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厅九井----梅州南华又庐
有“十厅九井”之称的梅县南口镇南华又庐作为客家建筑的一个代表作而广为人知,然而由它的主人潘祥初参与出资为全族人兴建的家塾“毅成公家塾”外人知之不多。日前这座历经上百年风霜的家塾正在进行全面修缮,它保持完好的格局和相关的实物揭示了所在地南口侨乡村崇文重教的客家人特质,是梅州市首间获完整修缮的传统私塾建筑。
潘祥初基金和潘氏后人捐资助学
潘氏“毅成公家塾”建成于光绪28年(1902年),是一座前低后高的单层土木结构建筑,主要由当地的侨商潘祥初和其叔父潘立斋出资兴建,以潘祥初曾祖父的名字命名。据现存的由当时知县撰文的家塾建成碑记可知,从潘祥初的曾祖父起,潘氏三代人都心系家族下一代教育,把兴建一座上规模的家塾作为奋斗目标,至潘祥初一代终告大成。建成的这座书塾建筑面积约730平方米,加上门坪和后花园总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运用了不少承重立柱,保证了家塾的空气流通和光线通透。为建造这座家塾,潘氏叔侄请人调处解决了此前遗留的买地纠纷,捐出1600两白银,加上从偿款中拨付的400两白银付清了买地款。叔侄俩接着慷慨解囊,捐4000两白银雇工买料,于光绪庚子年(1900年)动工、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建起了目前这座传统的家塾建筑。他俩还捐资和建门店作为校产,以解决办学经费。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毅成公家塾”经历了从传统私塾到新式学校的嬗变。初时为塾学,邀请林松如、潘宝俊、张速胡等饱学之士执教,内容以文言文为主。民国后改为全日制完全小学,吸引了周边300多人就读,即使在1918年安仁学校建成后学校进行了整合,家塾作为分校仍保留了低年级班和幼儿园,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结束教学使命。过去的一百年间,侨乡村培养出一批活跃在军、政、教育、工商各界的人士,包括国际知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潘祥初的孙子)和国民经济专家、中山大学教授潘汝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