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華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41328749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1年02月24日

華叔,你的淚為誰而流?

发布时间:2011-02-25 00:09:15      发布人: jackson

「火紅年代二三事」的司徒華 (馮以浤(摯友))

華哥和我相識於1952-53年的冬天。

1969年的年宵,晚飯後,我們到維園逛了一會兒花市,買了幾株銀杏,便回到港大明原堂我那尚待佈置的新居秉燭夜談,縱論上下古今、國家社會。言談間,他流露著對祖國和香港強烈的熱忱和期望。

1971年11月,他和多位政論家應邀出席明原堂的「宿舍晚餐」和飯後的座談會,議題是:《中國將會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嗎?》華哥當時的知名度不高,但他語驚四座,其精闢的分析令人折服。當晚可說盛況空前,吸引了超過一百五十位宿生(約佔總數的四分三)前來聽講,原定十時結束的座談會延至午夜才散。

從華哥的言論和對學生的態度看,他對教育的熱誠和識見是毋庸置疑的。七十年代初期,他成功領導教師向政府爭取合理的薪酬待遇,事後又巧妙地使新成立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迅即成為本港最強而有力的工會和教育重鎮。教協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比較少為人知的是,他還在七十年代後期和幾位朋友(ArthurHinton、李百強、朱溥生和我)創辦了《新教育》月刊。可惜這份對香港教育貢獻良多的刊物只生存了僅僅超過一年便停了。其中四人隨後在《華僑日報》寫教育專欄「四聲道」。金禧事件之後,「四聲道」停聲,跟著催生了《信報》的「教育眼」。這一切,其中都有華哥。↑↑

 

 

 

我的心目中的兄長 (歐陽榮生(摯友))

認識華哥始於四十年代末期,迄今已超越一個甲子,由於在家中我沒有兄弟,家父又在海外謀生,所以華哥在我的心目中是我的兄長,我們經常見面,見面時也無所不談,在他彌敦道和文英樓的住所留下無數難忘和美好的回憶。

自從我在1996年移居外國後,與華哥見面的機會少了,但仍然保持聯絡,而且通過媒體的報導,知道他已全身投入香港的社運、民運和政治活動中,每次他來美洲公幹或者我們回港,都會相約見面,無論怎樣忙碌他都會抽空和我見面,我們最後一次見面是2009年的10月,和以住一樣,見面我總會問及他的健康情況,也和以住一樣總是同一的答案:血壓、血脂、血糖全部都正常,當時看到他的氣色,精神飽滿,全無病徵,內子還說自從他植牙之後,看來比以前年青了,想不到回來後不到兩個月,就從友人口中得知他患上末期肺癌的噩耗,當時感到突然和悲傷,隨而來的是腦海出現無數個為甚麼,為甚麼事前一點病徵都沒有而到了末期才發現?我當時還存有一絲幻想,認為華哥是一個鬥士,他一定可以戰勝病魔,創出奇蹟,不過我也知道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除了只能在海外為他祈禱之外,還能為他做甚麼呢?

雖然不願相信,華哥終於走了,他的「平反六四、爭取民主」的願望未能實現,他在生前曾說過:「活一天就奮鬥一天,抱理想信念直至瞑目,自有後來人,成功不必我在,功成其中有我。」,雖然在他有生之年未能看到理想的實現,不過有無數的「後來人」會繼續努力去完成他的遺願。

華哥生前最敬仰的孫中山先生,曾為宋教仁先生喪禮所作一副的輓聯,兩者的情況雖不盡同,亦頗為近似,現謹借此以敬華哥:

作民權保障,誰非後死者?
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和華哥的青少年往事 (林苑梅(摯友))

華哥︰我們相識、相知已超越半個世紀了,人過古稀之年,總愛緬懷往昔,特別最近幾天,一件件的青少年往事,不斷湧現眼前。

那年我病在床,平日對我冷漠的繼母,仍不聞不問,你得知後到訪,站了一會,放下五十元,說︰「要看醫生了」,還叫嬋女陪我去診所,要知道當時你的工資僅得數百元,而家庭負擔卻很重,五十元是相當大的數目,那份關懷愛護的心意,使我這個不易哭的人,也不禁痛哭起來。

我因男女感情的困擾而煩惱不堪,自我隱藏起來,連學友社也不願現身,這樣卻引起社友們的焦慮,甚至有「會不會???」,你即時回說︰「佢唔會!」,感謝你對我的信任和了解!

我在鄉村執教時,已離開那不屬於我的家庭,為了避開村民們的好奇與猜疑,每逢周末,總是早場、午場、公餘場的在數間戲院打轉;若是較長的假期,長洲、梅窩的海邊渡假屋,便是我棲身之所,只因你的一句「我屋企喇!」才結束我那無可奈何的流浪生活。

還有,還有??

啊,記起了,我的教師執照、結婚證書,都是你簽名作證的呀!↑↑

 

 

--兒童是人類的花朵、明天和希望。

--我的教學經驗是,對學生不可不上心,不可太上心。上心︰細心長期觀察了解,發掘其長處,加以鼓勵,去培養其自愛自信,並以此去自行克服其弱點。太上心︰對其弱點太敏感,甚至挑剔,天天斥罵、罰企,使其自暴自棄,失去了上進的動力。

--「冇對人愛,永遠辦唔好教育。」

--對人生要有所執,又要有所淡泊。精神上執,使自己感到活在人間,有人氣,因而精進﹔物質上淡泊,使自己清心寡慾,雜念摒除,因而灑脫。一張一弛,協調得宜,有益身心。我將會這樣繼續活下去,活得多久就執和淡泊多久。

--不但交友,在工作中對人的認識也很重要。工作必須與人合作,要有夥伴; 能夠認識人,才能找得好的合作夥伴。

--「你自己心入面有深愛人,同埋有人心面愛你,即使天人相隔, 你冇組織成家庭,你都會係感覺到幸福。」

↑↑

 

華叔,你的淚為誰而流? (林鉅成醫生)

聖誕節前的一個下午,在朱牧師帶領下,我們站在華叔床前,為他祈禱,唱聖誕歌和讀經。華叔下淚了。他嗚咽地,若斷若續的說了幾句話,大意是他雖然領洗了多年,但是沒有和教會聯繫,內心很難過。現場一位朋友撫著他的手,安慰他,為他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十分有意義而應節的故事。

耶穌出生,三王來朝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另一版本是:從東方出發的,原來共有四位博士,其中一人在中途看到很多窮苦人,便留下來幫助他們。其餘的三位,繼續前往伯利恆找尋聖嬰。

日子過得很快,三十多年後,那位為貧病弱者服務的博士,認為時間不能再拖了,便前往找尋耶穌,但找到時,卻驚見耶穌已被定罪,正在背負十字架,踏上苦路。他向耶穌跪下,哭著說:主,請寬恕我,我來遲了,失去為勞的大好時光。耶穌對他說:你雖然不在我身旁,但是你所做的工作,都是天主希望你做的,這多年來,你都沒有離開我,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上路吧。

患病期間,痛苦在所不免,在他最痛楚嚷著要打止痛針的時候,也沒有流淚。但當悲感交集時,硬漢也不禁淚下。華叔,你的淚為何而流,為誰而流呢?↑↑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