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纪委原书记杨敏之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37932037
本馆由[ ymn525 ]创建于2014年07月31日

一瞬长思感悟生命

发布时间:2014-08-27 16:52:44      发布人: ymn525
                                  
                                                       易龙云

 

 

     得悉杨敏之同志溘逝的噩耗,我顿感悲痛。一位好人,一位好领导猝然走了。几天来,我心里一直沉甸甸的。

      敏之同志14岁参加革命,16岁随南下工作团来到湖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湖南的山水和湖南的人民养育了我,我是吃湖南的大米成长起来的。如果要说我这个人文化气息还有点浓的话,那也是湖湘文化熏陶的结果。”

       敏之同志于1954年来衡阳,时年21岁,在衡阳工作整整三十四年,和衡阳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这里的山山水水,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熟悉这里的人民,这里的人民也熟悉他,敬重他。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跟敏之同志仅有十来次交往。正是这极少的交往,令我对他倍加敬重,没齿难忘。

       1955年秋,我在衡阳师范学校读书,一天,谭雪纯校长请时任湘南区委党校教研科长的杨敏之同志来校作报告。高大魁梧的杨科长以其洪亮的声音、讲座内容的严密逻辑性、讲演语调的抑扬顿挫,折服了所有听众,给我留下至深的印象。毕业后,我分配在衡阳市江东区(今珠晖区)任小学教师。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敏之同志调任市委宣传部长,我又有机会听过他几次时事讲座。

       我年轻时爱好诗歌,常去市教师进修学校向诗人王晨牧老师请教。大约是1963年秋的一个星期二下午,我在那儿碰上敏之同志,当然只是点头致意而已。后来我才知道,他每周星期二、五下午,都去那儿听欧建鸿老师讲授《古文观止》。此外,他跟毛盛炯、王晨牧、陈植森等老师也有过师生情谊。一位领导干部如此勤奋好学,着实令我钦佩。

      真正认识敏之同志是在1978年秋,我陪谭雪纯校长去他家拜访。那时,他任衡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谭老向他介绍了我。谭老是地下党员,在1960年“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中受到错误处理。谭老此次是为平反来的。那时,我家住在人民路小学,敏之同志的家在环城北路,相距不到两华里。谭老便委托我把报告交到敏之同志手里。尔后,为传递书信,我跟敏之同志有过几次见面的机会。他为人随和,主动询问我的工作和家庭情况,我也不再感到拘谨了。1979年初,谭老恢复了党籍,先后调任衡阳地区教学辅导站主任、衡阳教育学院院长。谭老能迅速落实政策,显然与敏之同志的努力有关。八十年代初,敏之同志出任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每天都骑自行车上、下班,成为当时街谈巷议的一桩美谈。有几次我们在路上相遇,他总是下车跟我握手。这使我产生一个想法:“官越大越没有架子。”

       衡阳地、市合并后,敏之同志连任市长。1984年初,谭老和几位地下党的老同志给他写信,推荐我从政。不久,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应山红同志来人民路小学对我进行考察。由于我当时爱好儿童文学,不想离开教育战线,同年10月,我去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做了教研员。1986年9月10日,衡阳市隆重庆祝第一届教师节。午宴时,时任市委书记的敏之同志带领市党政领导向与会代表敬酒。给我们工作人员敬完酒后,他走到我身边,亲切地问:“小易,现在的工作还适应吗?”随后,他叮嘱我不要放弃儿童文学创作,说这也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语重心长,感人肺腑。

       1988年春,敏之同志被任命为中共湖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怀着对衡阳人民的依依眷恋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迈入省委大院。此后,我们仅有两次书信往来,此外,我只是在电视上看过他满头银发的形象罢了。2008年初春的一天,我偶然看到《湖南日报》副刊上有一篇关于敏之同志《铁马冰河——我的南下征程》的书评,顿时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便写信向他索书。很快,我收到省纪委“敏之同志处”的挂号印刷品,内有三本书,扉页都有他2008年2月28日的亲笔签名。我异常高兴,用几天的时间通读了一遍。原来,他离休后并没有休息,他是在用自己的笔继续为党的事业工作着。

      这三本书都是写作者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为,所思。《铁马冰河》给读者勾勒出南下岁月的风风雨雨,赞扬了这场伟大运动的历史意义,歌颂了百万南下战士担当民族大义、解放全中国、建设新国家的时代精神,也对南下征程中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一些理论性的探讨。《一瞬长思》记叙“文革”那一段涂抹不掉的历史。时为市委秘书长的敏之同志,所经磨难最多。此刻,他才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最大惨痛是:有口不能辩,有冤不能伸,笼罩在刻薄的冤枉的困境中。

     《蓉园秋思》是敏之同志在省纪委书记岗位上十年的记录。涉及的大多是纪检监察工作,主要是反腐败。其中有些篇什是工作期间对纪检监察工作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总结,曾得到中央纪委主要领导同志的肯定。许多文章如《请客吃饭也要来一场革命》、《与“红包”的较量》、《对“公款消费”开一刀》等,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刊登;大部分是离休后的一些理性思考,从人物的故事入手,娓娓道来,入木三分,对旧体制中的权力越位、监督缺位等症结作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只有改革,才能遏制腐败。”这些真话,细读之可以增长见识,净化心灵,对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更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无独有偶》中提到的那位罗姓女教师,我是见过的。在1961年暑假教师学习班上,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批斗,后来精神失常。“文革”中,沦为“阶下囚”的敏之同志与这位地位卑微的“天涯沦落人”尴尬相遇,他猛然想起此人此事,如果是错案,自己定然负有领导责任,心存愧疚。1979年,他复出任市委副书记,便亲自招呼城北区(今石鼓区)区委认真调查此案,为罗老师平了反。他感叹道:“如果说悲剧是人生的一部分,那么将这么沉重的悲剧压在这位原本无辜的罗老师身上,历史也真太会作弄人了。”在阶级斗争的“魔圈”内,以言定罪,以权代法,作为领导者,他也会犯错的。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读完敏之同志的三本著作,感触良多。我十分赞同他对生命的感悟:“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社会意义。生命是自己的,但主要是大家的,社会的。因而,人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他人、为大家而活着。”我也完全认同他的自我评价:“我在任何岗位上以及各种复杂困难的环境中,都是尽力去学、去思、去做,直到从岗位上退下来,也未改变我的初衷。”“因此,有一天我入土了,‘我尽力了’这四个字就是我的墓志铭。”

      安息吧,敏之同志。我敬重您。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