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画家“刘岘”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47915631
本馆由[ 爱无止境 ]创建于2012年10月19日

“木刻赤子”刘岘

发布时间:2012-10-19 15:03:24      发布人: 爱无止境

在木刻艺术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人们已经很难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人们对于木刻艺术的感情。

喜欢木刻的鲁迅曾经说过:“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鲁迅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就是与几位青年木刻家在一起交淡时,由青年摄影家沙飞拍摄的。

木刻家刘岘,也是当年与鲁迅先生有过交往,并受到鲁迅先生鼓励的一位木刻家。

这位1915年出生于河南兰考,1990年逝世的木刻家,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用自己手中的刻刀,创作了许多很好的作品。去年夏天,中国美术馆曾举办了“木刻赤子——刘岘捐赠作品展”,我有幸得以近距离地细细品读刘岘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能让人很真切的感受到那些远去的岁月,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

我为什么会对刘岘的木刻特别感兴趣呢?因为在我少年时为数不多的藏书中,曾有过一本刘岘木刻、郭沫若配诗的图书《百花齐放》。记得郭沫若的一些诗似乎有点“打油”的味道,而书中刘岘先生所作的每一幅木刻作品都十分精美。在这次的展览中,看见那些曾经熟悉的作品,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刘岘,原名王之兑,字泽长,号慎思,1915年出生于河南兰考,自幼喜欢绘画。在河南省立一中读书时,受新文学和革命思潮影响,曾与几位志趣相投的同学办过进步刊物,1932年,刘岘赴北平美术学院学习西洋画。在课余画了许多社会生活速写,开始自学木刻。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大力倡导新兴木刻,将许多国外的优秀木刻作品介绍到中国。鲁迅编选的《近代木刻选集》中,英国的达格利秀、苏联的法复尔斯基的精湛的版画技巧给刘岘以巨大的启示和影响,他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创作了《乞食者》《小贩》《残废的老人》《卖报童》《贫困》及《马克思》《列宁》《鲁迅》等肖像木刻百幅之多。

1933年,刘岘到上海,通过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寄信给鲁迅,得到了鲁迅回复和热心的指教,并在一次木刻展上见到了鲁迅先生,并在此后多次与通信并见面。

在鲁迅影响下,刘岘积极投身于新兴木刻运动。1933年11月,刘岘在上海美专发起成立未名木刻社,创作、出版了一系列木刻版画集。主持未名木刻社期间,刘岘一人就创作了《野草》插图集、《孔乙己》插图集、《风波》插图集、《阿Q正传》插图集和《怒吼吧,中国之图》等10多种木刻版画集。刘岘将这些作品呈送给鲁迅审阅,鲁迅对这些插图作了指导和肯定,甚至连人物的服饰,环境风物,也都给出意见。鲁迅特别赞许了《孔乙己》的插图:“《孔乙己》的图,我看是好的,尤其是颜面的表情,刻得不坏,和本文略有出入,也不成问题。”

刘岘于抗战前到日本留学,抗战爆发后毅然中止学业回国参加抗战。1938年参加新四军,在彭雪枫部参与创办了拂晓剧团、拂晓歌咏队和拂晓木刻研究会,办讲习班,还为部队、老百姓举办画展。1939年,刘岘到延安鲁艺美术系任教,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保卫黄河》《收复失地》《生产曲》等大量反映边区生活及抗战的作品,并把手工装订的木刻集呈送给毛泽东及中央领导同志。几天之后,当时的鲁艺院长来到刘岘住的窑洞,拿出了毛主席为他写的一幅题字:“我不懂木刻的道理,但我喜欢看木刻。刘岘同志来边区时间不久,已有了许多作品,希望继续努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

据说,毛泽东为美术家题词,这是第一次。

看来,刘岘也是够幸运的,能得到鲁迅与毛泽东这两位伟大人物的赏识,并为他留下文字,这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大概是因为木刻艺术本身就是那个革命年代里最为盛行的艺术,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紧密的相联,从刘岘的木刻作品中,能强烈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抗战、解放战争、土改、大跃进,在他的木刻刀下都有形象生动的反应。从中也可以感觉到时代打到他作品中的烙印,品味出他作品风格嬗变的轨迹。

我从小就喜欢那些黑白艺术,木刻版画也是少年时我最常见的艺术作品。甚至在文革中,木刻版画作品也层出不穷。不论是用来进行大批判还是用来歌功颂德,木刻也是最好的形式。或许这也与鲁迅倡导新举木刻以来,艺术家就以这种艺术形式做“投枪与匕首”是分不开的。所以,“文革”期间,我非常意外的看到过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木刻作品,像荒烟的一些木刻,居然还能表现美丽的风景,常常感到十分的意外,又让我觉得特别欣喜。直到前些年我还到处寻找荒烟的木刻作品。文革中有没有看见刘岘的作品,就记不清了。

刘岘的后人们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刘岘的许多作品,还有他生前使用过的木刻刀具。也因此让我们领略了木刻艺术的神奇。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