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英烈班创建活动的研究
把红岩精神引入德育工作,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自主探索、自我教育,培养自主合作精神,是我校在教育工作领域的一项创造性的成功探索。25年来,这项活动融入了十二届高、初中近万名学生、教师的智慧、心血和辛劳,逐步锻造成我校较完善的品牌性德育工程,受到市内外广泛关注。红岩英烈班(或红岩班)创建活动目前在全市大、中、小学都有普遍开展,这也从另一面促使我们更加珍视和加强红岩英烈班创建活动。
用红岩精神育人,就是用红岩精神塑造学生健康的意志品质。
德育,特别是对青少年早期成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传统的德育往往以党的方针、政策、文件,或政治形势、政治教材为中心,由教师或相关领导以演讲、报告的形式把国家意志灌输给学生,把学生当成盛装道德知识的容器。这些经典形式虽然在强化政治功能,灌输统一意志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抑制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我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几十年来,对德育工作进行过多方面的尝试、探索和改革,取得不少有益的经验教训。1984年秋,我校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德育领域,把德育的传统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教师引导,终生受益的德育工作方式,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德育新路。“研究性学习”实现了教育由居高临下的传授灌输向平等互动的探究、体验的转变。这是一种体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与尊重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方式。它既要求必要的知识传授,但更强调知识传授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与探索,在自我实践过程中去体验与感悟,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理性的思考、正确的判断。
上世纪80年代初,受文革动乱影响而导致学习、品德外化的学生正在接受中学教育,他们学业的低劣,思想的混乱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反映在日常教学中,不少学生因为基础学业的荒疏而听不懂,学习困难。上课捣乱、看小说、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各科教学造成很大的障碍。1984年秋,邱时春老师担任高87级四班班主任。在那段分好、中、差班的年代,四班是一个普通班,说得不好听,就是差班。开学之初,面对学生学习差的现状,邱老师提出三个问题供大家思考,①用什么样的姿态完成高中学业?②学习差是否就一定思想差?③要圆满完成高中学业,用什么作保证?同学们经过几天热烈认真的讨论,一致认为:学习差不能思想品德差,我们不能虚度大好时光,要充分利用高中的黄金时间把学习突上去,让思想靓起来。要搞好学习,首先要解决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来源于思想品德的前瞻性和坚定性。团支部、班委会提议:以红岩精神作为立班之本,用红岩精神培养同学们爱国、奉献的思想,决定建立红岩英烈班,把红岩村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烈士陵园作为德育基地,聘请“11·27”脱险革命志士郭德贤、刘德彬、孙重、杜文博和歌乐山烈士陵园展览馆馆长厉华担任德育辅导员。
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用热血与生命筑起的光华四射的精神丰碑,内涵为“爱国、奋斗、团结、奉献”。
红岩精神博大精深,是一座丰富的思想文化宝库,红岩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影响、教育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每一次参观、访问,都能激起青少年心灵的新的震撼,引起共鸣和思想品德质的跨越。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期,其思维的律动性、多元性和富于超越的思想活动,决定了他们对德育方式变化或突破的渴望。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德育工作,让青少年学生自觉走进红岩精神的思想宝库,寻找自己人生理想的定位,正是变灌输式教育为自主教育的一种有益的尝试,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因此,红岩精神处处闪耀的思想光辉,对青少年必然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同学们自觉地组织起来,在班主任邱老师的支持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观红岩村革命纪念馆、歌乐山中美合作所美蒋罪行展览馆、渣滓洞、白公馆历史遗址,瞻仰周恩来铜像、杨闇公铜像。团支部、班委会为防止参观以后即完事大吉,走过场,巩固参观效果,加深自我教育的力度,及时组织同学们分组座谈,全班演讲,研讨题目是:“什么是红岩精神?红岩英烈为什么能够舍生忘死?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访了德育辅导员。辅导员满怀激情、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了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如何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用热血与生命筑起了光华四射的丰碑——其内涵为“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红岩精神。他们勉励同学们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红岩精神,艰苦奋斗,奋发有为,做红岩好后代,做合格接班人。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小说《红岩》、《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并写出了大量读书笔记,展开热烈的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在学生心中树起了革命前辈的崇高形象,激发了对党的由衷敬爱之情,思想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决心把红岩精神作为固牢自己的理想信念根基的精神支柱和推动自己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经全班同学反复讨论,高87级4班确定了创建红岩英烈班的建班宗旨:“学英烈,全面发展;立壮志,面向未来。”大家均认同这一目标,并把这一目标内化为个人的追求方向,付之于行动。师生们借用《青年进行曲》的曲谱,填写了班歌歌词:“前进,向前进,红岩青年们!前进,向前进,革命接班人!理想在呼唤,红旗在指引,沿着革命前辈的道路奋勇向前进!我们在大风大浪中成长,革命者在烈火中永生;迎接未来,肩挑重任,满腔热血,为四化献身;向着共产主义勇往直前,未来一定属于我们!”
同学们在深化学英烈的活动中感到,班集体只有在高凝聚状态中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集体活动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需,还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在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团支部、班委会又确定了新的研讨题目:“红岩英烈牺牲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夕,值不值?为什么?青年学生要不要学习红岩英烈?学什么?怎样学?”同学们带着问题参观山城各处革命遗址,聆听老前辈述说自身的革命经历、德育辅导员上“爱国、理想、人生”教育课、烈属讲亲人的故事,结合政治课开展社会调查,结合语文课朗诵红岩英烈诗文、编演歌颂红岩英烈的话剧、书写红岩日记,结合音乐课唱红岩歌曲,结合历史课专题研究红岩英烈和从古至今千百万优秀中华儿女的共性,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学员一起探讨人生的意义,根据红岩英烈革命精神制作班旗、班徽,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附于活动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集体化,培养起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红岩精神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子。红岩英烈班在活动中成长起来,向学校提出了命名申请。
同学们要求创建红岩英烈班的活动,得到了学校党委、行政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区委宣传部,区教委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命名申请很快批下来,同学们非常兴奋,十分激动。
1985年11月27日,重庆二十九中举行了隆重的首届红岩英烈班命名授旗仪式。校领导宣布命名决定后,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高87级4班学生从四位“11·27”脱险革命志士手中接过其亲手点燃的、象征共产主义理想的火炬,接过绣有“红岩英烈班”字样的红旗、班徽,接过脱险志士赠送的、书有“红岩精神传万代,英烈遗风照千秋”的牌匾。在熊熊燃烧的火炬下,同学们举起右手,面对红旗庄严宣誓:“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我们接过前辈理想的火炬,学习红岩英烈,弘扬红岩精神,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紧密团结,无私奉献,牢记历史,面向未来,全面发展,坚定信仰,立志成才,做红岩好后代,做合格接班人!”他们也得到了家长们赠送的一份特别礼物——红岩日记 。日记的扉页上写道:“赠红岩英烈班全体同学,我们可爱的孩子们!望你们学习长辈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接班人。”命名授旗仪式那种庄严隆重的氛围,营造出最佳的教育情景,“环境效应”加深了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为班集体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此,在红岩精神的发源地诞生了第一个以“红岩英烈”命名的班集体。
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以红岩精神育人,使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落到实处,收到了大面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硕果。高87级4班团支部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团支部;全班学生48人,毕业时团员发展到47人,1人光荣入党,成为重庆二十九中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学生党员。同学们树立起开拓奋进的创新精神和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起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情;87年夏,全班 48人全部合格毕业;通过高考,32人上统招线,16人上扩招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红岩英烈班不仅受到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社会舆论的高度褒扬,也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在学校引起了连锁效应。这项活动一直坚持至今,从一个班到多个班,从高中到初中,从重点班到普通班,从走读部到住读部,已历时二十五年。现在,“红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的社会意识,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在和未来,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学校出现了“人人争做红岩好学生,班班争创红岩班集体”的局面。如今,红岩英烈班的创建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新颖活泼,有关弘扬红岩精神的演讲会、故事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卡拉OK比赛、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展、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手抄报展评等,激励着同学们用红岩精神指导自己的言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侵蚀,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了勤奋学习的热情,使重庆二十九中以“校风好,质量高,环境美,有特色的霓虹灯下的好学校”享誉社会。
重庆二十九中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