当即又运筹建桥的雄心。他吩咐手下买来蜂蜜,在海岸上写着“君命蔡襄建造洛阳桥”。皇帝漫步至此,见蜜蜂涌扑地觅食,好不美丽壮观,凑近一看,朗朗诵起“君命蔡襄建造洛阳桥”。蔡襄听罢马上跪地领旨。皇帝被弄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我分明在看群蜂排字,怎么会变成了下旨?这又是爱卿设下的圈套让我钻,爱卿戏朕也!蔡襄伏地力谏,吾皇恕罪,皇上金口玉言,怎能有戏于臣。蔡襄略施小计,使皇帝吃了哑巴亏。鉴于蔡襄爱民心切,也不十分计较。谕批他任泉州太守领款督建洛阳桥。蔡襄知难而上,挑起这副前所未有的重担。
九百多年前的科技状况,要建一座跨江桥梁,海神也惧怕三分。蔡襄面对放肆翻滚的大江,无法下椿,心如刀绞,一急之下头发白了一半。他拳拳爱心感动了兴风作浪的龙王。传说有一天,吕洞宾托梦对蔡襄说:“此事无需过虑,我给东海龙王写封信,让他停潮一天,就可以把桥基砌起来了。”蔡襄听后大喜,从梦中醒来,只见桌上果然放着一封信,上书“面呈东海龙王”。于是他在堂上问道:“谁下得海?”差役夏德海连忙叩见说:“小人便是夏德海,不知大人有何吩咐?”蔡襄一听大喜,便道:“你既下得海?那就把这封信面呈东海龙王吧!”原来这夏德海是他的名字,并不谙水性,下不了海,但上命难违,只好
蔡襄书法
硬着头皮去了。夏德海领命回到家中,把下海投书之事告诉了妻子,其妻不禁失声痛哭,但也无可奈何,只得给夏德海置酒饯行。夏德海喝得酩酊大醉,昏昏沉沉来到海边,瘫倒在海滩上,被巡夜的虾兵蟹将发现,将其捉入龙宫,把信交给龙王。东海龙王与吕洞宾交情颇深,便让夏德海带回一信。黎明时分,夏德海从昏睡中醒来,看见有一封信,上写:“面呈蔡襄收”,急忙将信交给蔡襄。蔡襄将信打开,只见信中只有一个“醋”字。他琢磨了好一会儿恍然大悟,立刻下令二十一日酉时开始抢修桥基。原来“醋”字可拆为廿一日、酉。到了那天,果然海潮退落,水底裸露,桥工们昼夜施工,桥基得以牢固下奠。
这巨大的工程,朝廷拨款力不应支,蔡襄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身体力行,忍受家庭变故(丧子亡妻)的痛楚,在其母的支持下,把他家仅有埭田二百“捐一百六十石助役”。该桥共投资一千四百钱,却不用国库分文,都是靠集资募捐而来的。传说天庭这边发现蔡襄的壮举,就让观音菩萨下界助一臂之力。观音受旨下凡,先在岸上张贴告示:“某日有一才貌双全少女别具一格要在洛阳江上荡舟择婿,叟少不分,贵贱无欺,只要能够用钱掷中她身上,就嫁与谁。”蔡襄不识玄机,可从中得到启示,若能找一女子荡舟索银资助建桥,不正是一件好事。但是当时社会妇女从不涉足社会。能让谁去抛头露面出这洋相?无奈之下他只能“大义灭亲”,舍妻冒险。他把妻子认真化妆一番倒也美若天仙。购选一艘特大船只进行精心包装,船四周放上磁铁,充夫人的挡兵之箭。当蔡夫人潇洒地出现在江上时,人们认为是告示上的女子择婿,一时洛阳沸腾,上至官家子弟,下至平民百姓,两岸人山人海,争先恐后,把一串串银钱往她身上掷去,皆被强磁铁吸住。蔡襄神机妙算,早已森严壁垒,保护大贤大德的蔡夫人安然无恙。观音菩萨在云端看得真切,赞叹人间竟有这般奇女子。她怕蔡夫人万一有个闪失,马上脱下绣花鞋化作一艘大船,乘舟而至,人们神魂颠倒,转向新目标倾囊投掷。观音满载银钱驶向蔡夫人与她结为金兰之好,并把一艘银钱作为见面礼帮助建桥,而后消失在茫茫的云雾之中。蔡襄夫妇仰望天际,感慨万千,真是失道寡助,得道神助。
得此银钱,蔡襄力排艰难险阻,建成了洛阳桥。 f蔡襄集思广益,与大桥建设者们一起科学地解决桥梁建筑及固基问题。他们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了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这种石基的开创,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称之为“筏型基础”。他并种海蛎以固桥基,于桥上下两侧滩涂上,植石以附蛎,以减缓江流速度,使不致动摇桥墩两侧基础。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学运用于建筑上的先例。桥成之后,蔡襄拟订了千古传诵的《万安桥记》并刻石立碑,它真实地记载了建桥情况和桥的规模。
“渡实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全文共150多字,文辞极优美,同时它又是中国书法史上颇为著名的蔡襄书法珍品 福建文化民间保护网 植树绿化重农惠民 f蔡襄曾组织人马,从福州始沿途栽植树至泉州、漳州,计长700里。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过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时,免受骄阳曝晒之苦。它成为洛阳桥的配套工程,此即《宋史》本传所说的“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一事。近一千年前的蔡襄已能注意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水土,确是高人一等。时人为此作诗赞之:“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蔡襄在泉州积极组织群众抗旱,兴修水利,生产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嘉?三年〈1058年),适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带领官员到泉州飞阳庙祈雨,自责干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还写下《乞雨题西方院(有序)》:“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他是以此举来劝告各僚属要关心民瘼,组织农民抗旱自救。不久恰好天降大雨,旱情解除,岁以大稔,王十朋因此赞他“爱民心有彼苍知”。 晋江龟湖塘可灌田数千亩。但是,沿塘百姓常为用水及管理维修堤岸等问题争吵、斗殴。加上土豪、无赖好事之徒插手搅浑,沿塘百姓冤冤相报,问题久而不能解决。蔡襄深入民间,详为考察,为更好地保护这一水利工程,加强排涝抗旱作用,以利农耕,相应加强相邻各乡林、黄、苏、郑、吴、蔡六姓的联谊,特制定《龟湖塘规》(后世称为《先宋塘规》),使龟湖有法可依。它明确规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维修问题,保证农田能及时得到灌溉。他在制定《龟湖塘规》时,按规定执行管禁,遇有重大违规者,则由陂首呈县府惩处。正因为有蔡襄的《龟湖塘规》在,龟湖塘维护了近千年,为濒湖农民流泽至今。据《晋江县志》载:“自蔡襄定塘规至明朝的五百年间,粮食产量往往二、三倍于他乡。”这是对泉州水利建设的贡献,后人因此为之立《德政碑》。 蔡襄卒于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八月十六日,享年56岁。时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其曾孙蔡洸事亲至孝,为曾祖父蔡襄逝时朝廷并无赐谥号,由他奏请于朝,赐蔡襄为“忠惠”,寓意谓:忠之实曰廉,公方正;惠之实曰遗,爱在民。为蔡襄芳名立下风范,彪炳千秋,而享誉古今,昭示后人,教仰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