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的爷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24523950
本馆由[ 15*******05 ]创建于2012年11月13日

我们的郭老头

发布时间:2022-05-11 17:47:50      发布人: 15*******05
纪念我的爷爷郭克(文章摘录自百年党史中的成华记忆之世纪辉煌) 784厂第一任厂长郭克 /杨传球 一参加工作进厂就听说了郭克厂长的大名,知道他是个性格豪爽的老革命,就很想见到他。入厂教育时本来他要给我们讲话,却因为突然出差没能来。我第一次见到他还是在一个雨天的上班路上。那天,雨虽然下得很大,但上班的人依然跟平时一样多。当时,公交车很少,到厂北路只有一趟6路车,天天挤得几乎爆肚。我打着伞,一边走,一边避让着身边的自行车。忽然就听到有人喊: “郭老头!下那么大的雨,怎么不坐汽车?”我循声望去,就看见一个微胖的身影,披着军用雨衣,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一边吱嘎吱嘎地顶着风雨拼命置车,一边用北方口音大声说: “少说废话,加油!”说着就蹬过去了。之后才知道,这个郭老头就是我们的厂长郭克。 郭克是由周恩来总理签署任命书的784厂(原锦江电机厂)第一任厂长,河北人,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做过武工队队长,历任营教导员、旅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曾在“二野”陈再道将军手下任过参谋长,解放军第十军军政秘书处长。南下入川后任内江县委第一任书记、中共内江行署专员。战火铸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豪放的性格,进起话来声如洪钟,浓重的河北口音里带有几分霸气,透出特有的军人气质,由于平时爱跟工人聊天开玩笑,工人们都爱喊他“郭老头”,其实他当时只有四十多岁。 1953年,成都东郊建设拉开序幕,郭克继任784厂筹备组主任,他与筹备组的同志一见面,使用略带神秘的口吻介绍了784厂的性质和重要性,要求大家把目己的终身都献给784厂,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而奋斗。  1958年784厂中苏专家合影 从1954年开始,784厂进人基建阶段,建设任务异常繁忙,郭克与筹备班子常常忙得连调转,那时,筹备组虽设在招待所里,但他平时办公、吃住大都在工地,天天跟技术人员和工人在一起,有时候忙起来,晚上就睡在工棚,夜里有什么情况,他一轱辘就翻起来,披上件衣服就赶往现场进行处理,他完全把建设工地当成了自己的阵地,把盖厂房当成了打仗,对生产建设的那份热情,下属们常爱用“亡命”来加以形容,当时厂房建设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很多工作都得靠人力,为了加快进度,他带领全体筹备人员,每周都要参加一两天义务劳动,他身先士卒,带头挑土、搬砖,当时郭克已经不年轻了,搬砖,挑土这些重体力活干一天还是很累的。筹备组的同志就劝他,你年纪大了,重活你就不要干了!他却说,别废话,不过就流点汗嘛,要是打仗还得流血呢! 随着建设进度的加快,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机床设备开始陆续进广,郭克更是忙得不可开交。1957年夏天,一台由苏联制造的大型冲床运抵成都东站,当时直达工厂的专用铁路线还没有修通,机床只能由工厂派车提运,该冲床重约20吨,搬运这样的大件,在今天看来是小菜一课,但当时在成都却找不到一辆能承运它的重型卡车,要想移动它真的很难,面对这样的难题,有人唉声叹气,有人提出到外地去租重型卡车,郭克果断地说,少说废话!一个铁疙瘩还能拦住我们的路?他一发话,大家都抖起了精神,纷纷出主意,想办法,终于出了一个土办法:用垫木、滚筒将机床垫起来,然后用手动绞车一段段拉动,从八里庄火车东站到784厂,距离虽然只有几公里,但公路是碎石路面,凹凸不平,白天还有那么多汽车通过,很影响速度,一天只移动一两直米,起码得用半个多月才能将机床拉回来。有人又犹豫起来。郭克一挥手说,别议论了,就这么干!接着就亲自指挥,每天出动100多人,顶着烈日酷暑干。为了少影响交通,夜晚更是不休息,三班倒轮番作战,连续拖了十几天,硬是把这个庞然大物一寸一寸地拽进了工厂。 随着784厂筹建工作的推进,被派往重庆、南京等老厂学习的工人和技术员,陆续学成回厂,从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也分配到厂,更有一批高级技术人员从苏联学成归来,工厂的职工越来越多,技术力量一天天壮大。为了给国家早日做出贡献,郭克提出了“边建设、边试制、边生产”的方针,利用已建成的厂房和现有设备,积极开展试制工作,既能锻炼队伍,熟悉设备,积累经验,又可为下一步正式开工做好充分的准备。 正在这时,碰上1957年上半年国家压缩基建投资,784厂一度面临下马缓建的命运。郭克心里万分焦急,天天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想方设法避免下马。这个从战场走出来的老战士深知,只有能打仗、会打仗、打胜仗的部队才能在战场赢得生存,要想不被淘汰,自己就必须做出成绩。于是,他立即进行动员,组织已人厂的两千多名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利用已到位的100多台机床设备先干起来,建起临时试制车间和工具车间,因陋就简地开始了试制练兵。经过努力,到1958年4月,竟然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装配出第一部B43测高雷达正式样机,次年通过了国家鉴定。当受聘指导这个产品的苏联专家彼得洛夫于1958年12月来到784厂时,已经无事可做,一个多月后就提前回国了。同时,工厂还试制成功了401型二级电子管收音机,参加了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出,颇受好评。苏联土建专家索特尼夫回国时,郭克代表工厂将一台401型收音机送给他,他非常喜欢,对收音机连连称赞。 正因为有了这些成绩,784厂不仅没有下马,还受到了部里表扬。在国家继续投资支持下,1958年12月4日,784厂正式建成投产,当时职工4000多人,被定为甲级保密单位。郭克被国务院正式任命为党委书记兼厂长。 1959年10月, 赫鲁晓夫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1960年,在784厂工作的苏联专家也撤走了。当时,我们的雷达生产刚刚起步,很多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面对这一大堆难题,郭克冷冷地说,没有洋师傅,不是也弄出了B43机?我还不相信,离了这些大鼻子就造不出雷达了! 就在这时,美蒋高空侦祭机频繁袭扰我西部腹地,刺探军事情报,部队急需引导雷达。而此前从办联引进并准备仿制的引导雷达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进,研制出更先进的引导雷达。四机部王铮部长把郭克叫到北京,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一生只习惯于说“保证完成任务”的郭克,照例没有二话。他接受任务回厂后,立即召集有关人员进行研究和部署。技术部门提出改进方案后,郭克对他们说,你们大胆试验,我给你们创造条件、当好后勤,成功了我给你们记功,失败了我来承担责任!紧接着,就任命副总工程师李兆芳牵头组建了研制、攻关班子,并亲自晋京汇报情况,得到了四机部王铮部长、总参张爱萍副总长的支持。国务院、总参谋部又联合发文,将老双流机场部分使用权划拨给工厂,建起了双流天线测试场。郭克随之调派人力,在老双流机场内建起了100多米高的天线测试塔,为后来一系列新型雷达的研制创造了必要的测试条件。除此之外,他还派出技术人员到新津机场、凤凰山机场,太平寺机场做了大量试验,取得一组组天线波瓣数据。最终,王铮部长批准了工厂的设计方案,并决定分两步走,研制生产S40和S41雷达。 在我国利用苏联萨姆2地空导弹击落美式U—2型高空侦察机之前,1959年中央就决定研制自己的地空导弹“红旗2”。地空导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784厂承担了其中遥测遥控系统的研制任务,这是地空导弹的指挥中枢,决定着导弹的精准度。当时这是绝密任务,代号B48,从设计到生产处于全封闭状态。为了保证任务按时顺利完成,郭克亲自选定领导班子、选配技术人员,从多方面保证了“红旗2”相关产品的合格交付。1962年,国产“红旗2”首次击落美式U—2高空侦察机,784厂生产的红旗遥测遥控系统以及测高雷达、引导雷达都发挥了关键作用,立了大功。当部里发来机密通报,郭克高兴得不得了,但又得保密,他就下令食堂杀猪给职工每人一份红烧肉。当时生活很艰苦,难得吃一顿肉,职工吃了肉还不知为什么。有人就问他,郭老头,不过年不过节咋?个请吃肉?他只笑哈哈说,请你吃肉你就吃,哪有那么多废话!过了好久,有人才听说那顿红烧肉跟打U—2飞机有关。 郭克虽然是行伍出身,不懂技术,但他十分尊重知识分子、技术人员。老同志都知道,他手下有“四大金刚”:设计所所长袁根培、工艺科科长张大鲁、总装车间主任蒋荃、生产计划科科长沈义宏,这四个人是郭克进行重大决策的主要参谋,遇到重要事情需要研究,他都会找到他们,听取意见,反复研究,再召开厂务会议进行最后拍板。除了依靠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家,他对技术工人也十分重视,把高级技术工人个个都看作宝贝。他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全厂各车间五级以上技工的名字。厂里唯一的八级钳工万德胜,以及七级钳工李宝如、高级吊装工王来顺等更是他的“心尖尖”,开全厂职工大会时,常常请他们坐主席台,大会小会号召青年工人向他们学习。这些技术骨干谁家里有什么事,他都会过问,谁生病了他一定要亲自看望。由于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技术人员和工人也都尊重他、信任他,总是跟他讲真话。 1960年,784厂位于建设路的宿舍区基本建成,职工生活有了较大改变,但工厂与宿舍区之间距离六七里,每天早上上班就像部队拉练一样,总是急急火火。当时,很多职工连自行车都没有,只能靠步行;一部分职工虽有自行车,路却是坑坑洼洼骑车很吃力。那时,建设路还是一条碎石路,周边在建的工程又多,卡车时刻来回在土道上穿梭,把路压得凹凸不平,车一开过便扬起漫天灰沙;而一遇到连天下雨,路面便泥浆淤滥,积水横流。职工上班,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郭克也跟大家一样,骑着一辆周身都响的旧自行车,一边跟同 路的职工聊天,一边吱嘎吱嘎地蹬车前行。当时784厂是地市级单位,上级给厂领导配了一辆深蓝色的“奔驰”和一辆灰色的“华沙”轿车。他是12级高干,是可以坐车上下班的。但除非因公或者接送专家和重要宾客,他天天坚持与职工一起骑自行车上下班,直到他离开工厂也从没有坐过一次轿车上下班。由于他的带头作用,其他厂领导上下班也全都走路、骑自行车,没有一个坐轿车的。他的作风一直影响了后面三届厂领导班子。 会带兵的将军都爱兵。郭克知道,职工的体质直接影响生产力。工厂开工不久,国家就连续三年遭遇困难,粮食定量降低、肉蛋吃不上,而工厂的科研生产和试制任务又重,职工经常加班加点,长此以往,身体是会拖垮的。怎么样既可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又不违反国家政策法令?郭克想方设法,派人到专县与地方政府联系,办养猪场、奶牛场、养鱼场,利用工厂空闲地块种蔬菜,尽量保证职工吃饱,每月能吃上几次荤腥。对年龄较大、体质较差的科研技术人员配发牛奶鸡蛋,保障了职工的健康。但是郭克对自己却很苛刻,上级配给高干的牛奶鸡蛋等营养品,他经常分送给技术骨干和老工人。人家不收,他就以组织名义强迫人家收下。 为了提高职工体质,活跃职工业余生活,让职工下班后能打打篮球,宿舍区建成不久,郭克就提出要建一个篮球场。为了节省经费,他带领党团员和机关干部利用下班时间义务劳动,硬是用炭渣炭灰铺设场地,白手起家平出了一个大坝子,然后矗立起两副篮球架,又在篮球场搭起两个木架,装了几个大灯泡,建成了简易灯光球场。有了灯光球场,职工下班后就可以打球了,车间之间也开始了篮球友谊赛,郭克只要有空,晚上便会来到球场,跟职工一起玩。 郭克虽然在工作上雷厉风行、说一不二,但工作之外,跟职工十分随便。郭克爱下棋,常常利用午饭休息时间,与人“杀上一盘”。他棋臭瘾大,屡战屡败,却从不服输,偶尔赢一盘,便高兴得眉飞色舞,掏出烟来见人一支,不一会儿,一包烟就没有了。就因为跟职工亲切随便,所以有些工人就喊他郭老头,他也全不当回事。其实,也只有工人才爱喊他郭老头,干部一般是不喊的。中层十部对郭克既尊敬也有点怕,因为他对中层以上干部要求特别严,批评起干部来常常不留情面。有一次召开中层干部会议,他老婆因为车间的一些事情迟到了几分钟,被他劈头盖脸当场训得下不了台。这事后来一直在职工中流传,事后有工人跟他开玩笑,郭老头,晚上回家老婆罚你跪搓衣板没有? 经过几年的努力,784厂已经形成了以测高雷达、引导雷达和“红旗2”三大军品和气象雷达等民品的研发生产能力,郭克正在筹划更上一个台阶时,1966年,他奉调离开了亲手创建的工厂、亲手带出的队伍,担任四机部广元081基地主任,1975年调任四川省电子工业厅厅长,之后又担任四川省科委副主任。四川省第五届人大常委委员。 1980年11月22日,郭克去世。转眼间,他已经与我们分别几十年了,但今天想起来,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那样生动、亲切。老同志一摆起他来,一口一个“郭老头”,说到他输棋时的可笑样,还会哈哈一笑;而提到他的作风、人品来,便会肃然起敬;谈到他对工厂的贡献,更是由衷佩服,哪一幢厂房、哪一部雷达上没有留下他的心血? 建设路与几十年前相比,变化天翻地覆,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了,但我每天踏上建设路,脑际间还是会浮现出当年行人如织、自行车如潮的上班景象,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第一次在暴雨中看到郭克的情景,仿佛隐约听到他正在大声喊: “少说废话,加油!” 其实,郭克的一生都在风雨中前行,早年迎着鬼子的炮火参加革命,中年后迎着困难创业,脚下再多的坡坡坎坎也挡不住他,只知道一个劲“加油蹬车”。 这就是我们的郭老头! 世纪辉煌:百年党史中的成华记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