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故事
1920年初,陈望道接受上海《星期评论》编辑李汉俊等人的委托,翻译《共产党宣言》。于是陈望道回到故乡义乌的茅草房里,开始了这项翻译工程。
有一天,陈望道的母亲见儿子关起门来不分昼夜地依据日文本、参考英文本翻译《宣言》,人都累瘦了,便给儿子做了糯米粽子,外加一碟红糖,送到书桌前,催促儿子趁热快吃。陈望道一边吃粽子,一边继续琢磨翻译句子。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喊道:“红糖不够,我再给你添一些。”儿子赶快回答:“够甜,够甜的了!”当母亲前来收拾碗筷时,竟见到儿子满嘴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没动,原来是蘸了墨汁吃了粽子,于是母子相对大笑一场。
1920年4月末,陈望道终于译完《共产党宣言》全文,再经陈独秀与李汉俊二人校阅,当年8月便在上海首次出版印刷1000本,很快售尽,当即再版,仍然售空。到1926年5月止,已经达到了重印17版之多。
然而,由于后来国民党将《宣言》定为“禁书”,不准再版,见之即查缴,陈望道本人手中一本都未能保存。1975年1月,陈望道去北京图书馆参观,副馆长鲍正鹄教授取出该馆珍藏的1920年9月版《共产党宣言》,特请译者陈望道签名纪念时,年已85岁高龄的陈望道才得以重见他所翻译的《宣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