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学教育的先驱者郑之蕃教授
2010年02月01日 08:39:42 来源:吴江日报 作者:殷堰工
在中国现代数学史上,有许多辛勤执教的老前辈。江苏吴江的郑之蕃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郑之蕃(1887~1963),号桐荪。1887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兄弟三人和小妹终生服务于教育事业。郑之蕃是20世纪上半叶在我国从事近代数学教学工作的先驱者之一。他立志学数学,在190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美国。光绪末年,怀着科学救国理想的郑之蕃只身一人登上了横渡大洋的海轮,告别祖国,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州绮丽佳城,在那里的康奈尔大学专攻数学。他不负国家的重托,学习异常刻苦,1907~1910年,他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数学系共修了十八门数学课程。1910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10~1911年在哈佛大学研究院进修一年。终于在辛亥革命前学成回国,从事数学教育。据资料考证,郑之蕃是清末出国学习数学第一人。
郑之蕃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动荡时代。他出国选择学数学,已有志于从事数学教育事业,一生未改初衷。在教育园地中他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为的青年,促成祖国和社会的兴旺发展。他在清华大学送走一批批出国留学的青年,也帮助接纳了不少学成归国的人才。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培源、赵访熊(前清华大学副校长、数学教育家)、庄圻泰(著名数学家杨乐、张广厚的导师)、王宪钧(数学哲学家)、段学复(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等都曾听过他的课。有这样的文字表述:郑先生性情的直爽,诗人的诚恳,是为同学们所称赞的。郑先生说话声音极细弱,在礼堂报告,连坐在第一排的同学都听不清,但他摇头晃脑颇有名士风味。 在课堂上,郑先生全用英文讲,条理非常清晰,把一本解析几何解析得头头是道。有时书本外还加讲些简便的方法,讲到兴致勃勃时,课也不愿下,总是一边讲一边回头说:“Wait a moment”或“A few minutes more”。 他说的官话夹英语,穿的是或纯西装,或黑背心,细袖袍,着脚管,老布袜,戴的是或汤管帽,或西服帽,此诚东西文化荟萃一身者矣。郑之蕃善于启发学生的思想,他对学生的关心教导不仅限于课内。获他教导的学生感到终生受益,有的坚定了专业学习的信心,有的以他对工作的严格要求作为楷模。
数学的发展固然有很多因素相互制约,而人才是至关重要的。郑之蕃深深地懂得这一点,他决心把自己在海外学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到东方这块古老的国土上,使之生根、开花、结果。他回国后,便执教于福建马尾海军学校,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其美名远扬。1920年受聘于国内最高学府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1925年应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华罗庚教授的老师)之邀,与杨武之(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之父)等人一起筹办算学系,卓有成效,培养了像陈省身(前美国数学会主席)、吴大任(前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这样出类拔萃的数学英才,为中国现代数学的腾飞作出了贡献。
1933年春,清华算学系元老郑之蕃教授建议并力主将华罗庚从行政系列的助理员破格提为教学系列的助教。1927年,清华正式成立数学系,第一任系主任为郑之蕃,此后熊庆来、杨武之、江泽涵(著名数学家)等先后担任系主任。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培源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其数学老师郑之蕃先生推荐,第一篇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发表在清华学报第一卷第二期(1924年12月)上。
郑之蕃从1912年开始,先后在福建马尾海军学校等校教授数学和英文。1920年起在清华学校(后改清华大学)教数学。以后除在1940~1946年外,他一直在清华大学工作,直至1952年退休。
郑之蕃长期在清华大学执教,是清华大学算学系的第一任主任。他结合自己对中国数学发展史的认识和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著有《墨经中的数理思想》和《四元开方释要》等文。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版了他所翻译的美国A.柯恩(Cohen)所著《微分方程初步》。后在他采用美国B.E.F.薛尔伍德(Sherewood)和A.E.泰勒(Tay1or)合著的《微积分》作教材时,曾把全书译出。
1935年,国内从事现代数学研究的学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有的达到了国际水平,中国的数学研究队伍初具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性的数学团体———中国数学会就应运而生了。在7月25日~27日的成立大会上,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的郑之蕃被选为董事会的九名董事之一,这是个众望所归的结果,其名字列陈建功(中国现代三大数学家之一)、苏步青(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著名数学大师)之前,成为我国数学界德高望重的几个前辈之一。
郑之蕃一生致力于数学名词的编译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确定通用的数学名词,他不辞劳苦积极承办此事,出面邀请在北京的数学家进行多次讨论,历经三年之久,终于在1956年3月出版了一本《数学名词》。这使数学研究和教学在使用中文数学名词时有共同的依据,对我国数学工作的发展和数学书刊的出版都起了极大的作用。
郑之蕃留学归国后即参加以江南上海等地为主要活动中心的政治文学团体南社。在南社到20世纪20年代初停止活动前,他一直是正式社员。作为南社社员的他对史诗字画都有所涉猎,特别对诗词有较深的造诣。他喜读吴梅村诗,著有“吴梅村诗笺释”。他论诗的作品有“冯注李义山诗商榷”及“论工部排律诤遗山”。他对诗词的发展有自己的见解,著有《宋词简评》,说“宋词之演变与唐诗略同”。他自青年至晚年作诗词不下数百首,可惜多已散失。但从仅存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1952年郑之蕃退休后,写下了许多诗篇,热烈歌颂社会主义的祖国,其爱党、爱国之真挚感情跃然纸上,足见一个老知识分子宽阔胸怀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