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播音界泰斗级人物张颂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50977895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2年11月10日

“颂”音犹在先生去

发布时间:2012-11-14 15:33:20      发布人: jackson
播音界泰斗张颂逝世;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创立者
张颂(1936-2012)

    颇受中国播音员、主持人敬重的张颂老师,苍苍白发是他的外形标志,一派长者风范尽显淋漓。(资料图片)
  中国传媒大学证实,该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前任院长、76岁的中国播音界泰斗张颂,因食道癌晚期医治无效,于11月10日在北京去世。校方表示,目前,该校老干部处已成立治丧委员会,协助张老家人料理后事。
  张颂先生病逝的噩耗传出,包括导演哈文在内的许多传媒人士、主持人纷纷表达悼念,称是张颂的学生或曾上过他的课、用过他编写的教材,显示出张颂的泰斗地位。
  著名主持人鲁健表示,张老师是他的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前几日,老师住院抢救,他曾去看望,并交谈了几句,老师嘱咐“不用为我担心”。据了解,11月14日,将会有老师的告别仪式,头七还会有追悼会。“心情非常难过,很想哭。”
  众多网友也用“震惊”、“悲恸”、“感慨”等词表达对张颂的怀念,缅怀他对中国播音事业做出的贡献。
  网友“锋回璐转”深情表示:“张颂老师,如果没有您,在中国不会有一门学科叫‘中国播音学’;如果没有您,汉语普通话的音韵之美不会被重视被研究成为学问;如果没有您,在中国不会有一个专业叫播音主持……音容宛在,先生走好。”
  张颂从1963年就在北京广播学院开始播音教学生涯。《新闻联播》从1978年诞生至今,其中的播音员几乎全部出自于他创立的播音学专业。张颂花了将近30年时间才最终建构起“中国播音学”体系。
  “寂寞是很锻炼人的,是成长的大好机会。寂寞可以让我安心地走自己的路,对于不好的现象、不同的观点,也可以理性地思考。
  数十年来,张颂一直用“甘于寂寞,志存高远”激励自己。”
  享年76岁的张颂,生前是颇受中国播音员、主持人敬重的师长,苍苍白发是他的外形标志,一派长者风范尽显淋漓。
  张颂并不为圈外人所熟知,但在播音主持界,他是公认的播音理论界的泰斗。奠定这个称号有两个令人折服的事实:正是他,开创了中国播音学;《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绝大部分出自他的专业。
 
    中国播音学的开山鼻祖
  1963年,由于“家庭出身”原因,张颂告别了播音岗位,来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当上了一名中文播音专业的教师。
  1994年,张颂主编的《中国播音学》一书面世,才真正打破了中国“播音无学”的旧有观念,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播音学体系,造就了中国专业播音员和主持人必读的经典著作。在这本厚厚的书中,针对“播音无学”的旧有观念,他提出,播音是一种有声语言创作,有自己的规律和方法。“有声语言的里面学问大着呢,古人早就有言‘口耳之学,幽渺难知’,只是我们一直还没有开发出来。”
  老一代播音员的优良传统中,张颂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播音员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播音人才中,他也不断向学生传授这点。因此,当弟子向他倾诉巨大的工作压力时,他一边感到心疼,一边却爱莫能助,因为他太了解了,新闻播音这个岗位代表的是国家形象,责任非常重大,自然如履薄冰。
  当罗京意外早逝时,看着冰冷的遗像,白发苍苍,满眼红丝的张颂说道:“罗京最难得的是,26年里他播得既有声有色又准确无误。罗京坚决维护了国家利益,传承了民族文化精神!”
  2009年,张颂成为了湖南卫视著名栏目《天天向上》的某期嘉宾,因为这档节目的高收视率,张颂收获了播音界之外的名声。
  那期节目伊始,主持人汪涵这样介绍张颂:“如果没有这位老师,中国播音主持界就没有罗京、敬一丹、康辉、鲁健、王雪纯……”
  熟悉张颂的人,看到他出现在荧屏上,都感到不解,为什么平素极其低调的张颂会和当下最火爆热闹的娱乐综艺节目产生交集呢?
  当初编导跟张颂联系时,张颂一听到节目名称,立即回复,“这节目太活泼了,不适合我!”几次回绝之后,节目编导跑到张颂家做工作:“这期节目是推广普通话,湖南是普通话的‘重灾区’呀,您不去行吗?”张颂一听,爽快地答应了。
  打破中国“重文轻语”的传统,实现全国“语同音”,这正是张颂几十载的愿景!
  在张颂看来,播音员、主持人承担着传播规范有声语言的职责。“播音员、主持人的创造性,能够催生有声语言表达的‘典范’,传承‘书同文’,成就‘语同音’,让我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响彻寰宇,光耀千秋。”
  
    李瑞英、鲁健们的人生导师
  张颂在录制《天天向上》那期节目中不经意间谈到一位梳小辫的女孩,是如今《新闻联播》中的女主播李瑞英。其实,那时的李瑞英只是去陪她的同学报考,从未想过当播音员,但张颂的一句话,却成就了李瑞英“无心插柳当播音员”的美好结局。
  央视《中国新闻》的新闻主播刚强在今年的教师节里,写了一篇长长的博文,讲述了张颂和他的故事:
  1994年全国普通话比赛庆功宴上,一位长者微笑着对他说:“你可以去报考北京广播学院。”正是这句话让刚强突然感到,人生还有另一番风景:当播音员!当他顺利地以新生身份到北京广播学院报到时,才发现,那位长者竟是播音界的泰斗张颂。
  在他的名人弟子心中,张颂是他们人生的导师。尽管弟子们出师已久,张颂仍关注着他们的电视节目,他们的“性情变化”。学生们仍会打电话给他,跟他交流播音业务问题。
  鲁健曾是张颂的研究生,后来再度师从张颂,攻读博士学位。“张老师经常给我讲郑板桥的那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削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鲁健说道,“刚开始觉得张老师特别严厉,后来越发觉得他像位慈父。”
  张颂一直这样告诫他的弟子,“做名人呀,鲜花掌声背后隐藏危机。一定要深化文化底蕴,强化语言功力,在广播电视中,传播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精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